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衛東
摘 要:檢察機關作為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刑罰執行監督是其一項重要職能。但現有立法對減刑、假釋和暫予監外執行檢察監督的規定過于原則,缺乏可操作性,監督方式單一,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影響了監督實效。加快刑罰執行領域刑罰變更執行案件證據標準和運用研究,確保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完善刑罰執行制度,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政策落地,形成統一的刑罰變更執行案件證據標準。
關鍵詞:刑事執行變更;職務犯罪;預防
刑事執行變更是指為了充分地發揮刑罰作用,在執行刑罰的過程中,根據已經生成的法定情形,由有關國家機關依法對原判刑罰的執行方式或內容進行變動的制度。我國刑事執行變更制度主要包括減刑、假釋和保外就醫。查辦刑事執行活動中的職務犯罪案件,是強化刑罰執行監督和監管活動監督最有力的手段。2010年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在刑罰執行領域共查辦職務犯罪2169人,其中縣處級以上干部163人。這些數據表明當下刑罰變更執行領域出現的以權贖身、花錢買刑、提錢出獄等司法腐敗十分猖獗,檢察機關同步監督刑罰變更執行任重而道遠;同時也昭示刑事檢察執行理論和實務界,務必加快刑罰執行領域刑罰變更執行案件證據標準和運用研究,確保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完善刑罰執行制度,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政策落地,形成統一的刑罰變更執行案件證據標準。
一、刑事執行變更中職務犯罪的現狀
1.檢察機關同步監督方式不夠明確
《刑訴法》吸收了部分地區檢察機關對暫予監外執行開展同步監督實踐所形成的相對成熟的經驗,將飽受詬病的事后監督模式變更為同步監督。其第255條規定了監管場所提出暫予監外執行的,應當將書面意見副本抄送檢察機關,檢察機關可以提出書面意見。但《刑訴法》未提及法院直接決定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暫予監外執行規定》則在第18條第4款創設性的提出了“法院作出暫予監外執行決定前,應當征求檢察機關意見”的規定。
表面看來,該條規定似乎彌補了《刑訴法》的漏洞,將檢察機關同步監督的范圍由監管場所擴大到了法院,但由于其未采用《刑訴法》所述“書面意見”的監督方式,而是籠統以“征求意見”代替,法條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實際執行過程中,法檢之間圍繞征求意見的方式是“書面”還是“口頭”、是“當面”還是電話或傳真等,征求意見時需要提供哪些證明材料等問題無法達成共識,有些基層法院則以上級法院無具體操作細則為由不接受檢察機關的監督。雖然各地法檢之間可以通過溝通協調,明確本地區征求意見的程序,但通過高位階法律規定的形式予以確認仍是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同步監督的必由之路。
2.有關刑事執行的立法尚不完善
目前刑事執行立法上的不完善主要表現在:法律條款規定比較原則,某些方面還存在著立法空白;一些部門制定的內部規范操作性較強,但存在著隨意立法、“自我立法”的現象,導致刑罰變更執行檢察監督無據及檢察監督權與刑罰執行權的失衡。目前我國沒有專門的刑事執行立法,法律法規對刑罰變更執行活動如何進行監督的法律規定還不完善,有些具體的職能、程序法律沒有規定,部門規范性文件也沒有涉及,形成立法上的空白,致使某些監督工作的開展無法可依。
對暫予監外執行罪犯重新體檢的問題。2014年國家五部委聯合制定的《暫予監外執行規定》第三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對于暫予監外執行罪犯“人民檢察院認為必要時,可以自行組織或者要求人民法院、監獄、看守所對罪犯重新組織進行診斷、檢查或者鑒別。”但是對暫予監外執行罪犯重新體檢的費用由誰來承擔、如果罪犯拒絕重新體檢檢察院又能采取何種措施沒有規定。實踐中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如果罪犯不配合,檢察機關往往缺乏應對的手段。
3.計分考核規定賦予監管部門較大自由裁量權
在實踐中,各監獄主要依據“計分考核制度”對罪犯的減刑、假釋條件進行量化,以確定其是否“確有悔改表現”,但計分考核制度本身還存有諸多疏漏。目前,全國計分考核的具體規定是由各省、市的監獄管理局自行制定,制定過程中由于主要考量不同,各地的考核標準也不統一,罪犯同樣的勞動改造往往產生不同的結果,造成刑罰懲罰改造結果上的不公,有悖于刑罰教育改造的初衷。北京市監獄管理局2014年制定的《罪犯計分考核規定》為了強化監獄管理,改變了2007年罪犯計分考核管理規定偏重于客觀分的設置,加重了干警旬評議權限,賦予獄警較大自由裁量權,作為每個月最終結果的分值,基本是監區領導說了算,這種作法實際上是刑罰執行原則讓位于監獄管理,也為獄內腐敗制造了溫床。而檢察機關想要發現作為減刑、假釋基礎的計分考核背后所隱藏的腐敗和職務犯罪問題非常困難,因為從形式上看,所有程序都是符合監獄管理局所制定的工作規范的。自由裁量權過大使可能的違法行為程序上合法,而且刑罰執行機關迫使檢察機關依據自己制定的規范行使監督權,破壞了執行機關與檢察機關的權力制衡關系,造成執行機關、審批機關單方掌控刑罰變更執行權繼而引發權力失控。這是體制性缺陷,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改變執行部門隨意立法、“自我立法”入手。
