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坡
摘 要: 老師要善于用“活”教材,讓數學走進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教學中,如果能結合具體生活實際問題進行練習或實踐,就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好數學。
關鍵詞: 小學數學 生活 評價
新課程目標指出要培養學生“學會與人合作,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在交流思維的過程中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從而思維深度和廣度得到進一步開發。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有利于培養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對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老師要善于用“活”教材,讓數學走進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
一、自選策略,張揚個性
自選策略、張揚個性要求徹底改變“教”和“學”的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建構知識。心理學家加德納曾指出: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多種智慧,差異之一僅是某人這方面智慧占優勢,某人那方面占優勢。通過每個學生個性體驗的努力,讓每個孩子的個性得以張揚,體驗到探索的快樂,孩子們是喜歡這樣的課堂的。
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性為主,因此為了使他們比較輕松地掌握數學規律,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境。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
比如,教相遇問題時,存在三種類型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系和區別,我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演示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5分鐘后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
另外,對于教材中實踐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我盡力為學生提供大自然的舞臺,把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教室轉移到室外,讓學生處于實際環境中學習新知。實踐證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挖掘現實生活素材,鞏固新知
數學知識需要鞏固,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并熟練應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具體生活實際問題進行練習或實踐,就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分數應用題時,正好遇上奧運會即將舉行,于是,我在課前準備了前兩屆奧運會中國隊奪獎牌的情況,課上讓學生自己編題,以鞏固所學新知識。學生興趣盎然,編出了不少分數應用題,如“前兩屆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奪得32枚金牌,其中女運動員奪得的金牌數占5/8,女運動員奪得金牌多少枚?”另外,我還組織學生預測:今年中國能奪得多少枚金牌?朱惠說:“16枚?!秉S燕說:“比上屆多3枚?!焙鷫粽f:“能奪得本屆金牌總數的1/15。”我問:“要知道黃燕預測多少枚,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呢?要知道胡夢預測多少枚,你認為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呢?”這是一道學生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題目,使他們感到不是在解應用題,而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僅鍛煉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四、深入學生現實生活,應用新知
多年來,數學教學忽視實際應用,不注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偏重于脫離實際的機械訓練和題型教學。學生練習中存在大量人為編造的離學生生活現實較遠的題材,諸如:糊紙盒、裝配機器等。長期這樣訓練導致學生思維僵化,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稊祵W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教學中,每學到新知識,我就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比如,教完求平均數應用題以后,要求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數據收集和整理了解某家、某廠或某隊日常生活中的用電、用水的平均費用,自己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教學元、角、分以后,利用數學活動課組織學生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師生互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對于一些后進生,我還帶著他們去學校商店,通過買一些學習用品,讓他們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在學校組織學生為希望小學獻愛心活動的過程中,借此東風,讓學生把家里的零錢湊起來,計算出總金額,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熟悉了元、角、分及之間的兌換和簡單加減計算。
五、適時且有針對性的評價延伸快樂的情感
通過評價全面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歷程。評價中,學生是被評價者,但是,被評價者不能被動接受評價,而應主動參與評價。指導學生寫數學日記,讓學生自評學習,是一種方法。數學日記可記錄今天數學課的課題及涉及的數學知識;記錄理解得最好的地方與還不明白的地方;記錄所學內容能不能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并簡單舉例;記錄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及自己是否滿意等。學生主動參與評價自己的學習表現,允許他們對教師或同學做出的評價結果發表不同意見,在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建立平等、民主的關系。合理恰當的評價能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自己,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在學習活動之余繼續體驗積極的情感。
通過這些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有更多機會接觸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意識到周圍某些事物中存在數學問題,養成有意識地用數學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并逐步學會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為數學問題。
新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在教育目標上,不僅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增強,思維方法得到改善,同時使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念、個性品質等得到健康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學習時的內部情感,使每個學生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光華.基于新課標背景的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J].中華少年,2015(26).
[2]周明楊.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新課程(上),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