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燕
摘 要: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而學習小學語文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閱讀習慣以及寫作習慣。而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閱讀和寫作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提高閱讀能力一方面有助于寫作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會對閱讀起到幫助作用。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寫作;閱讀;結合
我國小學語文教育體制近年來不斷進行改革,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寫作和閱讀的能力缺一不可,同時對兩者進行結合也變得越發重要,所以我們對小學高年級語文中如何更好地將讀寫能力結合進行了以下幾點研究:
一、寫作主題與閱讀材料結合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同時又表現了一定的社會文化,藝術本身就來源于生活,寫作也必然要體現與生活的聯系。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對寫作題目進行篩選,小學語文的寫作內容不能虛構,更不會選用小說一類虛擬的題材。它應該是與實際聯系的,既可以是社會現象,也可以是平時的日常生活,最好是學生身邊的生活,最好是學生有興趣的,也可以是生活中某一個小的細節,都可以作為我們寫作的內容,抓住一點進行擴大描寫,最后以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一定的道理與啟示為目的,就像是小學語文四年級課文中《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我和我爸爸釣到了一條大魚,可是我不想,但最后還是放了,這篇課文告訴我們,道德只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有時實踐起來卻不簡單,我們要禁得住金錢利益的誘惑。所以,描寫生活中所發生的小事,能夠使更多的人產生共鳴,最后打動更多的人。而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將課文講解與寫作放在一起討論,并對學生的思路進行引導,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二、閱讀能力與作文的構建結合
好的文章能使人為之感動,更能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以目前我國高年級小學生的寫作水平來看,存在一部分學生無法正確把握寫作順序的問題,腦海中沒有構建好寫作思路就開始動筆,想一句寫一句,甚至有時寫到一半就沒有了接下來的思路,這并不利于小學生寫作習慣的培養,要知道往往在確立寫作素材與題目時,一個好的、清晰的、完整的文章結構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好結構的文章會出現許多不合理的地方。所以語文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養成在寫作之前建立寫作大綱的習慣,擬出作文的論述重點以使文章首尾呼應,避免在閱讀時給人以文章中斷或文章拼湊的感覺。寫作時頭腦要有清晰的文章結構和中心論點,敘述不應過多重復,顯得累贅,應簡潔、清晰、內容布局安排得當。這才是最基本的寫作能力。
閱讀能提高學生作文構建的能力,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寫作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的典型文章,比如,魯迅所寫的《少年閏土》一文,先是為我們介紹了文章中的主人公,再將事情的發展按照倒敘的方法,依次逐步敘述,并抓住了主人公的外貌、語言等特點,為我們刻畫了一個能干、可愛、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這樣的文章使人容易理解其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語文教師應充分理解教材對課文選擇的目的,對教材里的文章從結構等方面進行充分的分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道正確的文章結構,讀寫結合,通過讀來提高寫作能力。
三、閱讀與作文仿寫結合
人類初期語言的形成就是從模仿開始的,其實語言的學習就是一個模仿的過程,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是通過對外界聲音的感知,開始對語言進行模仿與學習,而在語文寫作的學習過程中,對文章結構的模仿是提高語文寫作水平的手段之一,在寫作訓練中,教師應主動讓學生模仿好的例文。在閱讀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一些簡單的句子在理解句意后充分發揮想象力,對詞語的替換、增添等進行修飾,使其表達的意思更加豐富。
在模仿的過程中要注意,仿寫不等于照搬,有些學生可能為圖一時之快,對老師仿寫的要求視而不見,直接照搬,這樣根本無法得到有效的訓練。
四、閱讀與自由寫作進行結合
韓愈說過“學以為耕,文以為獲”,就是說沒有閱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當上文的讀寫結合訓練到一定程度時,教師不妨讓學生走出教室,每周選取一個自己最想寫的東西,自己命題,文章長度適中,或者以開班會的形式進行寫作題目的討論,將大家的意見進行總結,公布出來以供學生參考。或者通過其他的實踐形式,例如,在班級內舉辦各類作文競賽、制定自己的作文集、鼓勵學生多參加大型的競賽來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也要起到鼓勵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這也能為學生讀寫水平的提高起到輔助的作用。
讀寫結合是值得我們提倡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是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一種手段,同時還要注意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以及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通過改進教學理念以及教學策略,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教學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鐘福萍.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實踐分析:以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5(9).
[2]付喜梅.淺談閱讀在小學語文中的作用[N].商丘日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