二、刑事執行變更中職務犯罪預防的構想
1.建立統一的刑事執行制度
先看一下國外的一些做法,美國《監獄與犯人》規定“……刑期在6個月以上1年以下的,每月減去5天;刑期在1年以上3年以下的,每月減去6天;刑期在……。”意大利監獄法規定“……犯人在監獄中服刑表現良好,1天即折減刑期1天,被判刑10年的犯人,如果服刑表現一直良好,5年即可刑滿出獄。”國外對于一名犯人的評判方式,姑且稱之為“否定式”,就是一名罪犯沒有出現不良好的行為就能得到相應的減刑幅度。而我國對于犯人的評定采用“肯定式”,即犯人的行為須得到執行機關的肯定才能得到減刑,減刑是一種獎勵,不是法定的善行折減。由于評定的標準和主觀因素的干擾,導致了不同地域、不同部門刑事執行的不統一。所以,建立法定的、客觀的統一刑事執行體制是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必要前提。
2.改革派駐方式變革,加強同步監督
在檢察改革的大好背景下,筆者以為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可以從層級隸屬上進行適時調整:一是對等設置。對于省屬監獄可以適時將派駐檢察室上提至省級檢察機關派出,體現出與被監督單位對等設置,這樣更有利于派駐檢察室監督工作的開展,尤其是與監獄和中級人民法院機制建設方面的溝通協調。同時,可以相應提高派駐檢察室的級別,適當增加人員編制。二是跨行政區劃設置。對于看守所檢察監督,目前屬于按行政區劃屬地管轄,由看守所所在地按照相應層級派出駐所檢察室,但實踐中,公安機關在當地往往影響力較大,對于看守所監督容易受到地方牽制,各種因素比較復雜,因此,可以嘗試跨行政區劃歸口設置或交叉設置駐所檢察室,這樣更有利于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加大監督力度。三是強化巡回檢察制度。不可否認,駐所檢察室、駐監檢察室長期派駐于監所機關內,與被監督單位難免有“同化”的傾向,因此,在加強派駐檢察室建設為主的基礎上,建立巡回檢察機制。巡回檢察機制,符合檢察監督外部性、獨立性的特點,有利于避免出現“同化”現象。具體而言,可以建立一支巡回檢察隊伍,旨在對被監督單位執法情況不定期抽查的方式進行專項監督,使得監督職能作用發揮更加積極,也更有利于緩解派駐檢察室人手偏緊的情況。
3.通過查辦案件增強監督效果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把預防和查辦職務犯罪與加強刑罰變更執行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對于預防刑事變更執行中的司法腐敗,促進監管干警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具有其他手段無可替代的作用。現代刑罰執行的目的雖然側重于特定罪犯的懲戒和改造,但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般預防的目的,即減少潛在罪犯的犯案率。一般情況下,犯罪分子都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法律層面上的后果預見,因而,通過懲罰和改造已被定罪量刑的罪犯能夠起到震懾潛在罪犯的作用,使想要犯罪的人因為目睹到他人的受刑之苦,因而懸崖勒馬,抑制自己的犯罪欲望,從而預防和減少犯罪的發生。通過查辦案件,依法懲處違法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背后的司法人員職務犯罪行為,震懾、規范刑罰變更執行活動。
抓住影響刑罰變更執行監督效果的主要環節。重點監控以下環節:計分考核是否弄虛作假,超過一般標準加分,或違規扣分;對罪犯違法違紀行為是否降格處理;是否通過頻繁調換監獄、監區、工種違規獲取獎勵;是否違規使用包夾犯、事務犯等特殊崗位罪犯;擬假釋罪犯再犯罪風險評估是否弄虛作假;擬假釋罪犯社會調查評估報告是否存在不實;立功表現、重大立功表現是否弄虛作假;擬保外就醫罪犯病殘鑒定是否弄虛作假等幾個環節。
參考文獻:
[1]樊崇義,劉文化.加強“減假保”程序監督重塑司法公信與權威[J].人民檢察,2014(06).
[2]王光輝,陳夢琪.強化同步監督嚴懲司法腐敗——《關于嚴格規范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切實防止司法腐敗的意見》理解與貫徹[J].人民檢察,2014(05).
[3]季軍.對減刑、假釋同步監督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
[4]吳春雷,陰帆超.監所監督權執行主體相互關系之探析[J].河北法學,2013(11).
[5]楊亮,孟松,冷泠.減刑假釋案件開庭審理程序的完善[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