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信息化時代,大數據驅動的偵查模式是一種時代的必然選擇,這不僅在于復雜的犯罪態勢及信息化的廣泛運用,更在于大數據技術使得這種選擇成為現實。如何運用好大數據,使其服務于自偵辦案,以便更好的打擊職務犯罪,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每一名法律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 大數據 職務犯罪 偵查模式
作者簡介:劉陽,武漢市蔡甸區人民檢察院反瀆局檢察官。
中圖分類號:D9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269
本文論述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職務犯罪偵查工作所受到的影響和挑戰,并提出運用大數據推動自偵工作轉型的措施建議。
一、大數據的定義及特點
大數據(big data),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那么數據量達到多少可以被稱為大數據呢?目前尚無明確的標準,但是通常認為,大數據一般應在10TB至1PB以上,而且除了數據量之外,需要考慮數據產生的速度及數據種類等因素。
大數據的特征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提法是將它的特點歸納為4個“V”——Volume(大量)、V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eracity(精確)。 大數據時代對人類的數據駕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其中數據分析是最核心同時也是應用最廣的一點。從若干數據中,“挖掘”出對自己有用的數據,并通過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讀心術”、“未卜先知”,都是大數據分析頭上的耀眼光環。人們在互聯網上的一切行為都會留下數據,而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就能夠得到消費習慣、職業、喜好甚至性格等信息。在這些信息的基礎上,檢察機關自偵部門可以有效的轉變傳統的偵查模式,充分利用大數據,通過綜合分析研判得到有價值的信息,依靠信息化手段服務于追蹤和抓捕犯罪嫌疑人,獲取印證犯罪事實的關鍵性證據,為審訊突破提供“彈藥”。
二、大數據對職務犯罪偵查的影響
(一)有助于挖掘職務犯罪的關聯信息
傳統偵查模式中,辦案人員往往從犯罪嫌疑人掌握的職權、財產狀況、行業潛規則等角度,分析可能存在的犯罪線索。而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給辦案人員提供的不是犯罪的直接因果關系,而是關聯關系,辦案人員據此分析推斷某種可能性,從而指引偵查方向。例如,筆者參與查辦的一起職務犯罪案件中,偵查人員發現犯罪嫌疑人易某(男)身為某國有企業總經理,屢次違反政府采購的相關規定,直接向某民營企業采購服務,偵查人員在分析比對易某及該民營企業負責人尹某(女)的活動軌跡后發現,二人經常乘坐同一班次航班出行,并且座位相鄰。且到達目的地當天,均只有其中一人以個人身份證開房的記錄。偵查人員以此為突破口,查明二人系情人關系,并找到二人之間利益輸送的證據。
(二)有助于追蹤和鎖定犯罪嫌疑人
傳統的偵查模式為了鎖定犯罪嫌疑人,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派干警蹲點守候,既耗時又耗力。但是,在大數據背景下,辦案人員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犯罪嫌疑人活動軌跡,如乘坐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出行信息,刷卡消費、開房、車輛行駛軌跡等關聯信息,通過通話記錄對應的移動基站分析犯罪嫌疑人日常活動軌跡和經常出入的場所,必要時通過手機定位設備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精準定位。偵查人員通過上述信息及手段快速鎖定犯罪嫌疑人,為抓捕犯罪嫌疑人提供可靠信息保障。
(三)數據痕跡是職務犯罪的重要佐證
不同于普通刑事犯罪,職務犯罪往往沒有案發現場,尤其是在一對一的行受賄案件中,沒有明顯的痕跡可循,只能依賴獲取嫌疑人口供。但是在大數據時代,人和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依賴移動互聯網和電子設備,在此過程中,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被保存下來,即可能是直接印證犯罪的證據,如記錄行賄數額的電子賬單。也可能是當事人為實行犯罪做的準備,如邀約見面的時間地點的聊天記錄,這就為職務犯罪偵查提供了可以印證犯罪事實的電子證據。
三、大數據背景下傳統偵查模式面臨的挑戰
(一)缺乏自上而下的信息互享平臺
雖然近年來各級檢察機關越來越重視建立各類信息庫,但是受限于技術原因和保密要求。檢察機關內部缺乏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外部與工商、稅務、銀行、房產、車輛管理等部門更是難以建立線上溝通機制。自偵部門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去獲取上述基礎信息。在浪費了大量的司法資源的情況下,往往還存在獲取信息不及時、不全面等問題,導致偵查人員在利用上述信息分析研判案情時出現誤判的情況。
