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丹(河北藝術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
“中國夢”與青年學生公民道德教育
楊丹丹
(河北藝術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摘要:“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中國青年肩負著民族的未來,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人大十二屆一次全會閉幕式上提出“中國夢”一詞,“中國夢”高度肯定青年學生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詞:中國夢;青年學生;道德教育
(一)“中國夢”的提出與內涵。
中國青年肩負著民族的未來,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人大十二屆一次全會閉幕式上提出“中國夢”一詞,“中國夢”高度肯定青年學生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其認為,國家的興衰寄于青年身上,一個青年精神風貌優良的民族必能走向繁榮,反之則走向衰落。“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其中包含的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等,一直以來這些都是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務之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因而,這一時期的“中國夢”被烙印上鮮明的時代特色。
(二)“中國夢”是青年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旋律”。
青年學生肩負著祖國的未來,因而提升青年學生道德素養就成為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中國夢”的思想內涵作為最高精神綱領為青年學生道德教育工作指明了道路,社會、學校和家庭要以“中國夢”所倡導的理念為基礎對青年學生展開道德教育工作。在當前教育環境下,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把“中國夢”思想內涵有機融于其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影響青年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使青年學生的思想價值統一于社會主義思想。
(三)“中國夢”是青年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指明燈”。
“中國夢”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它集社會各階層夢想于一體,這些夢想內化于個體的思想中,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范圍內的夢想直接影響著民族的理念。在民族文化背景下,青年學生的思想以及行為也會逐漸趨向于社會主旋律。“中國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精神綱領和行動指南,也是培養青年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精神“指明燈”,其以一種巨大的思想能力影響著當代青年學生的道德素養。“中國夢”為青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精神沃土,在正確思想引領下青年學生的思想會逐漸與社會主旋律接軌,與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接軌,進而樹立社會主義建設者應有的道德價值觀。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問題越發嚴峻,部分學生在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下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出現道德的滑坡,這時更加需要發揮“中國夢”的思想引領作用。用賦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夢”精神武裝青年學生頭腦,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有正確的認知,在理論學習中加強實踐,在實踐中強化認知,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養。
當代青年學生有自身的價值觀,他們對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有基本的判斷力,對社會行為的對錯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雖然他們對思想道德有理論上的認知,但對如何踐行這些理論知識卻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青年學生難以有機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對青年學生的道德素養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比如,青年學生接受過社會道德秩序的教育,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會出現破壞公共社會、擾亂課堂秩序、浪費水資源等一系列不道德的行為,可見,青年學生思想道德仍是當前教育應極為重視的。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高度重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升青年學生思想理論知識,同時加強青年學生思想道德實踐活動,實踐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一)在教育關系上,師生地位不平等。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在師生關系上往往占據主導地位,教師永遠高高在上,學生只能機械的接受教師教授的知識,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兩者之間只是單一的知識傳遞,沒有在頭腦的碰撞中產生思想的火花。師生之間地位的嚴重不平等,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學生只能獲得簡單機械的理論知識,不能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判斷力和自主選擇力,久而久之,學生的思想會逐漸鈍化,意識和行動逐漸脫節,思想道德也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了。
(二)在教育方式上,形式單一,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在當前教育模式下,我國青年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方式仍保持傳統講授法,教師以語言為媒介將思想道德的理論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機械的記憶抽象的思想道德。思想道德過程將關注點集中在對青年學生道德準則以及行為規范等理論知識層面的考察中,相對忽視了學生道德實踐的測評,這導致了學生對公民道德教育較為死板的認識,學生只能生搬硬套思想道德理論,對其中包含的深刻內涵難以從實質上把握,更難提及將思想道德內化為個人思想以及規范自身社會行為了。
當代青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拘泥于理論知識機械的學習而忽視了道德實踐,這導致當代德育陷入“本本主義”,理論與實際生活嚴重脫節,難以根據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德育工作無法滿足提升學生道德素養的需求,學生的良好道德思想只能停留在課堂教學中,這對學生思想道德內化造成了嚴重的阻礙。
參考文獻:
[1]戚萬學.中國公民社會的成長和公民道德教育的使命[J].教育研究.2015(11)。
[2]章燕.關于我國學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思考[J].廣西教育.2015(23)。
[3]酈平,張學良.我國“公民道德教育”問題的反思及對策[J].中國教師.2014(4)。
[4]鄭富興.學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組織困境[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8(3)。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