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冰希(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
數字時代,我們離真實更近還是更遠
呂冰希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210013)
摘要:人類窮盡千年探求哲學的本質,在真實與虛幻之間盡情遨游。他們借助想象的力量使得科學技術在近百年來迅猛發展,一如施拉姆所說的“最后七分鐘”理論。尤其是自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興起,它將人類社會帶入了電子信息時代,即數字時代。前所未見的各項數字技術層出不窮,尤其網絡技術已成為大眾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枚重要齒輪,它不僅改寫了人類信息傳播發展的歷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而且一再模糊了真實與虛擬的邊界。
關鍵詞:數字時代;媒體;真實
身處數字時代,電子商務不斷發展、移動支付技術也不斷完善,貨幣支付的方式正在發生轉變。人們利用支付寶等手機支付平臺,通過掃描二維碼、發送超聲波或者直接輸入支付密碼的方式便可以完成一整套交易流程,這一支付手段已經在中國各大城市中一步步普及開來。無論是在股票交易又或者到商場購買服裝甚至是街頭買杯奶茶,“無現金化”已經成為購物消費的一個趨勢,而能真正攥在手中的一張張真實的紙幣在現實交易中出現的頻率大大降低。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突破讓我們逐漸遠離了客觀物質上的真實,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口袋中的貨幣都是由一串串虛擬代碼組合編寫而成的,我們與看不見摸不著的符號越來越頻繁地打交道。
這幾年,愛美之人往往把自拍照片放到網上之前都會進行一道“加工”。這道工序在手指間動一動就能達到瘦臉瘦身拉長腿、嫩膚化妝去眼袋等現實中經過微整形或者大刀闊斧的整容才能達到的成效,這使網絡上滋生了許多“活在照片上的人”。美圖后的自己是人們理想中的自己,遠離了現實中的真實。這種現象令在婚戀交友網站與社交軟件上頗受困擾,不少剛剛萌發的情愫立即“見光死”,其原因就是真人的相貌與其在網上的形象差異過大,對方往往產生心理落差從而有了被欺騙的感覺。由此可知,身處數字時代的今天,我們每個人親眼所見也未必為實。數字時代中隨著技術的發展,修圖的方法越來越簡便,我們輕而易舉就能制作出世界上不曾存在過的人或事的圖像,而這類圖像仿真之精湛令我們不能輕易分辨出真實與虛假,使我們與真實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同時,數字時代中虛擬世界占領了人大量的時間與空間,人們的視野與感官得到全新解放,它們不再局限于手機電腦或電視等二維平面上。其載體發展的觸角已從平面的屏幕上探索到可營造沉浸式感官體驗的設備上。其中VR頭戴式顯示設備越來越受人矚目。這種技術設備為人們創造了一種身臨其境的的虛擬環境,令人沉浸其中。通過虛擬現實所看到的視野或更加寬廣與自由,人在現實中俯仰挪移的動作皆在虛擬世界中成立,這類技術通常應用于游戲或私人影院等場景中。這種虛擬現實技術擁有高科技支撐與逼真的視覺效果的支持,復刻真實的感官體驗,包括虛擬的觸感、氣味、味覺、聲音等,虛幻與真實之間的邊界將會越來越模糊,逐漸以技術之“真”逐漸替代現實生活之“真”。
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網絡普及帶來的全球信息量爆炸式的增長,使人們在網絡世界中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便捷,敲擊鍵盤、點擊屏幕,手指抬動間就可獲知最新鮮的資訊。網絡擴大了人們的話語權,使得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評論人、人人都是把關人。但信息的來源十分龐雜,只要你原意,你可以是風度翩翩的青年亦或者是古靈精怪的女生,你的身份可以是任何人,目的不純的人也有機可乘,冒充你的身份進行一些違法犯罪活動。這樣魚龍混雜的信息,其真偽性需要智者明辨。
人們集體在網絡上自由發聲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一如《沉默的螺旋》理論所說,在群體中某種聲音比較響的時候,人們會自覺不自覺的附和,而微弱的聲音會沉下去。微博盛行以來,來各方媒體報道的“扶老人被訛”事件層出不窮,小學生也開始困惑如果遇到摔倒的老人到底該不該扶?該怎么扶?人們對于倒地老人的態度越來越趨于理性甚至冷漠。是什么導致了這一態度的迅速“傳染”呢?在十幾年前必然有熱心腸的路人前來攙扶倒地老人的事情,也必然有過類似老人倒地借故誣賴前來扶助的好心人的案例,但由于當時自由的個人媒體還尚未成為主流,傳統媒體信息傳遞的速度與渠道并不能與如今的新媒體相匹敵。這種反面事件在當時并不會造成傾向性的網絡輿論。站在傳統的觀念上,遇到老人倒地時人們于情于理都應前去扶助,幫助弱者助人為樂乃是美德。新媒體發展到今日,個人言論在網絡上自由發聲,一次又一次“扶老人被訛”事件一改人們對老年群體和藹慈祥的常態認知,讓網民熱議究竟是“老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這一觀點的聲音不斷擴大,甚至擴大到決定性的輿論,大眾愈多選擇傾向于扶起老人是一件很擔風險的事情。受此觀念的影響,就一再發生了真正因交通事故或突發疾病的老人倒地卻無人敢攙扶,而老人因此不幸去世的事件。漸漸的大眾對于這類事件達成一致的輿論,及對于倒地的老人要去扶,但扶之前要做些防范工作。但無論是選擇攙扶老人并采取拍攝記錄過程類似的防范措施或是選擇做一個冷眼旁觀者,種種舉措都在說明人們在質疑整個事件的真相,而在不斷猜疑的過程中,我們離真實卻越來越遠了。
2013年3月,深圳一90后女孩“文芳”爆紅網絡,多家媒體報道了她蹲在路邊給一名流浪老人喂飯的圖片,后被冠以“深圳最美女孩”的頭銜。正當網友相信這一事件的真實性、感慨人性美好之時,負責任的媒體人就指出這是一條經過策劃的炒作的虛假新聞。而今年八月份昆明一小伙真正是出于好心喂食流浪老人被報道出來卻被網友質疑是在作秀。網絡上虛假炒作的信息不斷擾亂人們的視聽與判斷,使得人們真正觸摸到真實的“觸角”的時候,反而狐疑起這并不是事情的真相。身處數字時代,我們似乎離真實真的越來越遠了。
人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們不禁要問這句話在數字時代中還有立足之地嗎?我們自己所看到的、所辨識出的、所相信的真實一定是真實的嗎?其實我們所認定的真實未必是真實,我們所以為的虛假也并非虛假。在網絡環境日益嚴峻的情勢下,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公布了一項司法解釋來厘清信息網絡發表言論的法律邊界,為懲治利用網絡實施誹謗等犯罪提供明確的法律標尺。在法律頒布解釋條例來管制網絡世界的規則的同時,我們作為每一個發聲體都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捍衛每一條信息的真實性,提高辨識力與自制力,不做盲目從眾的喇叭。愿我們擦亮雙眼,共同營造出一個健康積極的數字時代。
中圖分類號:G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29-01
作者簡介:呂冰希(1993.8),女,漢,徐州,碩士,南京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