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軍 丁 偉 李 建
(1.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軍體教研室,廣東 佛山 528137;2.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天津 300131)
?
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的思考
張德軍1丁偉1李建2
(1.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軍體教研室,廣東 佛山528137;2.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天津300131)
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不僅要完成體育強國建設的基礎支撐建設,同時要凸顯中國體育強國建設的國際性視野。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具有傳播中國體育發展成就,樹立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獨立的文化標簽,完善世界體育文化的拼圖等作用。中國體育社會科學走出去面臨意識不足、議題差異和語言障礙。要確立中國體育社會科學的獨立性,提高自身品性;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科學研究人員的國際視野。
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
20世紀末期以來,人類逐漸跨入全球傳播時代,全球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日趨繁榮[1]。傳播的全球化帶來了其他領域傳播意識與行為的勃興。我國社會科學領域,面對“新世紀信息秩序”的議題,基于我國社會科學發展的前提,啟動了“走出去”的戰略。這既是我國社會科學發展所具有的“理論自信”,也是借助現代傳媒,拓展我國理論影響力、提高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體育是我國對外交流的重要途徑[2],體育在改變中國“東亞病夫”形象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成為我國展示社會主義國家優越性、提高民族自信的重要工具。體育社會科學是我國體育理論成長的重要載體。伴隨著體育的日漸全球化,體育理論作為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卻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我國體育社會科學走出國門的理念與行為嚴重滯后,應成為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界和傳播領域共同的議題。
不可否認,在全球化日益明顯的當前,文化、學術的交流成為當前學術生態的重要特征。在我國,國家在頂層設計已經勾勒了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下發的《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實施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科學“走出去”,教育部相繼下發了《關于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意見》,《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計劃》等相關文件,社會科學“走出去”已形成共識并在政策支持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作為社會科學整體構成部分的體育社會科學,同樣需要服務于“走出去”的戰略。客觀地說,中國體育社會科學是我國從西方積極引進體育學術與中國特有的體育文化土壤相結合的產物。歷經百余年的沖突、交融、浸蘊,中國體育社會科學不僅形成了完善的體育社會科學學科體系,而且基于中國獨特的體育文化土壤,初步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性知識”,為世界體育社會科學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與國內的社會科學走出去相比,體育界對此的重視明顯不足。目前,僅有學者對中國體育文化的歷史定位和價值進行了深入探索,并對如何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做了分析[3]。體育領域對體育社會科學“走出去”的準備明顯不足。基于當前中國社會科學“走出去”的歷史機遇,筆者對我國體育社會科學走出去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以期為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與發展提供些許建議。
體育哲學社會科學是研究體育社會現象、反映其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研究之初,筆者將體育社會科學“走出去”定義為利用多種傳播媒介將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向國際社會傳播,促使國際社會接受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的過程與結果。對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的定位的反思,是為梳理體育社會科學在面對體育領域發展與改革的問題時,如何確立自身的理論自覺定位,從而為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的戰略實現提供必要的認識論前提。
2.1促進中國體育理論的提煉與升華
無可否認,體育屬于西學東漸的舶來品之一。作為典型的舶來品,與體育項目的規則、形式等相比較而言,對體育的原初性認識與解讀相對不足。因話語體系和語義闡釋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對作為客觀存在的 “體育”的理解不同。
雖然話語表達、語詞選擇等可能存在諸多不同,但對于體育核心本質的把握應該是趨同,這一方面已有學者對此進行了探索,如李宗浩教授[4]提出“體育的元概念”命題,拋卻了以往以目的、價值等分析取向,提出了超脫體育之功利性的觀點,即體育就是一些(無意識、自發的)行為動作的綜合。但體育社會科學始終沒有解決好“原創性的、具有廣泛影響的、社會反響較好的論著較少,缺乏對體育實踐的高度理論概括、新的理論概念的提出、新的理論話語創造、提升體育社科層面的論著不多”的現實問題[5]。現代體育引入中國以后,必然和中國已有的、具有現代體育特征的要素相融合,從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地方性知識”。這就要求體育社科研究對表征中國特色的“地方性知識”進行深入研究,這是體育本土化的必要步驟,也是融入我國文化土壤的先決條件。通過對普適型體育理論的提煉和本土性體育研究的升華,從而確立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的雙重定位。
