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學困生,顧名思義,是指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不管是哪一科的老師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如果不是那幾個讓人‘頭痛的孩子,我們班這次準能統考全區第一,都是他們幾個讓我們和‘第一擦肩而過”。是的,確實是因為他們幾個讓老師錯失榮居第一的驕傲與自豪。但是,你有沒有逆向思維問過自己,到底是誰造就他們的“低能”,讓他們成為令你“頭痛”的學生?其實是你這個自認為很賣力、很對得起學生的“好老師”讓他們脫離正確的學習軌道并越走越遠。那么怎樣才能將以上所指的所謂的學困生拉回原來的學習軌跡,讓他們重燃學習英語的渴望?以下便是筆者的一點看法。
第一,備教材和備學生同等重要。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推進與完善,學校對教師的各方面要求都在不斷提高,在學校嚴要求、嚴管理的監督之下,大部分老師都能做到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做得更多的是把心思花在備教材上。就拿最簡單的教單詞來講,我們學校有一位六年級的英語老師一節課就教七八個單詞,課程進度是全校最慢的,但也能在學校要求的最后時間完成教學任務,并著重培優補弱,分層要求,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另一位英語老師,他會把一個單元的單詞,大概20個單詞在一節課教給學生,也會想盡所有辦法讓所有學生參與操練,在他的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能認真聽講,積極性很高,但總有那么幾個學生總是打不起精神。每次參加全區統考,第一位老師總能榮居榜首,班上學生無一人不及格,但第二位老師總差那么一點點,他總是說“都是那幾個讓人‘惱火的學生”。其實,不是第一位老師班上沒有所謂的學困生,只是因為第一位老師懂得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要備好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備好學生,尤其是備好學困生(這一點容易被大多數老師忽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不一刀切,不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選擇適量的教學任務,輔助各種教育教學方法與方式,培優不棄弱,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教師要善于引導,隨時發現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如果一個人不能以最優美的姿態引起他人的注意,他就會以反面的方式博得他人的眼球。我們學校一個班上就有那么一個孩子,他是一個轉學過來的學生,入學的英語成績很差,只有45分。經過多方面了解,他是一個自控能力較弱的孩子。在新學校的第一堂英語課上,老師發現這個孩子總是眼睛不停地掃視著周圍,手里不停地玩弄著小紙團、筆蓋等毫不起眼的小玩意,老師叫起了這個孩子并問了一個剛剛她正和同學們討論的話題,如老師所料想的那樣,他并不知道。老師讓他坐下并提醒他一定要認真聽講,之后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告訴了他答案并讓他重復,他重復對了,老師表揚了他。他覺得有點意外,這次他聽講了,沒過5分鐘,又有一個新的問題,老師又叫了他,這次他回答得很干脆利落,老師給了他一個很溫暖的微笑并夸他好聰明。一股暖流涌上他的心頭,他不知道已經有多久沒有聽到這樣的表揚,在原來的學校每當他回答不上問題,看到的是老師那雙厭惡的眼睛,充滿不滿,他不愿再看,所以習慣東張西望,沒想到在這里他會看到老師對他笑,感覺好溫暖。就這樣很快一學期過去,課堂上總是充滿這樣或那樣的激烈討論聲、掌聲,還有朗朗的讀書聲,當然他也融入其中。回家后家長發現他變化很大,再也不把英語作業拖到最后才完成,他喜歡在周末早晨拿出英語書來讀,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期末考試中他的英語考了91,他才發現自己并非“低能”。其實這個孩子很聰明,和他一樣的學困生們也都很聰明,只是我們缺乏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如果不是老師那溫暖的笑容,如果不是那句“你真的好聰明”,說不定這個孩子就永遠和英語絕緣了。所以,奮斗于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善于引導,適時鼓勵,及時自我反省,不能武斷地將一切錯因都歸結于學生,隨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尤其是學困生。
第三,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一旦失去興趣,就會變得敷衍塞責,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所以不管何時,不管是哪一科的老師,都應當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英語來講,學生在一、二、三年級剛接觸的時候覺得新奇,所以學習興趣就比較濃厚。但到四、五、六年級的時候,隨著學習時間的增長,以及各種英語無用說的推廣,再加之教材難度與日俱增,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減退,所以學困生就出現了。有家長反映說:“我們的孩子在一二三四年級的時候英語都還學得不錯,最低都能考個八十多分,但到五年級之后就直線下降。”究其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是學校換了老師,一二三四年級教過的老師可能不再跟班,學生不適應新老師。另一方面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對于因這個原因而出現的學困生,老師們一定要注意多關注他們。上課時,時刻注意他們的動向,多提問,多鼓勵,課后多找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幫他們排除因各種外界因素而產生的倦怠及困擾,爭取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學生會因為喜歡這個老師而重燃學習英語的渴望與自信。
總而言之,英語不像語文和數學那樣,從我們從咿呀學語開始就有所接觸,也能在生活中不斷得以運用,英語的學習太依賴課堂。所以要促進學困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得到發展,教師就要從多方面入手,注重課堂指導。一節好的課堂,不是老師講了多少東西,而是學生到底消化了多少;不是老師單方面指責學生不認真聽講,而是老師應該反省自己講的自己都被感動了,而學生為什么還是沒有聽懂?除此之外,還要多方面了解學生,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只有這樣才能挽救那些已經脫離“正軌”的學生,真正做到再一次提高學困生的英語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