(二)偵查設備陳舊落后,辦案人員缺乏專業培訓
目前檢察機關自偵部門在辦案過程中仍然沿用傳統手段收集案件關聯信息,辦案裝備局限于電腦、打印機、錄音錄像設備,為自偵部門量身打造的電子取證設備及相關軟件由于使用成本高昂,短時間內難以普及推廣。同時,對自偵部門辦案人員缺乏有針對性的培訓,致使辦案人員利用技術手段對通過電腦、手機、微博、微信、QQ等方式傳播的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的能力不足。
(三)利用大數據綜合分析研判犯罪線索的意識不夠
隨著各類書籍、影視作品對偵查與反偵查的描寫和演繹,檢察機關自偵部門可能利用于辦案的各種手段和可以利用的信息也被外界知悉,尤其是職務犯罪嫌疑人往往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反偵查能力普遍較強,留下明顯的作案痕跡的可能性越來越低。而當前在職務犯罪偵查過程中,偵查人員往往是為收集數據而收據數據,偵查視野往往局限于特定對象,很少將相關的信息進行串聯分析,從而在海量信息中找到對突破案件有價值的線索。
四、大數據背景下偵查模式的轉型
(一)統一建設標準,搭建信息共享平臺
檢察機關應建立自上而下,涵蓋各個領域、不斷動態更新的大數據建設標準,為實現各類系統的網絡互連、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奠定基礎。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可以考慮建立全省乃至全國統一的包含各類數據的情報信息資源庫,及時導入和更新互聯網信息、社會公共信息、電子取證數據、舉報線索信息等,研發大數據綜合分析軟件,搭建信息互通共享平臺,建立信息共享制度,方便各地檢察機關登錄使用為辦案服務。 職務犯罪偵查數據只有不斷更新和充分共享,才有其生命力。應該在建設檢察機關專用數據庫的基礎上,通過接入外部信息系統,如戶口、工商、房產、電信等數據庫信息,實現各類偵查信息系統的數據交換和共享。
(二)強化利用技術手段收集信息的能力
傳統的偵查模式注重獲取犯罪嫌疑人口供,在突破口供后再根據犯罪嫌疑人講述的細節收集證據予以佐證,因此,采取指供、誘供、刑訊逼供等違法方式獲取犯罪嫌疑人口供的現象屢禁不止。新刑事訴訟法明確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加強了對犯罪嫌疑人權利保障。傳統的偵查模式難以滿足新形勢下偵查工作的需要。大數據給檢察機關自偵部門提供了更多機會尋找突破口。尤其在電子設備和網絡日益普及的當今社會,職務犯罪嫌疑人的電腦、手記和其他電子設備上往往儲存大量的數據信息。偵查人員可以通過電子取證設備來恢復犯罪嫌疑人的短信、微信、電子郵件、通話記錄等信息掌握其朋友圈,通過手機銀行、支付寶等使用記錄掌握其生活習慣,通過網站、視頻、圖片等瀏覽痕跡掌握其興趣愛好甚至個人隱私,使偵查人員更加全面、直觀地了解犯罪嫌疑人,在面對犯罪嫌疑人時更容易找到破綻。
(三)加強對大數據的綜合分析能力
數據是信息化的記錄,就單一信息而言,可能對案件的偵辦并無意義,但是,不局限于信息本身,而是將其與眾多看似并無關聯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就可能找到有價值的線索。偵查人員不僅要學會收集數據信息,還要對數據信息進行篩選和分析。這就要求偵查人員對數據信息要有敏銳的判斷,還要利用相關的軟件對海量的數據進行串聯分析。因此,偵查人員掌握和運用大數據的分析技術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初查階段,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將有價值的數據轉化為信息,并以此為突破口,對轉變傳統偵查模式有著重要意義。
(四)加強對大數據的安全管理
大數據涉及的種類多、部門廣,在給自偵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尤其是職務犯罪偵查大數據涉及個人隱私、商業秘密和國家安全信息,如果這些信息在辦案過程中不慎泄露,無疑會對當事人和企業造成嚴重侵害,甚至危害國家安全。因此數據的安全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要加強數據防火墻等安全措施的建設和對檢察人員的保密培訓。另一方面,加強檢察機關內部的監管措施,設立不同級別的信息安全等級,辦案人員在查詢涉密信息的時候要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確保大數據只為辦案服務,禁止用于個人目的使用大數據,防止出現信息泄露等事故發生。
注釋:
百度百科:大數據.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prPzn9lHRZ4jgGoW-PJ0eLvtU O 4WnQST7RmUf0USR3kHM-8E8xqz5CKl4uCS3dU4p_uAwZ3B4e4eJStuhY53hQUdgJztq V 4Ey4bMRR_uSu#reference-[1]-13647476-wrap.
馬祥海.詳解大數據的4個基本特征.http://www.mahaixiang.cn/sjfx/803.html..
陳桂華.“以審批為中心”下的職務犯罪偵查體制改革.中國檢察官.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