2.2促進當代中國體育發展的成果展示
體育與社會互動是產出高水平體育社會科學成果的前提[6]。體育發展與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反映,但是又不同步于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競技體育優先發展的戰略以及由此形成的支撐體制,對世界各國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這種以專業體制發展競技體育的形式,雖然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投資效益的某種認識,但確立了體育發展改革中的重要特色:競技體育引領下的專業體育向職業體育轉化的過程與邏輯。作為后發國家,我國體育發展一直處于對超發達國家的追趕過程中,這種將時間壓縮、過程簡化,單純注重目標實現的邏輯形成了一些典型問題。趕超型發展的直接后果是,雖然我國建立了與世界接軌的競技體育體制、職業體育聯盟等,但由于缺乏對此類問題的深入研究,最終不得不陷入“摸著石頭過河”的境況,實踐難以持續推進。
置身于我國趕超型體育發展的過程中,體育社會科學需要扮演問題解決和理論闡釋等多種角色。在對我國體育發展過程中特殊問題的認識、分析與解答中,形成對此類問題的深度總結,進而形成向世界推介我國體育改革與發展成就的有效途徑。
2.3促進全球化背景下的積極參與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成為支配國家世界發展的支配性環境,進入21世紀顯得愈發明顯。伴隨著國際范圍內體育的廣泛傳播,全球化亦成為體育發展的宏觀背景。奧林匹克運動的持續發展,奧林匹克精神和格言在世界范圍內的接受,成為體育全球化的最顯著注腳。從體育全球化中可以洞見,體育儼然成為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所言“世界體系”的一部分,在世界體系的建構過程中,充斥著運動項目、理念、權力等要素的糾纏,由此形成了“中心與邊緣”、“現代與傳統”等對立,不僅體現著民族國家體育的定位與認識,同時表征著民族國家的民族影響力和自信心。巴里·斯瑪特認為體育全球化的來臨,使體育一些價值與功能都發生了改變,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跨越國界的經濟活動、全球對財富追逐的體現、媒體交流的工具、消費文化的代表[7]。
全球化下的中國體育,究竟路在何方?學者探索了中國體育的文化自覺議題,并以此生發出諸多問題。學者從宏觀層面針對從全球化下的中國體育定位提出了“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體育國家形象”的命題,并提出了“體育中國”的概念,并對體育中國的三個層次進行了深入分析[8]。尤其是處于新世紀,體育發展所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中國體育社會科學應對挑戰的能力與決心稍顯不足。在全球體育文化交融的實踐中,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的貢獻不足。以國際奧運會科學大會為例,我國雖然入選的論文數量較多,但是真正能做大會口頭發言的較少,主題發言的更為鮮見[9]。應對體育全球化下西方先進體育發展的霸權狀況,提升中國體育的話語權,就要積極開展體育社會科學的研究,使來自東方的聲音能為西方所接受、理解乃至容納[10]。
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面臨的語言習慣、表述格式和問題選擇等“知識鴻溝”較多。作為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的構成部分,中國體育社會科學“走出去”不僅具有現實緊迫性,同時給予一種理論生成的結果,體育社會科學“走出去”同樣具有歷史必然性。與自然科學相比,體育社會科學必然面臨著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話語體系等諸多障礙,筆者將上述障礙與當前我國社會科學整體“走出去”的現實境遇和體育社會科學的本身特殊性相融合,認為中國體育社會科學“走出去”至少面臨著如下幾種制約要素。
3.1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融入國際交流存在意識障礙
盡管文化交流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要問題,國家間學術交流日漸頻繁,但是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面臨著主動融入國際交流的意識障礙。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肖天同志曾撰文指出,要體育社會科學界從學貫中西的視角認識把握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的時代價值,從而將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置于“中國與西方”交流的議題下予以考慮[11]。顯然,中國應對西方具有不對稱性,但是也體現了國家體育行政領域對中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的期望。但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界是否已經具有這種理論自覺,具有積極走出去的沖動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當前,傳播領域側重于對體育賽事的傳播,體育社會科學可能因曲高和寡,而不受重視。除了在專業學術刊物外,缺乏其他有效地傳播途徑,導致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不高。
3.2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議題與國際社會差異明顯
不可否認,當前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與西方體育社會科學的研究議題存在較大爭議,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更多傾向于宏觀問題和整體層次的領域,較少關注體育的微觀領域,西方體育社會科學研究與我國存在明顯不同。因此,由于二者之間研究議題的差異,從而形成了在問題理解方面的差異,這成為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輸出的障礙之一。
同時,我國體育社會科學尚存在學科合法性和獨立性問題。體育社會科學研究和經濟、社會、政治的場域發生聯系,因此受到上述領域的監督、支配。我國著名學者鄧正來先生對社會科學自主性的討論對體育社會科學同樣具有借鑒意義。我國社會科學知識生產存在的主性不足的問題是知識分子在經濟、社會與政治場域等支配下,通過一定的學術制度主動契合的結果[12]。一定程度上而言,我國體育社會科學主要扮演著問題解決而不是問題闡釋的角色,即為某種規則準則提供合理性辯護的知識,成為國家政策的傳聲筒[13]。
3.3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語言、方法、邏輯和行文未與國際接軌
