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
【摘 要】侗族大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受到了非常多的關注,這標志著它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地方歌種而成為全國甚至全世界共同的保護對象,在現代化市場的強烈沖擊下,在旅游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即使被列入了非遺名錄,單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面臨生存的危機,本文以廣西三江侗族為例,提出對大歌的一點保護性旅游開發策略。
【關鍵詞】侗族大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保護策略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74-02
三江侗族自治縣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位于區北部,是湘、桂、黔三?。▍^)交界地,屬于亞熱帶南嶺濕潤氣候區,山地谷地氣候區。[1]在廣西三江,侗歌主要流傳于梅林鄉、洋溪鄉、福祿鄉沿河一帶的侗寨。
隨著強勢文化的浸入,少數民族族群普遍存在文化迷失、民族迷失的困惑。當物質利益和社會地位成為主流價值觀的時候,他們對自己的族群和文化進一步產生從自卑到自賤的現象。近年來,侗族文化逐步得到外界的贊譽,尤其是侗族大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以后,侗家人的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感開始回歸。在三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加入到唱侗歌的隊伍中來,唱歌傳情、唱歌會友。大歌的內容也從各個方面表達了侗族人民的愿望,侗族人用歌曲的形式闡述了自己的思想意識,并把它作為與外界溝通的符號??梢哉f侗族大歌在三江侗族社會中具有語言符號、共同族群符號的認同功能。
三江侗族大歌根據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禮俗大歌、敘事大歌、戲曲大歌、聲音大歌等,這些大歌充分反映了各個時期侗族人民的生活形態和精神面貌,如敘事大歌,記述了有關宇宙與人類起源的古代神話和傳說,以及祖先們對自然、歷史、生產生活的開拓,人們現在唱這些大歌,就是能夠很好地體會到當時先民們的生活狀況,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是靠祖先們創造的,大歌曲調起伏較小、篇幅長大,有的一唱就是幾個小時,有的更是可以連唱幾天幾夜,通過對民族英雄和傳說中正面人物的歌頌,起到對青少年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旅游對三江侗族大歌的促進作用
隨著經濟的增長,市場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年提高,越來越多的新型娛樂活動進入人們的視野,購物、看電影這樣的休閑活動成為了現代人普遍的娛樂消遣方式,三江侗族人民雖然生活在小縣城也還是會受到一定的風潮影響,這就導致了侗族大歌生存境地困難,人們不再唱大歌,原有的唱大歌的場合也逐漸被更新潮的娛樂項目取代,這種社會環境的改變讓侗族人民意識到侗族大歌生存的危機,所以,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讓民俗文化與旅游業結合發展,讓民俗文化體現出它的價值,讓侗族大歌在旅游中發展,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開展一些民俗節慶活動,在這些活動上唱侗族大歌,吸引更多游客參與,游客會被大歌宏大的場面、優美動人的旋律陶醉,這樣做不僅弘揚了大歌,讓大歌得到新的施展平臺,同時也獲得了經濟收益。
近些年來,在三江,因外出打工的人增加,歌手存在嚴重的斷層現象,會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歲以上的老人,年輕人學唱侗歌的已寥寥無幾。將侗族大歌與旅游開發相結合成為了傳播和弘揚侗族大歌的有效途徑,在游客當中大部分是中青年人,這些人或許平時從來沒有現場聽過大歌,當他們來到三江旅游時看到現場大歌演出,將會增加對大歌的興趣,并吸引更多專家學者來研究大歌,這樣一來,大歌的受眾面就大大增加,不僅起到了弘揚和傳播的效果,也會得到更多人的青睞和學習。
二、旅游發展對三江侗族大歌的阻礙
(一)大歌商業化嚴重失去原有的風味。受到禮儀的驅使,在一些民俗館、風情園,甚至是飯店,隨處可以見到大歌的表演,一些表演者把大歌原有的曲調、唱法改編成時下流行曲調,為了迎合游客與觀眾,大歌這時已失去原有的樣子了,政府部門也以復興侗族傳統文化為由將大歌搬上舞臺,對其進行加工再造,侗族大歌就這樣被“藝術化”了之后成為了旅游開發商的牟利手段。
(二)大歌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旅游業一旦發展起來,當地的循環人口必然增加,然而三江的環境承載力有限,這就導致了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大歌,就是在一片優美和諧的環境中誕生的,然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使這片古老的土地充滿了現代商業化的氣息,一批批游客的進入和現代化設施的建設,都使大歌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侗族大歌的發展在自然環境上已經受到威脅。
三、三江侗族大歌的保護性旅游開發的幾點建議
(一)把三江侗族大歌融入到節慶中,在節慶中展示大歌、宣傳大歌。好歌大家唱,歌曲能夠起到帶動群眾的作用,熱情豐富的歌會調動人們的情緒,使人們參與其中,政府有關部門應該把侗歌打造成一種能夠帶動人們一起投入其中的文化,把侗歌打造成三江的文化名片,古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我們要樹立“不聽大歌非到三江”的品牌效應,這樣,侗族大歌將成為三江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僅僅是裸露在社會生活表層的現象,它溝通著歷史與現實、物質與觀念、道德與法律。[2]在節慶中融入大歌,就可以很好地展示大歌,大歌與節日民俗相互融合,最直接反映了侗族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而且游客在欣賞節目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侗族大歌與侗族的文化。
(二)傳統旅游新模式。長期以來,游客來到三江游覽觀光只限于觀賞風景,品嘗侗家美食,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傳統的觀光已不能滿足現代旅游者的需求,旅游者們更加希望能夠參與到侗家人的生活當中,這就是體驗式旅游。開發商可以讓游客在體驗過程中親身感受侗族文化的內涵,從本質上了解侗族大歌,從而對侗族大歌產生更濃厚的感情??梢砸远奔掖逭L雨橋、鼓樓等地為體驗地點,體驗侗家的農耕勞作、婚喪嫁娶、供奉祭祀。讓游客穿上侗家服飾學說侗話、學做紡織刺繡、學唱侗歌,通過全過程的侗家文化體驗,游客才能認真感悟到侗族大歌的根源及價值。[3]
(三)開發文化旅游小商品。當前,三江侗族的旅游商品沒有太多當地特色,三江茶葉、農民畫、手工刺繡等,這些商品在別處也能買到,此外,這些旅游紀念品并沒有太多游客購買,不實用、價格高是這些商品的普遍特點。當地的手工藝品全為人工制作,生產率低,一副刺繡往往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造就其昂貴的價格;還有一個原因是大多手工藝品都是私人出售,沒有市場意識,不懂銷售方法,導致這些侗文化商品無法賣出。為了改善這一狀況,筆者認為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積極鼓勵制作這些旅游商品的侗民廣開思路,發展小商品、手工藝制品,為他們提供銷售渠道,引進技術人才指導手工藝品的制作,開發更多具有侗文化意義的小商品,如印有侗家圖案的小玩偶、服裝、手絹等,對精彩的侗族大歌可制作成磁帶或光盤向游客售賣,而像手絹這樣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則可以采用大規模機器生產的方式,即降低了成本,售賣的價格也不會像手工制作那樣高昂。
四、結語
旅游開發對三江侗歌的發展有利有弊,可謂是一把雙刃劍,所以在這個保護性旅游開發過程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原則,只要能夠一直秉持這個原則,那么旅游業就可能對三江侗族大歌乃至三江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張中笑等.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
[2]肖曾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互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肖靜,高艷玲.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