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琴+吳洪
摘要:當下被人們熟知并認可的智商、情商兩個維度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才的心理品質,需要在智商、情商以外增加“行商”。用行商可以更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或者說是執行力。
關鍵詞:行商;創新;行為能力;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5.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20-012-2當下被人們熟知并認可的智商、情商兩個維度不能全面地反映人的心理品質,人文素養由情商(EQ)來評價,科學素養由智商(IQ)來評價,技術素養沒有合適的指標來評價,所以需要在智商、情商之外增加“行商”概念。而且,“知行合一”理念,在我國淵源流長,從墨子到王明陽,再到陶行知都有深刻的闡述,但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中存在著片面看待智商追求智力開發、忽視實踐能力培養的傾向,存在著重知識、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重分數、輕能力的現象,出現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甚至是低分低能的人群,所以在基礎教育中重視學生行為能力的培養已然刻不容緩。
一、行商的概念
2009年河北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創造學會大腦開發研究會主任吳祖仁先生鑒于對心理學自身的學科邏輯體系的理解,他提出了一個用來評價創新型人才的技術素養的心理學概念——行商。我們認為這個概念也適合評價基礎教育中學生的技術素養。
類比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反映認知領域的心理品質,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反映情感領域的心理品質。行商(action quotient),用AQ表示,“反映人在行為領域的心理品質,反映行為習慣修養和技術素養,反映實現目標、完成計劃任務的能力和把靈感、創意變成現實的創造力。簡而言之,行商反映行為習慣、技術素養、實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行商的內涵
吳祖仁先生認為行商有三個方面的涵義。第一,行商包括個人基本行為習慣修養和技術修養。基本行為習慣靠長期的培養訓練,是一個可以測量的量,技術素養國際上已經有標準。第二,行商包括實現能力。所謂實現能力是個體的適應能力、駕馭能力、管理能力、策劃能力等的綜合,可通過完成任務的速度、強度、效率和質量得到反映,它也是可測量的。第三,行商還包括創造能力。創造能力表現在面對環境、問題和困難時所表現出來超越常規、傳統的思維和實踐能力。可通過創新策劃、改革設計方案、技術革新等來評價。但是到目前沒有測量標準。
筆者結合多年初中教育教學的經歷認為,智商、情商都是內隱的,而行商是外顯的,因為凡是我們直接能夠觀察到的“心理現象”都是大腦活動支配的外部表現,行為完全是大腦控制下的外部現象。所以我們應當理清情智行商的內在聯系(見下表),把提升學生的行商作為我們的培育目標,把他們的智商、情商都呈現在行為上;通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行商,提高學生的實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特別是讓高行商的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
三、行商的意義
1.行商的提出符合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的要求
我國基礎教育把學、思、知、行四個字結合起來,作為教學的要求,也就是說要做到學思的聯系、知行的統一,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要學會動手、學會動腦等。教育還要努力培養創新型、實用型和復合型人才。這是2009年溫家寶總理對教育提出的要求之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化綱要》中提到“教育要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這說明我國當前教育的缺陷——只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行商反映個體的行為習慣、技術素養、實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可以反映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行商的提出符合我國的《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
2.行商的提出符合建立完整的心理評價體系的需求
在醫學上,腦成像的研究發現了前額葉的“執行功能”,即這個腦區受損的病人,會出現行為調節上的異常。所以,從腦科學上來說,行為不僅與認知、情感和意志等在可觀察現象的層面上看都屬于大腦支配下的心理活動現象范疇,而且行為密切聯系著大腦功能系統的基本特性。為了全面地評價人的心理品質,在對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的心理品質進行量化評價的同時,也要對行為領域的心理品質給出相應的評價。所以,提出行商概念是建立完整的心理評價體系的需要。
3.行商的提出符合正確地評價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
對于一些擅長理論學習的學生可用高智商來評價他們,但對于有些學生用腦的工作表現不一定好,但對于動手的工作能力特別強,他們取得的成功不一定亞于前者,那么對于這些人只用智商和情商就無法正確評價了。愛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項發明,他除了具有很好的智商和情商外,他有著超凡的行商,具有百折不撓地堅持試驗的實行力。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就經歷了幾千次的失敗,是他的不怕失敗和善于不斷改進、創新的特殊品質讓他最終取得成功。
一個人在面對機遇、計劃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在行動上、在過程中,在技術和操作層面上的品質很難用智商和情商來全面科學準確地評價學生。因此需要增加一個新的評價指標——行商。用行商可以更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或者說是執行力。
四、行商的培養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養行為的重要性。為提升學生的行商,培養創新型人才,我校進行了大膽嘗試與實踐。
1.探究式教學是提升學生行商的有效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接受式學習。這種模式既不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也不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更不用說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這種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為了培養學生的行商我校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模式,采用了同伴教育(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
因為人們通常愿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見和建議,青少年尤其如此。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趨眾傾向,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方式。而新課程改革強調把學生當成課程建設的主體,并以學生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因此,我校探索實施了“同伴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就是探究式教學,主要包含三個環節:第一環:課前預習,即課前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獨學,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閱讀新知,摸索方法。第二環:課中探究,即根據獨學時出現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也就是群學(小組學習),合作探究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組織進行班級內探究、展示、交流、點評,形成定論。第三環:課后反思:即根據課前預習及課堂探究出現的問題進行整理和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的過程。長此以往,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別是學生的探索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行商也就得到提高。
2.體驗式課程是提升學生行商的得力手段
曾經有人說過:“我看見了,但可能忘掉;我聽到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以往的教學,讓學生“聽好”、“記牢”得太多,而讓學生“動手”、“感悟”得太少。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開始”。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動手“做中學”,使學生由“頭頸以上部位的學習”轉向“全身心地浸入的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達到學習意境上的“神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會、會學和樂學,讓學生在體驗中發展潛能。合理安排學生的體驗式課程是提高學生的行商,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為此我校每周一、周五的下午都為學生開設了多個體驗式課程,并且做到全員參與。比如車模車程。第1期學習任務,是利用模型庫中的模型完成下載、切片、打印及拼裝。讓學生每隔一段時間到3D機制造單位,學生不僅能在體驗中感悟制造原理,又能接受老師傅手把手地教技術,同時還能體驗到一絲不茍的技術要求,感受到協作的價值和成功的快樂。第2期學習任務根據需要設計車輛模型,并打印、拼裝。這種學習模式不僅能使學生直接了解具體生產崗位的技術要求,提高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和鍛煉。
體驗式的實踐活動給學生帶來的收獲是其它任何學習形式無法完成的。換句話說,這種學習方式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行商,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3.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提升學生行商的最終目標
創新,是人類最美好的行為,是推動人類文明歷史不斷向前的最重要、最高尚的行為。創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寶貴、層次最高的一種綜合能力,是學生行商的重要體現。實驗調查表明,青少年時期是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力、創新人格等創新素質培養的最佳時期。因此,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行商教育勢在必行,這樣才能培養適應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總之,在基礎教育領域中,行商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正確地評價不同的學生,發現并鼓勵學生踏踏實實學習,動手實踐,感悟真諦。同時,了解了行商的內涵,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注重過程”,從而促使學生的情、智、行商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祖仁,吳江濱,張增常.行商概念的科學背景及其意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6).
[2]國際化教育協會.黃軍英譯.美國國家技術教育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趙凱華.物理教育與科學素質培養[J].大學物理,1995,14(8).
[4]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