當前,國際社會的通行語言以歐美國家的語言為主,漢語雖然適用范圍較廣,但是在國際體育社會界的影響力較低,現在SSCI收錄的體育類期刊中,尚無以漢語為主的刊物。語言障礙成為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融入國際社會的首要障礙。其次,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也是制約我國體育社會科學國際化的要素。我國體育社會科學中,理論思辨的份量較重,缺乏相關實證方法[12],由此形成了我國體育社會科學難以“證偽”的局面。而目前使用的問卷調查等實證方法,由于對問卷的信度、效度等不重視,且問卷發放回收程序控制的不嚴謹,因此此類方法無法提高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的品性。長期以來,我國體育社會科學學術研究過多受到其他場域的支配。刊物為刊載更多的文章,不得不對文章的規模進行限定。在上述種種限制之下,文章基本上簡略了文獻回顧,忽略了方法論述并簡化了行文的層次。這種情況在國際體育社會科學界較為少見,也是與國際體育社會學界接軌的重要障礙。
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的路徑,首先從宏觀上應對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價值進行重新認識,同時在微觀層面的人才培養、刊物出版等方面采取積極措施,予以推進。
4.1借助國家發展軟實力的歷史契機,提高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的品性
與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相比,文化、制度等軟實力的意義在國際社會日益受到重視。體育是軟實力的構成部分,體育哲學社會科學在弘揚體育軟實力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國外人士指出,與中國軍事力量相比,體現文化和形象凝聚力的軟實力更值得警惕。中國向世界各地加強了推廣文化的工作,中國體育選手在國際上受到歡迎。自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生成與發展以來,基本上經歷了“引進-復制-接軌”三個階段。由于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滯后性,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在草創時期主要是國外體育社會知識的引進,對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的的生成具有重要意義,早期知名的體育社會科學者,吳蘊瑞、袁敦禮、郝更生等人,都是留學歐美國家的歸國人士。引入西方體育社會科學后,我國體育社會科學基于中國的實踐,通過對西方相關理論、觀點的中國化,形成了對西方體育社會科學的復制,屬于借鑒西方知識的重復性行為,尚未產生自身的獨特性知識。第三階段,屬于中國體育社會科學與西方體育社會科學的“接軌”行為,伴隨著我國體育社會知識群體的壯大,地方性知識的生成與積累,我國體育社會科學“走出去”的沖動較為強烈,中西方接軌的歷史階段已經來臨。北京奧運會使西方現代體育來到文化意義上更為遙遠的中國,北京奧運會基于中國傳統提出的“人文奧運”理念,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東西方就同一問題進行了研究,東西方體育社會科學接軌,預示著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界百年難得一見的“知識轉型”這一臨界時刻的來臨。
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的品性,要能夠獨立于各種世俗權力、獨立于經濟和政治權威的干預來加以判定。而產生體育社會科學的知識分子,必須認識到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必須與自然科學學者不同,他必須放棄因果說明,放棄發明確切法則的努力。他關心的不是說明,而是理解,是闡釋學。在此,背景下,我國體育社會科學應該改變以往的“知識生產的政府規劃”一統天下的局面,積極倡導“學在民間”的學術傳統,直面中國體育發展實踐,形成二者之間的有效補充與契合。
4.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科學研究人員的國際視野
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與大學體制具有密切聯系。目前,基于知識規劃特征的體育社會科學發展邏輯,國家體育總局全國高校范圍內陸續設置了多個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并頒發了《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加強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管理的通知》,對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進行管理。為了與國家文化走出去的戰略相配合,國家體育總局又在全國40多個高校中設置了“體育文化研究中心”,同時,部分省市也設置了體育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就上述基地、中心的成立而言,為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目前,需要進一步發揮上述基地和中心在人才培養、交流中的作用,繼續完善相應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加大經費投入,提高研究人員的知識水平,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和互動,推動研究人員確立國際性視野。例如,天津體育學院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聯合建立“中美體育文化交流中心”,并就校際間體育文化交流與合作達成了共識,建立了中美高校間體育文化交流的平臺。
4.3堅持中體西用的原則,以本土的獨特對象為根本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的獨特價值在于將現代體育文明和中國延綿不斷的健身文化相融合,從而呈現出中西方交融的態勢。在國際交流日漸突出的當下,以中國體育社會為根基,對中國體育發展的現實問題進行深度分析,從對西方學術跟隨、迷信的狀態中剝離,主動形成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學派”乃至更小的、具有特色的學術團隊,乃是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立足于國際體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之林的首要選擇。
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不得不面對“中心與邊緣”的抗爭。就國際體育社會科學研究而言,中國學術生產的邊緣地位無可厚非,但就中國體育發展進程中的獨特之處而言,其產生獨特知識與理論的可能性也較大。我國專業運動隊體制下,教練員和運動員之間的關系、運動隊文化等都是中國的創造。以上述事物為研究對象,摒棄既往追求學術宏大研究的傳統,將個別問題進行深度研究,從而體現中國體育社會科學的創造性。
4.4搭建語言與刊物的平臺,實現中西方無障礙交流
