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漪(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重慶 400715)
?
從公共關系視角談西部地區如何融入“一帶一路”
——以西安、蘭州為例
劉漪
(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重慶400715)
摘要:“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是中國從參與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態勢轉變分水嶺,它將對全球經濟格局帶來重大的影響。西部地區如何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把握機遇,規避其中風險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從公共關系視角出發,以西安、蘭州為例探討助其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公關策略。
關鍵詞:一帶一路;公關關系;CIS
從“一帶一路”提出的背景看,主要有兩方面:
歷史淵源。“一帶一路”是在“古絲綢之路”的基礎上提出的。古絲綢之路是一條古代貿易交流路線。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以西漢都城長安(今西安)為起點,跨隴山山脈,穿河西走廊,玉門關和陽關,沿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終達非洲和歐洲。海上絲綢之路則以中國東南沿海為起點,經東南亞、南亞、非洲、最后到歐洲。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聯系東西方的“國道”,也是整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
現實需求。2014年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的經濟格局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對中國而言,30多年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維系,國家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融入世界的內涵已經遠遠超越了引進外資和出口商品的范疇,為此我們需要新的對外開放的領域與方向。之前的對外開放、合作的伙伴進一步挖掘的潛力有限,而經濟增長最具潛力的地區,往往是目前還欠發達的地區。亞歐大陸的中間地帶就是其中之一。這一地區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經濟表現卻一直不穩定。特別是基礎設施的匱乏,使得這一地區難以把自身的優勢充分發揮。
從概念提出的歷程來看:“一帶一路”的構想首先開始于2013 年9月、10月主席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尼訪問期間,這一構想的初提便獲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次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提出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對“一帶一路”建設規劃作了頂層設計。2015年2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會議在京舉行。3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合作機制等,自此,“一帶一路”建設成為新時期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里程碑”。
從概念的內涵、具體操作來看,習主席提出了五點建議:第一,以亞洲國家為重點方向,率先實現亞洲互聯互通。第二,以經濟走廊為依托,建立亞洲互聯互通的基本框架。第三,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實現亞洲互聯互通的早期收獲,優先部署中國同鄰國的鐵路、公路項目。第四,以建設融資平臺為抓手,打破亞洲互聯互通的瓶頸。中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第五,以人文交流為紐帶,夯實亞洲互聯互通的社會根基。未來5年,中國會為周邊國家提供2萬個互聯互通領域培訓名額。“一帶一路”不是另起爐灶,而是通過“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開創系統化、網絡化、人性化的互聯互通新格局。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陜西省省會、副省級市,西北地區第一大城市,中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西北),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業基地。西安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年多的建都史,與雅典、羅馬、開羅并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絲綢之路的起點。地處中國陸地版圖中心,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門戶城市與重要交通樞紐。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西安市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大格局,緊緊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這個目標定位,積極踐行“五通”舉措,搶抓機遇,取得了顯著成效。構建 了合作交流平臺,建成了“立體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沿線貿易更加暢通,現代金融體系得以完善,人文交流合作不斷深化。
