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薇羅敏(.西安工業大學,陜西 西安 70000;.旬邑縣鄭家中學,陜西 咸陽 7000)
?
試論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
郭薇1羅敏2
(1.西安工業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2.旬邑縣鄭家中學,陜西 咸陽 712000)
摘要:首先,人來自于自然界,永遠不能徹底脫離自然,人的自由王國要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之上,認為人再產生了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產品;其次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中國化。建設生態文明戰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內涵,呈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過程性特征,;另外,中國共產黨的在逐步認識人與自然地辯證關系后提出生態文明建設, 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
關鍵字 :自然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闡述,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對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進行了系統思考,這對于我國中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對象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十八大又再次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一)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的產物。恩格斯以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揭示了人是隨著自然界的發展而逐漸產生的,人是自然界中分化出來的,而勞動正是人類借以自然界分化并獨立出來的根本力量,自然先于人存在。恩格斯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正是自然為人類及人類社會的存在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承認自然地這種先在性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
(二)人在自然中具有能動性。人的社會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人類通過勞動,并不斷探索、展現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此來改造自然界的過程,恩格斯從實踐的觀點出發,闡述了人對自然地能夠能動性。人們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做到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實踐是全部人與世界關系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不僅用實踐的觀點解釋思維領域和歷史領域,還用實踐的觀點解釋自然界。
(三)人在自然中主觀能動性受到客觀條件制約。人類認識、改造自然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同時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也制約著人類的活動,人對自然而言,不僅僅是主觀能動性,也具有受動,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受各種客觀條。把握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的統一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筆者認為,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地辯證關系。生態文明是由生態和文明兩個概念構成的復合概念。傳統意義上的生態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而生態文明中生態指的是動物、植物和自然物共同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在反思生態文明思想之下應當要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觀,合理運用科學技術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1.生態文明觀的生態文明思想。樹立生態文明觀即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的指導下,讓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不是自然地主宰,而是自然地一部分。正如馬克思的自然觀所體現的內容:承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和不可取消性,堅持尊重客觀規律,主張自然界是人賴以生存的前提,承認自然的客觀優先性,自然規律體現在人的社會活動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認識理解改造自然價值。自然是個系統,人只是其中一個部分,人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人類活動頁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2.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思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走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要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主要內容,實現人口的發展和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實踐觀的基本內容,人們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做到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
3.合理運用科學技術的生態文明思想。發展科學技術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必由之路,科學技術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也給人類帶來空氣污染,溫室效應等。堅持綠色科技館,不給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有助于生態環境發展,人類必須在充分認識和利用自然地同時,在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基礎上努力進行生態科技研究和開發,更重要的是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與技術保證。
(二)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對于當今的世界發展情況,以中國具體為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于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是在新形勢下對我國提出的新要求。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途徑,消除生態環境問題,推動經濟增長,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內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生態文明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生態文明理論成果指引著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其次,這一成果提供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再次,生態文明的提出倡導和體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此外,建設生態文明凸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必然性和緊迫性,對于中國目前的狀況來看,人口多,資源少,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的具體問題,與我國時代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孫道進.《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哲學》[M].商務印刷館,2003年1月.
[3]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12月.
[4]恩格斯.《自然辨證法》[M].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5]恩格斯.《反杜林論》[M]. 人民出版社,1971年.
[6]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3年1月.
[7]十八大報告文件起草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2年.
羅敏(1984.5-)女,漢族,陜西咸陽人,本科生,單位: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鄭家中學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140-01
作者簡介:郭薇(1992.4.-)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西安工業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