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彥峰(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
傳統壁畫中色彩在當代工筆畫創作中的運用
鄧彥峰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450000)
摘要:中國工筆人物畫傳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的傳統不只是文人繪畫的傳統,也包括文人畫形成以前的繪畫、佛道壁畫、還包括由民間美術和其它相關的美術和各民族美術的優秀傳統。其中傳統壁畫對當代工筆畫影響尤其深刻。由于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工筆畫這一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畫種也在進行著不斷的變革和發展。當代工筆畫在廣泛吸收傳統卷軸繪畫和西方寫實繪畫的同時,不斷地吸收來自民間的傳統壁畫的營養如敦煌壁畫和永樂宮壁畫等優秀傳統壁畫。本文試通過對傳統壁畫色彩的分析來闡明傳統壁畫色彩在當代重彩畫中的運用。
關鍵詞:傳統壁畫色彩;工筆畫
在工筆畫中,題材內容、風格流派及創作觀念多樣并存。色彩之變,重建了中國畫色彩系統,彌補了水墨畫不重色彩的不足,同時也對傳統卷軸畫、傳統壁畫中極為豐富的重彩語言及材料技法進行系統發掘和研究。只有對傳統工筆畫的色彩運用進行歷史的、客觀的剖析,才能更好地尋求其現代發展的可能性,更好的為工筆畫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傳統工筆畫的色彩以秀麗典雅而著稱,唐宋就達到了高峰,元代從禪宗的“大音稀聲,大象無形,五色令人盲”的美學思想影響下,文人水墨畫的崛起,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主流。在此期間雖有陳老蓮,任伯年等藝術家的力挽狂瀾,但最終還是無法遏制其總體下降趨勢。工筆畫只能在文人不留意的空間發展:即中國民間壁畫和民間寫真畫像中出現。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畫壇持續數百年的“水墨第一”局面被打破,引發了以重彩畫為開端的色彩變革。這場色彩變革也是中國畫觀念和語言的變革,是中國畫由傳統向現代轉形的一個表現特征。不少美術理論家和繪畫創作者從民族文化藝術背景中去認識和反思中國畫的過去與現狀,探索新時期工筆畫的發展道路和方向。他們經過不斷努力,使今天的工筆畫不管在藝術觀念還是在表現形式、表現手段上都有了重大突破。
傳統繪畫,大多是裝飾性的色彩,裝飾性色彩的特點是讓人非常愉快,給觀眾以美感和享受。這種顏色和顏色之間形成的視覺效果,具有持久的美感性。作為中國色彩運用典范的敦煌壁畫,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據資料記載,敦煌壁畫在繪制時色彩的種類十分豐富,可是現今已有許多顏色失傳,只能在留下來的壁畫上和文獻記載中見到。例如,現今的石青色如果研磨得細,則色相和純度都會變淺;而敦煌壁畫中許多石青色又細又重,這種研磨礦物色的方法當今似乎無人知曉了。為使色彩豐富,我們應該對傳統壁畫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敦煌壁畫的色彩沉著而優雅,沒有火氣和俗氣,具有很強的現代感。這種裝飾性色彩鮮明而不艷俗、淡雅卻不單薄、濃烈而又沉著。敦煌壁畫的色彩結構之所以給人以這種美感,是因為其結構符合于形式美的法則,運用裝飾性的色彩方法。我認為可以以此方法運用于當代繪畫的創作。
通過對全國美展和全國工筆畫展上來看大多數青年畫家對于色彩大多都是借鑒西方色彩體系,這樣做本無可厚非因為西方對于色彩的研究畢竟比我們要系統和科學很多,但是從借鑒的效果來看只有個別畫家取得了著突出的成果,如張見對于色調上對于意大利畫家莫蘭迪的借鑒,畫面傳達出一種優雅含蓄內斂的的美感。但是,大多數畫家都不太讓人滿意,其實我認為我國傳統壁畫中的色彩完全可以運用到當代工筆創作中來,傳統壁畫的色彩是極其豐富多彩的,敦煌壁畫每一副都有每一副的特點,如果我們能把這種結合和借鑒做好可能更能發揮工筆畫民族性的特點。工筆畫可能更純粹一些,結合起來也更自然。
當代工筆畫在繼承傳統工筆畫和西方寫實造型基礎的同時,大批畫家都把視角集中到對民間傳統繪畫的借鑒和吸收,特別是對傳統壁畫元素的吸收和借鑒,他們有的是從造型方面借鑒,在傳統造型的基礎上加入當代人對時代的感受,并對人物加以變形和夸張;有的是從構圖和色彩方面借鑒吸收。工筆畫可以表現的題材很多,技法多樣,隨著創作者日漸增多,工筆畫在全國大展中的入展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多,從近年來各類全國性的美展中可以看出,在中國畫的作品中工筆畫僅占總數的一半左右,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工筆畫的成長速度之快,她的重新崛起不是對傳統工筆畫的簡單延續,而是在相應文化下的革新。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使當代工筆畫呈現豐富多彩的面貌。
唐勇力的《敦煌之夢》系列將敦煌壁畫中的裝飾色彩結構引進到畫面中,經歷千年的古代壁畫與現代美學理念相融和,形成一個很現代的形式美感。根據裝飾色彩搭配顏色的順序,注意色彩平衡,畫面節奏的關系,總結了復雜的平面圖像中色塊大小的關系,通過巧妙的色彩配置,形成整體的和諧統一。側重于各種不同類型的色彩對比,達到了很好的視覺效果。新時期的藝術家們已充分認識并領略到色彩在畫面中的價值,并在傳統色彩理念中發掘活性基因的同時又有新的意創,形成了富有時代氣息的、很有個性的設色風貌。以何家英的人物畫為例,從他的《秋暝》、《酸葡萄》、《十九秋》等作品來看,設色典雅、清新,形、色、情交相融會,何家英的作品運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注重線與色的充分協調,強調色彩的愉悅感和審美快感,像一道彩虹給傳統中國畫注入了一道清麗的光芒。以蔣采萍、胡明哲等畫家為代表,運用皴染,點染,潑彩,瀝粉,噴涂,粗細不同的礦物色和粘貼箔的方法,使畫面達到最大的視覺沖擊力。如蔣采萍的《金芭蕉》,用金箔貼出老芭蕉葉的結構和肌理,金色構成為畫面造型的骨架,其力度,給觀者以視覺的震撼,加之背景朱砂紅的襯托,越顯老芭蕉的品格與靈性。
在信息高速發達的今天,中國工筆彩畫這一民族藝術形式正展現著強大的生命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他們或挖掘民間藝術,如年畫、壁畫的色彩模式,以及材料和技術的綜合方法的創新,色彩豐富,富有質感,交織在一起,以加強視覺美感的表現;或繼承中國的傳統繪畫,吸取西方色彩的營養,在形式、材料、技術和其他方面大膽的嘗試,勇于創新創造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定能取得輝煌的成就。
參考文獻:
[1]芥子園畫傳[M]·人物.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牛克誠.色彩的中國繪畫[M] ·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1-10.
[3]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4頁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