蘭州,簡稱蘭,別稱金城,是甘肅省省會,是中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蘭州是中國重要鐵路樞紐之一,有包蘭鐵路、蘭新鐵路、蘭青鐵路、隴海鐵路交匯于此。蘭州市區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城而過。具有帶狀盆地城市的特征,地處黃河上游,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氣溫10.3℃。2012年8月28日,國務院批復設立西北地區第一個、中國第五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把建設蘭州新區作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并于2020年把蘭州發展為西北地區現代化大都市。
“一帶一路”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具體要求給沿線城市帶來了不少的機遇。落腳到西安與蘭州這兩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處于關鍵點的西部城市,他們面臨的機遇很多,發展的潛力也更大。
西安的旅游品牌提升
西安的歷史人文積淀豐富、自然資源也得天獨厚。其中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城墻、鐘樓、鼓樓、華清池、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大唐芙蓉園、華山風景區、驪山風景區、都受到游客的青睞。但從公關關系的角度來看,這些零散的旅游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整合與形象包裝,從而導致了各自分散、混亂、經濟效益實現不高的情況。
“一帶一路”的推進,必將帶來大量的游客,如何利用公關手段提升西安旅游品牌,這一要求十分迫切。
旅游目的地是一個整體品牌,它的品牌構成不是某一個或幾個景點,而是整體的景區形象,甚至是整個城市,整個地域的形象。所以旅游品牌更強調木桶效應,更強調一個旅游目的地的整體品牌。公共關系本身就是一種有組織的經營管理行為,因此,應用公關手段提升西安旅游品牌的措施主要體現在三點,一是樹立品牌形象,二是提升品牌美譽度,三是具體傳播溝通。從樹立品牌形象這一點考量,西安應該重點關注人文旅游勝地這一形象的塑造,圍繞這一主題設計城市標志、旅游宣傳語,在CIS理論的指導下,配備好MI理念識別、BI行動識別、VI視覺識別系統。其次是提升品牌美譽度,這是體現公關大智慧和大策略的內容。提升旅游品牌美譽度的工作就是立足于本,深入挖掘內涵,制定適合的發展戰略和有創意的營銷策劃,精耕細作,不斷提升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最后是具體傳播溝通。這是公關執行層的內容,只有在上述兩個方面做好的前提下,才進行有策略的選擇媒體對公眾進行傳播。公關傳播溝通講究的是以小搏大,引發注意和共鳴。具體公關傳播有三種手段,一是硬廣,包括電視或平面媒體的直接廣告、互聯網廣告、戶外廣告,宣傳介紹資訊信息等。一類是公關軟宣,包括事件營銷、網絡互動營銷、新聞軟文等。三是落地的公關活動,比如景區推介會、新聞發布會、節慶活動、促銷活動等。從這些措施出發,既可以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又能提升西安城市的綜合實力與競爭力,從而使其更好的融入“一帶一路”發展。
(二)蘭州宣傳手段的優選。
蘭州處在西部大開發重點地區甘肅省,除了借鑒西安旅游業發展的經驗外,也擁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資源。蘭州是中國西北的門戶、咽喉地位,歷史上一直是易守難攻的兵家必爭之地。從清朝開始蘭州的軍事戰略價值就越來越被看重。所有通往新疆、青海的要道、鐵路線路都要在蘭州集中,最近的軍隊改革,七大軍區合并為五大戰區,其中西部戰區由成都軍區、蘭州軍區合并而成(剔除云、貴兩省),司令部依然駐蘭州,就可見蘭州經略西北的核心地位。從居住人口來看,甘肅自古就是少數民族雜居地區,民族間的文化交融、風俗習性都頗具特色。蘭州戶籍人口322萬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6%,其中回、滿、藏、蒙、土家等族最多。從工業發展上看,蘭州的經濟支柱是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制造、能源和新能源產業等重工業。
基于上面的分析, 蘭州有軍事要鎮的背景、有血性陽剛的男兒、有民族融合的悠久歷史,那么對蘭州的定位應該與這三個特性相符合,即“低調沉穩,攸關國運”。目前蘭州的知名度不大,美譽度也偏低。雖在2011年就已經設計推出了自己的城市CI系統,但是由于宣傳推廣的后勁不足所以未能起到較大的效果。未來公關的重點還是應該繼續“走出去”戰略,運用各種渠道加大蘭州的知名度。
蘭州宣傳的嘗試大概有以下幾種:1、跨城市間的宣傳推廣:從2014年5月開始,蘭州新區、蘭州城市形象和蘭州文化旅游宣傳推廣工程“重磅登陸”北京、上海、廣州和香港等四座城市,特別選在人口流動大的車站區域投放巨型廣告。2、積極申辦各類影響力深遠的活動:如蘭州國際馬拉松賽和金雞百花電影節,以多媒體、多視角的方式向人們呈現開放、精彩、激情的蘭州。3.在電視媒體上投放廣告、專題片宣傳:2014年7月起蘭州新區、蘭州城市形象廣告將登陸央視《天氣預報》景觀廣告;2016年2月,一部講述蘭州城市發展史的紀錄片《金城蘭州》在鳳凰視頻、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以及蘭州電視臺播出,借著“一帶一路”發展的東風讓更多人了解蘭州。
習主席說過:“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一帶一路”為相關國家民眾加強交流、增進理解搭起了新的橋梁,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強交流互鑒織就了新的紐帶。但是要走好這一條路,我們還有不少的關要闖、障礙要克服。而公共關系從誕生之日起,就在促進理解、增進認同方面不斷實踐和總結。所以從公關關系視角來看西部地區如何融入“一帶一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也值得后來人繼續總結和提出新建議。
參考文獻:
[1]張蘊嶺,”一帶一路”要應對三大挑戰,[J],中國經濟周刊,2015.5.5
[2]李月好,楊震,”一帶一路”戰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3
[3]何茂春,張冀兵,”一帶一路”戰略面臨的障礙與對策,[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5.05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15-02
作者簡介:劉漪(1991-),女,漢族,四川宜賓人,現為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關系與CIS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