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南枝
摘 要: 近幾年“導學案”在全國中小學得到推廣,其教學效果廣受好評,在語文教學中能否成功設計、運用導學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成為考查一個學校、一名教師語文綜合素養高低的重要途徑。與城市學校導學案運用常態化相比,農村中小學卻顯得冷清許多,導學案的使用困難重重。那么,當農村學生遇到語文導學案時,如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呢?本文就此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 農村學生 語文導學案 語文學習狀況 必要性
一、農村學生語文學習狀況分析
農村學校要發展并推廣語文“導學案”絕非易事,受到許許多多條件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農村學生學習語文的狀況不容樂觀。
1.語文自學能力低下
在中考“指揮棒”的指揮下,長期應試教育造成諸多不良的影響。老師的教學方法就是“灌輸”,學生課外學習就是堆積如山的作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已經被壓抑,由此導致大部分學生語文學習疲倦,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很顯然,學生在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遠遠沒有達到《新課標》的要求,與語文導學案的操作要求相去甚遠。
2.自覺性低下
與城市學生相比,農村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普遍比較低,表現在老師講什么,我就學什么;書本有什么,我就學什么;考試考什么,我就練什么。雖然老師也布置一些課外閱讀的作業,但能夠完成的學生很少,長期的應試教育已經讓絕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產生巨大的排斥感,要讓所有學生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很不現實。導學案并不是單一的課后作業,它是教師為了學生課堂學習而設計的有目標、有內容、有流程的學習方案,形式多樣、功能豐富,具體操作需要學生有極高的自覺性。
3.資源的匱乏
導學案的研究、設計、實驗、修改、推廣需要人力資源和資金支持,這些是農村學校最匱乏的兩種資源。導學案的重心在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并沒有著眼于學生的應試能力,所以絕大部分農村學校并未將其作為考慮對象。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習活動是一種認識過程,但它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而在這種自我認識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大量的語文學習資源作為支撐,所以資源的匱乏必將影響“導學案”的有效利用和開展。
二、農村學校語文“導學案”出現的必要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近年來,語文界對導學案的研究創新很多,成功案例不在少數。但是成功的案例學校和農村學校條件差距太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天壤之別,所以單純嫁接別人的成果往往會造成不良反應。我在設計導學案時,根據我校是農村初中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三個要求:
1.效度、信度、量度
導學案的設計要因地制宜,先易后難。學生剛接觸時不太習慣,方式方法還沒有掌握,學習主人翁意識不夠強,此時不適宜設計過于難的題目。如果導學案中出現太難的題,學生好不容易重燃起來的對語文的興趣就會大打折扣,反而阻礙學生對使用導學案的熱情。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特別注意對導學案中文字的斟酌,做到字字精練,句句明了,不讓學生琢磨不透,不會出現有分歧學生理解不了的問題。
2.注意交流
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應與教材交流。導學案是教師設計給學生用的一根“拐杖”,所以教師必須首先實驗這根“拐杖”是否適合學生,是否存在質量問題。接著教師之間需要交流,交流對課文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學情,只有和教師交流得多了才會發現更好的方法和思想。最后要和學生交流,教師一定要改掉“一言堂”的壞習慣,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導學案的設計。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必須先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狀況,因為導學案是一種形成性學習,它不是為了簡單的知識羅列,而是為了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做到“跳一跳,摘果果”,最終促使學生在過程中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和學習方法。每個學生的起始高度是不一樣的,要做到因材施教。
3.分層教學+小組合作+導學案
針對學生間的差異,我采用分層教學,每次設計導學案都會設計三種層次的問題,依據所有學生的實際能力。同時我結合小班化教學形式,將全班分為七個學習小組,注意小組內不同能力學生的搭配,組內分工明確,導學案的利用率明顯提高。無論什么層次的學生都各司其職,忙得不亦樂乎,有了成就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
在農村學校語文“導學案”的探索中,我只是一名新手,要真正做到讓“導學案”服務于高效課堂,必須做到疑學生之所疑,想學生之所想,察學生之所難,糾學生之所錯,明學生之所會,享學生之所樂。要具備這種能力,教師必須具備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與素養,以滿足學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