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劉爽(云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
金平傣族的民間信仰及其功能研究
李俊劉爽
(云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650500)
摘要: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擁有眾多傣族,這些傣族擁有著自己璀璨的文化。在橡膠、香蕉大量種植的今天,金平傣族的思想觀念也產生了巨大轉變。本文將通過在金平縣新勐村委會轄下的幾個村寨進行細致的田野調查,從而分析少數民族地區民間信仰和村規民約的作用,從而發現其在鄉村社會秩序構建方面所產生作用。
關鍵詞:民間信仰;村規民約;社會秩序;傣族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簡稱“金平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南部邊陲山區,傣族是金平縣主體民族之一。勐拉鄉地處金平縣西南部,勐拉鄉新勐村委會是其下設的7個村委會之一,由上勐村、中勐村、下勐村等10個村民小組構成。其中普耳上中下三個村的傣族由西雙版納遷徙而來,信仰南傳佛教,本地稱為“西傣”或普耳傣”,自稱“傣泐”,信仰南傳上座佛教;其他寨子的傣族又稱“白傣”也稱“水傣”,自稱“傣”或“魯傣魯南”,他族稱白傣或水傣,信仰原始宗教。 勐拉鄉新勐村委會總人口4437人,其中傣族占約92%,2014年人均年收入達6500元,主要種植橡膠、橡膠和玉米等經濟作物。
金平傣族先民在早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便創造出了以萬物有靈觀念為核心的豐富的民間信仰體系。此類信仰經歷了千百年的傳承與變遷,已形成厚重的歷史沉淀凝結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構成了普通民眾生產生活及其儀式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祭龍。金平縣勐拉鄉的祭龍儀式僅僅集中在普洱上中下三個寨子,在“普洱傣”中盛行。普洱下寨的祭龍儀式為傣歷的9月初八,祭龍活動不允許村外人和婦女參加,通過祭祀活動保佑村子來年風調雨順,健康平安 。
(二)祭寨子與祭“丟拉”。祭寨子是每年傣歷的九月初四,而祭龍是每年傣歷的三月十五。“祭寨子”的功能大體是保佑村里“五谷豐登,家畜平安,村民健康等”。普洱上寨傣族祭祀寨神每年有兩次,選擇在每年夏歷二月和六月舉行。金平普洱傣族原始宗教觀念認為,家有家神,寨有寨神。而家神就相當于普洱傣族的“丟拉”,“丟拉”相當于家里逝者的亡魂。金平普洱傣族認為一愛逝者死后的第三天,“丟拉”就會回到家里。
(三)祭“土地神”。很久以前,舊勐、上勐、中勐、下勐等幾個“白傣”寨子都會在每年的農歷二月二這一天舉行祭拜“土地神”的活動。祭“土地神”的主要目的在于祈求土地神守護本村,保佑村里人平安健康。
所謂民間信仰,首先是與官方信仰相別而言的。官方信仰也可稱為國家宗教,它以官建壇廟為象征載體、以官員遵照典制舉行祭祀為信仰儀式。民間信仰則是指在民間流行、由廣大普通民眾所持的信仰。金平傣族的民間信仰至今仍然在大眾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認同功能。民間信仰通過儀式的展演促進人們之間的關系,增強社區和本民族的內聚力。費孝通先生認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金平傣族地區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當今,即使是在與漢族等周邊民族的頻繁交流中,仍然保持著相當程度的鄉土性。而民間信仰活動所構建的“臨時信仰圈”,在金平傣族地區的鄉土社會中,發揮著促進人們之間和諧關系、增強社區和本民族內聚力的作用。金平傣族通過各種祭祀儀式傳承歷史記憶和群體意識,維護傳統社會的等級秩序。
(二)社會教化功能。儀式中的某些規則和慣例也進一步得以強化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普遍觀念以及實踐行為。例如,在金平傣族觀念中,不能砍伐“龍樹”的禁忌很大程度上讓村民對大自然產生了敬畏之心,不敢過于對周邊環境進行大規模的人為破壞。這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作用。
(三)心理調適功能。當前金平傣族正處于社會發展的加速期,民族成員的心理狀態難免受到影響,所以民間信仰對金平傣族成員的心理調適功能愈發顯得重要。金平傣族的祭龍崇拜和祭土地神崇拜等,都是在人們處于困境時尋求神靈保佑的一種心理慰藉手段。通過各種作法儀式和群眾歡愉場面,也使人們從現實生活中暫時得以解脫,從而塑造一種自信平和!積極樂觀向上的良好社會心態。
(四)文化傳承功能。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來看,民間信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夾雜了諸多民間信仰的因子,民間信仰及其儀式大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內容。在金平傣族中,無論是負責“祭龍”的頭人,負責管“丟拉”的人,還是負責祭“土地神”的負責人,都在村寨的日常生活中擁有極高的威望,甚至一些寨子事務,在小組長調解無力的情況下,他們都能扮演者很好的“調解者”的角色。民間信仰儀式的傳承就是金平傣族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而這些儀式負責人是金平傣族歷史記憶、民俗文藝、傳統民族娛樂等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播者和保存者。
(五)生態保護功能。云南的各民族文化都突出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這一主題,人們對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崇拜以及為保護大自然而設置的各類禁忌,真真切切地融入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當中。自然界萬事萬物不是被看作人們征服的對象,而是被看作與人類有親緣關系、應當與人像兄弟姐妹那樣和諧共處的有生命的實體。金平傣族的民間信仰中篤信萬物有靈,他們崇拜山川河流,忌諱隨意破壞森林等對大自然不敬的行為。
綜上所述,這些特殊的民間信仰是金平傣族長期形成,適合并有效促進本村和諧發展的手段之一。特別是在民間信仰中,存在著漢族看來較為“封建迷信”的儀式,但是不得不說這些民間信仰在金平傣族日常生活中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刀潔,和少英. 金平傣族的民間信仰探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3]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和少英、黃彩文. 從民族學/人類學的視角看文化建設[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中圖分類號:B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41-01
作者簡介:
1.李俊(1989-),男,漢族,云南昆明人,現為云南民族大學云南民族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2.劉爽(1987-),女,漢族,黑龍江鐵力人,現為云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宗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