王佳宜(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00)
高校貧困生甑別中的問題及對策探索
王佳宜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400000)
高校貧困生甑別工作是高校資助工作的重要環節,甑別貧困生環節的精準度決定高校資助工作的質量。本文通過分析高校貧困生甑別的現狀,找出甑別過程中的問題,進而對原因進行全面剖析,提出構建“個人—班級—學院—高?!獓摇蔽逦灰惑w的精準貧困生甑別制度,并從制度建設、指標建設和信用建設三個方面對高校貧困生甑別提出了對策。
高校;貧困生;甑別
貧困生的甑別,首先要確定“貧困”的定義及劃分標準。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學科對貧困的定義有不同的解釋,本文采取2011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確定的農村人均純收入2300元/年作為標準。而關于“貧困生”的劃分,目前基本參照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對高等學校生活特別困難的學生進行資助的通知》。根據《通知》,貧困大學生是指在國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茖W生中,由于家庭經濟困難,支付教育費用很困難,或無力支付教育費用的學生。對于貧困生,可分為一般困難生、貧困生和特困生:
一般困難生,是指學生家庭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條件,但因突發的、臨時的或局部的困難,導致家庭面臨暫時性困難,需要籌錢進行一些花費。貧困生,是指家庭經濟收入較少且負有一定數額的債務,只能繳納部分學雜費,學生的基本生活費接近于最低生活保障線;特困生,是指家庭沒有收入來源,學生靠借錢上學,且在校生活水平達不到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學生。
貧困生甑別是根據國家相關高校資助文件要求,通過公平、合理的程序精準甑別出貧困生并對其進行一定的物質或精神上的幫助,以及對其進行監督的一個完整過程。
目前高校貧困生甑別的現狀表現為:首先,在貧困生甑別的方式上,目前高校采用最多是直接攤派名額法。即按照學校、學院、班級層層攤派的方式進行甑別;其次,在貧困生甑別的材料上,目前大都只是一張由個人填寫的貧困生申請表或生源地政府開具的相關貧困證明。生源地貧困證明是由生源地民政部門、鄉鎮、街道辦事處或父母所在單位出具的貧困證明或家庭經濟調查證明;最后,在貧困生甑別的程序上,有著嚴格的程序規定,在組織層面,學校有大學生資助中心的專職人員對資助工作進行專門管理,而貧困生的信息核實工作基本上由院系的輔導員或專項工作老師完成。在個人層面,班級作為貧困生甑別的核心,采取的方式往往是投票選舉。
針對這些現實問題,本文擬從國家、高校、院系、班級和個人五個層面來探討高校貧困生甑別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國家層面。雖然從教育部到省教育廳直到高校都設有專門的資助管理辦公室,但是機構設置也存在斷層的現象,導致學生資助信息傳達不暢,最終導致學生資助政策執行不力。另外教育部出臺的《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簡介》雖對全國的資助體系有全面的介紹,但缺少實際操作方案,可運作性不強。
第二,高校方面。為了操作方便,多數高校采取簡單地按學生人數攤派指標的辦法。有的學院貧困生較多名額較少,致使一部分學生無法進入到資助的名單中;而有的學院貧困生較少名額較多,為了不浪費指標,將一部分不需要資助的學生列入名單,這就造成了資源分配的不平等。
第三,學院方面。多數學院沒有設立專人管理學生資助工作,常由某一輔導員進行兼任。沒有專人管理學生資助工作,勢必會導致學生資助工作的不可延續性。一些真正貧困的學生可能會由于學院工作的疏忽導致不能正常接受國家政策資助;另外由于學院疏于對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視,不符合貧困生標準的學生有可能會混入貧困生的隊伍,直接影響貧困生甑別的質量。
第四,班級方面。班級大多采取投票選舉方式,但是此種方式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對于家庭真正存在困難的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并不愿意公開自己的家庭情況。其次,評議過程無法保證客觀性,存在個人感情化的傾向和拉票的現象。最后,貧困生的認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老師和同學對貧困生的日常觀察來甑別,這樣的認定過程就存在很大的個人主觀性,不夠規范、科學。
第五,個人方面。甑別過程中不可避免存在有學生運用偽造材料、拉關系等手段獲得貧困生名額。這些嚴重的失信行為不僅反應出個人人品的問題,也嚴重影響整個貧困生甑別的質量。
完善貧困生甑別制度,是完善高校學生資助的中心環節。本文將從“制度建設、指標建設、信用建設”三個方面來對貧困生甑別提出對策:
第一,制度建設。首先需要建立多種資助模式。一方面要從“物質資助”向“精神資助”轉變,在解決貧困生經濟問題的同時,減小貧困生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要實現從“無償式”資助向“回報式”資助轉變,使“偽”貧困生會因不愿承擔相應的義務而自動退出,并且通過回報社會的資助方式,同樣也緩解了貧困生的心理壓力。其次需要建立長期動態的公示監督制度。在貧困生獲得資助后,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貧困生資助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以提高資助資金的使用效能。
第二,指標建設。高校貧困生認定指標體系構建的目的就是為了合理地認定學生及其所在地的貧困狀況與貧困程度,以便于通過橫向和縱向的評價與之比較,確定該生是否屬于貧困生的認定范圍。所以,構建高校貧困生認定指標體系應選擇具有代表性又能量化的指標,以便達到對學生貧困程度準確認定的目的,同時又可以大大簡化認定過程。
第三,信用建設。首先將參加貧困生甑別的學生的相關申請材料統一備份,由專業人員對申請的全部資料進行真實性審查,對于查證核實的“偽”貧困生,均要將其失信記錄納入到個人信用體系。其次要加大對學生的誠信宣傳和誠信教育的力度。最后,要培養貧困生甑別各個環節審查人員的責任意識和信用意識。加大貧困生甑別人員的培訓,提升貧困生甑別人員的專業能力,從源頭減少“偽”貧困生的出現,才能讓更多真正貧困的學生享受到國家的資助政策,維護學生資助工作的公平性。
[1]謝玉輝.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存在的困難及對策[J].經營管者,2009,(10):193,225
[2]余沖,李立文.高校貧困生認定程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蘇教育,2008,(5):138-140
[3]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Z].教財〔2007〕8號,2007.
C91
A
1671-864X(2016)05-0154-01
王佳宜,女,重慶工商大學專職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