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研 韋相貴 劉浩宇
【摘要】為提升本科人才的綜合素質和科研素質,打破專業化定向培養,整合應用技術型高校不同專業的教師資源及科研資源,將教學、科研與實踐三者緊密結合,欽州學院提出以特色學科和科研項目為課程依托的“跨專業科研探究”課程,實現理工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與融合,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擴充學生的知識結構并啟發創新思維,促進應用型本科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跨專業 科研探究 教學改革 應用型
【基金項目】廣西區教改項目(2015JGA363)“‘跨專業科研探究課程研究與建設”。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02-02
引言
2007年,清華大學在全國高校首次開設“實驗室科研探究”課程,以實驗室為依托,以典型的科研項目和成果作為教學單元,全方位的向學生展示科研過程,以助力學生形成跨系統、跨學科和跨專業的大思維[1];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開設“工程技術探究”新型通識課,形成融合學生能力、興趣和創新的工程技術拓展項目。國外在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中,高年級學生不僅參與企業培訓還參與科研項目。
2013年,我校成為應用技術大學改革試點聯盟單位,逐步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向轉變,要求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為此,2015年在我校特聘教授傅水根的提議和學校主管部門的支持下,首次開出“跨專業科研探究”課程。該課程以不同學科科研項目為基礎,構建起學科之間的關聯性,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我校理工科學生的工程技術能力、科研能力及人文素養,同時文科學生也能從參與工程實踐和科研探究中,了解現代制造業的主流技術和前沿性科學技術,使得學科之間“隔行不隔山,隔行不隔理”。“跨專業科研探究”將教學、科研和實踐三者互通互融,不僅是一個值得探索和推廣的本科教學改革方向,還將推進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轉型升級[2]。
1.課程建設
2015春,征集單元課程,匯總專家評審,從16個部門61位教師的76個單元項目中擇優選出30個課程單元,其內容涵蓋了文、理、工各學科,涉及基礎人文科學、科研項目探究和前沿科技等教學內容。任課教師中80%為教授、副教授,保證了單元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實驗室操作探究性單元占有量達23%,有利于培養工程素養。2015春季末,開展了關于“跨專業科研探究”課程的內涵、上課形式、作業內容和子項目結題等事項的課程建設研討會,現場邀請三名教師試講,專家們給予點評和指導,為課程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課程進展
“跨專業科研探究”于2015秋季學期正式開課,課程開展基本順利,并且從學生的作業及評價反饋中可以看出本課程起到了激發學生對課外知識的求知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形式呈現多樣性:傳統教室授課、實驗操作、上機訓練、模擬場景等形式(圖1-圖4);教學內容具有跨越性:海洋專業、化工專業、資源環境專業、機械專業及傳統文化等;作業形式非固定性:求真性小論文、產品(粗鹽、陶瓷等)、單元日志和課程感想等。

3.課程開展的若干思考
為深入了解本課程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改進,在新學期開始對學生進行了“跨專業科研探究”課程興趣度調查,共收回問卷67份。其調查結果、分析與改進措施如表1:
整理調查數據,分析:選課以理工科學生居多;選課考慮了自身專業發展、未來創新創業等要求。而在秋季學期的選課中,文科生占人數的2/3,此時學生選課以滿足學分要求為主導,相對不如大一首次選課較多考錄專業和興趣愛好;工科單元選擇率高,易懂且體現新科技發展的單元選擇率高。本調查結果可用于指導課程的單元設置,教學內容的更新,為課程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依據。
3.1課程的優化
跟蹤課程進展,總結有:部分單元內容過于簡單化;基于科研項目的單元課程對沒有專業基礎的學生難理解、課時不足導致實驗無法開展的問題等[3]。
優化方案:
(1)不斷構建新型的師資隊伍和課程教學單元,不斷引入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最后形成一個處于擴展中的以基于教師科研項目的教學單元庫。
(2)貫徹講授與實驗、講授與演示相結合的原則,討論式、交互式和探究式融合的教學方法,講授各單元所要明確“探究”的知識、方法或者合作素養等。
(3)各單元教師獨立提出合適的單元教學時間(上限8個學時),以所選單元的累積學時數替代以單元數規定學生的學分。例如,以32個學時劃定2個學分,不再固定以16個單元劃定2個學分。同時教師自主選擇合適的上課時間。
(4)結合單元內容布置必要的作業,作業避免單調、無用。
(5)深化跨院系科研資源課程的教學管理改革,實現教學管理模式的個體化、無紙化、現代化。
3.2管理系統的搭建
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將為課程的開展提供便利,使復雜的課程安排工作簡易化。高校課程管理及安排更多的借助教學管理系統,然而對于“跨專業科研探究”這樣一門安排上更加復雜化的課程,相應管理系統的設置顯得尤為重要。
本課程的復雜性:學生人數多,面向全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課程單元選擇的多樣性,需統計各單元學生數;同一實驗性單元課,限定人數需明確分組;單元教師調課幾率大,管理者依調整實時通知學生。此外,本課程應得到學校教務處的大力支持,給予時間和管理上的特殊照顧。工程訓練中心作為本課程的開設和管理部門,應該逐步完善硬件條件:配備獨立的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基礎性的實驗室等,實驗中的耗材問題也應依照選課學生數及時購置。
總結
“跨專業科研探究”課程融合了文理工科的特色學科和重點科研項目,輻射我校不同專業不同級別的大面積學生。整合出跨學科、跨專業的實驗室資源和科研項目資源,構建新型教學課程,促進應用型本科的教學改革,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拓普各專業新型知識進展狀況,有利于引導學生的專業定向,及時做出恰當的人生定位;也將增強學生對今后工作的適應能力。此外,本課的順利開展要求在課程單元設置、師資保障、軟硬件資源配置上具備一定的條件,同時要完善并健全選課-課程安排-交流-評價的課程管理系統。
參考文獻:
[1]傅水根,盧達熔,湯彬.創建實驗室科研探究課程,促進本科研究型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8(3):48-49.
[2]盧達熔,湯彬,黃樂,傅水根等.挖掘科研積累,豐富教學資源為本科服務[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12):1-3.
[3]韓艷梅.新課程背景下學習組織方式的新探索[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3(9):43-46.
作者簡介:
張科研,女,山東濟寧人,欽州學院工程訓練中心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工程材料及熱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