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娜
【摘 要】英語課堂教學是一種多層次、多功能、綜合運用各種感官的活動,是教與學雙向作用的復雜而又細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英語教師應該考慮也必須解決好的問題。根據自己學習和實踐體會,談談課堂教學中應首先注意的幾點,以幫助教師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課堂氣氛,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關鍵詞】英語教學;課堂氣氛;教學效果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英語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積極參與配合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是這個過程的出發點。因此,組織課堂教學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英語教師反映,在上英語課的時候,由于學生知識有限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不想聽課,這就使得英語課堂顯得氣氛低沉,學生情緒調動不起來。如果在英語課堂中學生的情緒調動不起來的話,教師即使講得再精彩,教學效果也不會是很理想。這樣一來,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較好地調動學生的情緒,就顯得十分必要了。你想想看,一節課下來,學生都以高興、愉悅的心情聽你的課,課堂教學效果能不好嗎?
一、靈活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形成最佳課堂氣氛的重要保證。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和實際條件,以及個人的教學風格和特長,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靈活地運用各種手段,最大程度地發揮課堂上每一分鐘的作用。在處理知識與技能的關系上,對重點、難點、關鍵性的知識要精講多練,引導學生拓寬思路、廣開言路,使課堂氣氛既熱烈又嚴肅,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既掌握知識又發展語言運用能力。在處理新舊知識上,要善于利用已學過的知識來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同時要善于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復習舊知識,使新舊知識相互滲透、形成整體。另外,還要利用直觀教具或電化手段來輔助教學,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運用,強化對所學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強化記憶,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媒體,激發情趣
電教媒體的示范比教師的口頭示范更具生動、形象、規范的特點。合理充分利用色彩鮮艷、形象生動活潑的實物、掛圖、投影機、錄音或錄像以至電腦輔助教學等視聽手段進行直觀教學,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活課堂具有重要作用。
(1)運用錄音機,激發興趣,創設英語情境。可利用錄音機播放一段節奏明快的歌曲、伴音或歌謠,收聽、跟讀地道的英語,把握標準的語音、語調,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聽、說能力。
(2)放錄像,變靜為動,使學生身在其中,知其所學。教學錄像能做到圖、文、聲、色并茂,字幕與動畫巧妙運用,使音、形、義有機結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語言的形式和內容。在英語課堂上借助錄像機等設備可提供生動直觀的形象和視覺效果,刺激學生的感官,產生良好的興趣和情緒,進而也使課堂“活”起來。
(3)運用電腦,融聲音、畫面、動作、知識于一體。在英語口語的教學中,先用電教媒體提供示范,讓學生通過看、聽來學習規范的英語,然后進行模仿說話,最后操練鞏固,可以加深學生的感知,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靈活運用知識的目的。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英語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積極參與配合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是這個過程的出發點。因此,組織課堂教學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決定著學生的興趣濃淡、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高低。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要研究學生,要了解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心理和需要。組織教學要從實際出發,按照英語教學的原則,“盡量使用英語,適當使用母語;精講語言基礎知識,著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給學生創造各種語言環境,提供各種運用英語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接觸英語、運用英語,力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顯示才能、發揮才智的英語環境,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英語過程中的主動狀態、主動觀察、主動思維、主動回答,使教學過程本身成為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和提高過程。此外,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教學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得;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冒尖,盡可能不讓學生掉隊。
四、情景交融活課堂
讓學生健康成長、和諧發展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它要求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從而產生實踐和成功的喜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句型,精心設計練習,努力為學生創設語言交流的情境,提供各種交際情境讓學生實踐,如師生對話活動、結對子活動、聽力訓練等等。英語課堂教學,可以視為師生的共同活動,有些單詞和詞組完全可以采用具體的動作使學生理解。
總之,教無定法,一堂課就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歡樂的教學手段必將在英語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幫助學生挖掘他們的聰明才智,使每位學生都能掌握英語。想方設法把課堂上活,才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學得更快、更輕松。
參考文獻:
[1]李忠閑.多媒體輔助教學與教學效果淺談.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