體育哲學社會科學在中西方的交流,語言障礙是必須突破的環節。目前,這也是制約我國社會科學乃至文化走出去的攔路虎。為了擴大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的海外影響力,就應該堅持將中國突出的體育科學成果進行對外翻譯,在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以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認同,這是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的必要環節。同時,我國出版和傳播系統,應積極宣傳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奉獻,拓展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
我國出版的諸多刊載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刊物中,已經被很多國際數據庫檢索,但是主要以漢語形式發表,因此能為國際學術界接受的可能性較低。建議相關刊載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刊物能和《中國社會科學》一樣,出版英文版,以擴大體育社會科學在海外的影響力,從而推動我國體育社會科學走出去目標的實現。
全球傳播時代的來臨,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是積極融入國際學術界的必然行為,也是彰顯我國體育社會科學成就,實現自身發展的重要路徑,在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中必須直面中國體育社會科學存在的現實問題,探索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中國體育社會科學發展壯大。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38.
[2] 張清敏.體育外交:發揮獨特作用[EBOL].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9/10/content_18500981.htm,2013.10.27.
[3] 孫大光.推動中國體育文化走出去戰略構想[J].體育文化導刊,2012(5):1-4.
[4] 李宗浩.體育學元概念開發及其辨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5):369-371.
[5] 謝瓊桓.繼往開來積極開展體育社會科學研究[J].體育文史, 2000(5):4-6.
[6] 汪康樂,邰崇禧.體育社會科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互動[J].體育學刊,2005,12(4):35-36.
[7] 巴里·斯瑪特.全球化與體育[J].體育文化導刊,2010(3):138-141.
[8] 郇昌店.體育中國: 中國特色體育事業圖景建構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28(2):1-7,31.
[9] 田雨普.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的幾點反思[J].體育文化導刊,2005(4):16-17.
[10] 盧元鎮.21世紀對體育社會科學的挑戰與期望[J].體育科研,1997,18(4):1-11.
[11] 肖天.從學貫中西的視角認識把握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的時代價值[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4):433-436.
[12] 鄧正來.對知識分子“契合”關系的反思與批判——關于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再思考[J].天津社會科學,2004(6):4-11.
[13] 郇昌店.中國體育管理學科范式轉換:從體系建構到問題關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26(3):259-263.
Chinese Sports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Go Global Thinking
ZHANG De-jun1,DING Wei1,LI Jian2
(1.Foshan Polytechnic, Foshan 528137 China;2.Tianjin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Tianjin 300131,China)
The chinese sports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is facing a "going out"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t present, the Chinese sports social science not only needs to complete the basic support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also highlight the international horizons in Chinese sports power building. Chinese sports social science "going out" aims at not only spreading the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but also establishing the Chinese sport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independent cultural label, and perfecting world sports culture puzzles. China Sports Social Science Going out faces the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differences and language barrier issues. It'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independence of Chinese sports social science, improve self-quality; strengthen qualified personnel,and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china sports;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go
2016-05-09;
2016-07-01
張德軍(1983-),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社會體育管理和學校體育方向研究。
?體育人文社會學
G80-05
A
1672-1365(2016)04-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