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對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簡單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業對于小學數學教育起著重要作用,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拓展思維、提升能力的重要環節。傳統小學數學重視對知識的鞏固,形式單一,內容重復、枯燥,作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根據新課改要求,教師應探索促進學生多元發展的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思路。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淺議新課程視野下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思路。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探索與推進,教師的教育觀念、模式、方法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新課改提出在教學中要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但現階段,教師如何根據新課程改革標準的要求設計作業形式、內容,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仍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據筆者調研,傳統的作業形式仍占大多數,內容單一、枯燥,有利于學生發展的開放性、合作性、綜合性較強的題目仍沒有得到重視,筆者在授課中,轉變觀念,在設計作業時,充分發揮學生教學主體的地位,使作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為何要優化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
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數學學科教學過程尤為重要。教師教授給學生教學內容,學生通過獨立完成教師設計的作業,進一步消化和鞏固學習的知識,同時體驗數學趣味、拓展思維、提升自身能力。根據筆者調查研究,現階段大多數教師仍以應試教育作為指導思想,課堂教學效率較低,運用傳統的“題海戰術”,通過對同一內容的重復練習,達到教學目的。這種作業形式,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造成一系列的教學問題,這與最初教學理念背道而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標本兼治”。如何提升課堂效果,達到減負的目的呢?筆者認為,對于數學學科作業來說,應研究學生的心理狀態及認知水平,設計符合小學生發展的作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趣味性,達到“減負不減效”的目的。
二、新課程視野下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思路
1.增強作業的趣味性
維果斯基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即兒童發展水平具有兩個維度及一個區間:一個是兒童智力現有的發展水平,另一個是兒童智力潛在的發展水平。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思考如何激發學生智力現在的發展水品,而作業的趣味性對于學生的吸引力無疑是極大的。針對傳統教學中作業設計的枯燥乏味,提升作業趣味性能夠提升小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授四年級上冊的分數時,傳統教學方式停留在書本,筆者為增強教學趣味性,將蘋果帶入課堂,進行現場演示。比如教授幾分之幾的概念,筆者現場將蘋果切成了四份,并進行提問,要求回答對的前四位同學得到四份蘋果,要求其中一位吃掉一份,提出問題:被吃掉的蘋果是原來蘋果的幾分之幾。
2.增強作業的生活性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認為學習數學較為困難,導致做作業的興趣不高,對學習數學產生抵觸情緒。實際上,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將數學與生活相聯系,建立密切的關系,讓學生感受數學來自于身邊,來自于生活。筆者在教授學生學習年月日知識時,考慮學生的思維方式,以生日作為教學主體,首先由學生制作日歷,其次讓學生圈出父母和自己的生日,并算算一年有幾個月,看看自己的生日與父母的生日所在月份分別是多少天,來引入大月、小月的概念。
3.增加作業的實踐性
小學數學在優化設計過程中,可充分考慮作業的實踐性,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感受數學趣味,拓展學習思維,并提升其它學科的能力。在設計六年級比例尺一課作業時,筆者制作了一幅家鄉的簡易地圖,與A4紙的比例為1:20,筆者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將地圖畫在A4紙上,并展示學生的作品,結果發現有的同學畫的非常好,有的同學卻達不到目的,筆者要求學生回家預習比例尺一課,通過自身預習解答筆者的問題。通過作業與實踐性聯系,提升教學效率,同時也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目的的作用。
三、結語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結合小學生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利用作業將教學拓展到生活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同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也做到作業的開放性與合作性想結合,以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九紅.小學數學作業的功能與設計[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2]石寶軍.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評價[J].學生之夜(小學版).2012(12)
作者簡介:
袁素娟,女,漢族,籍貫:湖南省邵陽市,學歷學位:本科,現職稱:小學高級,工作單位: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城關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