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翔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下,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早已無法適應新時期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語文是各門學科的基礎,因此,初中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是課堂,所以老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更新教育理念,摒棄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一系列語文教育教學的創新。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必須改革,要從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
關鍵詞: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創新;策略
學好初中語文課程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機械式灌輸模式,老師不停地教,學生只是被動學習,這種模式不適合新時期的發展模式,所以要從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改革。找到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要把傳統的教學模式改掉,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學生不僅僅是被動接受,要讓學生的內心真正自愿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本篇論文針對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對新時期下初中語文教學的創新策略進行了深入探究,希望可以對初中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初中語文教學的創新策略如下:
一、“少教多學”的教育模式
“少教多學”并不是說老師不去教,教與學是相互依存的,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做到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傳統的教育模式中都是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講解,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基本沒有機會讓學生獨立思考,老師和學生也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流,提倡“少教多學”的這種教育模式,就必須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交流溝通環境,老師多與學生親近,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對于學生的觀點和見解進行分析與講解。這種教育教學模式,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
二、“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是祖先留給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語文教材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內涵,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但在現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老師只注重試卷上的分數,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而忽視了“人文性”,比如,在講授古詩文時,很多老師只是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文化的傳承。廣大語文老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做點實事。
三、“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
在新時期的大背景下,“因材施教”顯得尤為重要。孔子是我國第一個提倡“因材施教”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因材施教”就是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體差異出發,使學生揚長避短,得到最大限度地培養和發展。比如,初中生是有個體差異的,在教學中,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發展的同時保證學生的獨特性。可以把學生按照其分析思維方式的不同分為幾組,首先遇到問題后可以在組內討論,每一組討論出一個解決辦法,然后公開發言,對比和借鑒別人的答案。這樣不僅能加強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能更加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特質。“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具有豐富的現代內涵,對于教師、家長、學生、學校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增加課外實踐
初中語文的課堂固然重要,可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主動性,為了適應新時期社會的各種情況,必須要增加課外實踐,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課內的課堂知識與室外的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課堂內體會不到的樂趣。例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校外采訪、手寫廣告語、資料的查檢等。把課外實踐當成初中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能夠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
五、及時和家長溝通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一些文化素養較低的父母,教育方式比較簡單、粗暴,子女從父母那里得到的理解與情感溫暖也較少。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親眼見證了孩子考試過后,分數不太理想的孩子都不敢回家的場景。在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好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越來越明顯,可一旦成為泡影,他們對子女的情感投資相對減少,嚴重阻礙了子女的健康成長。每周開一次家長會,首先讓家長從內心深處改變對教育的觀點。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育要努力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時期下時代賦予的責任。教育事業是任重而道遠、涉及方方面面的,作為初中語文教師,緊跟時代的步伐,敢于自己創造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與方法,真正肩負起培養祖國未來棟梁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吳國強.高中語文新課程文學教育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8.
[2]胡為平.問題式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