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竹



【摘 要】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對我國傳統(tǒng)的金融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市場上出現了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和商業(yè)銀行間接融資的第三種模式——互聯網金融。因此,有必要就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及其風險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并盡快出臺相應的監(jiān)管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模式;風險;監(jiān)管
一、引言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模式和盈利方式,近幾年在國內興起后便呈現出一股不可遏制之勢。阿里金融占領面積不斷擴張、百度推出旗下支付業(yè)務品牌“百度錢包”、搜狐宣布旗下互聯網金融信貸平臺“搜易貸”正式上線。隨著互聯網企業(yè)都爭先恐后地加入到互聯網金融行業(yè)中,傳統(tǒng)金融大亨們也不甘示弱,紛紛采取行動:工行電商平臺“融e購”正式開業(yè),中行推出首家網絡金融產品O2O體驗店,光大攜手百度簽署互聯網金融戰(zhàn)略協(xié)議。然而,高收益往往意味著高風險,在該行業(yè)給人們生活以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往往蘊藏著比傳統(tǒng)金融業(yè)務更大的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既有金融風險,又有互聯網風險,特別是基于互聯網技術,決定了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復雜性、多變性。除了傳統(tǒng)金融風險的特點外,它還有傳播性強、瞬時性快、虛擬性高的特點。因此,為規(guī)范互聯網金融的發(fā)展,對于我國正在興起的該行業(yè)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zhàn)進行研究,對普惠金融、民主金融的穩(wěn)健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
我國學者目前主要將互聯網金融行業(yè)分成六種發(fā)展模式,分別為:P2P借貸、第三方支付、眾籌融資、數據金融、互聯網金融門戶和信息化金融機構。本文主要針對前三種主要模式進行研究。
1.P2P網絡借貸
P2P網貸又被稱為人人貸,是指借款人直接通過獨立的第三方網絡平臺與投資者發(fā)生借貸關系,并實現資金的直接融通。它并不介入雙方的資金流通過程,而主要起到信息展示、供需對接等服務作用,其運行模式大致如下:
圖1 P2P借貸模式圖
該模式最大的特點在于借款者直接與投資者進行交易,去除了借貸過程中的金融中介機構。從表面上看,P2P只是借助互聯網將傳統(tǒng)民間借貸網絡化和公開化,但正是因為互聯網的存在,導致它具有許多優(yōu)于傳統(tǒng)民間借貸的特點。
(1)覆蓋范圍廣。民間借貸由于受到社會關系網的限制,大都局限于熟人之間的資金往來,P2P通過互聯網可以極大地擴大借貸范圍
(2)信息公開透明。P2P借貸平臺會公開列出有關借款需求和貸款利率的相關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錯誤借貸行為。
(3)風險分散。大部分P2P平臺都會限制投資人投資在一筆貸款上的金額,盡量使一筆貸款覆蓋不同的投資者,這種分散投資策略較好地解決了個別借款人違約所引發(fā)的整體風險。
2.第三方支付
央行出具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將第三方支付描述成作為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網絡支付服務。目前第三方支付體系中包括網關支付、信用中介、移動支付和電話支付等。本文主要對信用中介模式和網關支付模式這兩類典型的代表模式進行分析。
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信用中介模式是將第三方支付公司作為信用中介,依托電子商務網站,代替買賣雙方暫時保管貨款。具體而言,就是當雙方交易達成時,買方先將賬款轉入第三方平臺,賣方相應地將商品寄出,當買方確認收到商品后,第三方支付平臺即將消費款項轉給商家。其運行模式大致如下:
圖2 信用中介模式流程圖
以易寶支付、快錢為代表的支付網關模式主要是通過與多家銀行簽訂協(xié)議,為商家提供一個可兼容多家銀行的接口,使得消費者可以直接用銀行卡在第三方平臺上進行支付。相較于信用中介模式,它并沒有依托電子商務網站,也不為消費提供任何擔保。其運行模式大致如下:
圖3 支付網關模式流程圖
3.眾籌融資
“眾籌”一詞最初源自于英文Crowdfunding,意思是接受來自多方的零散力量,達成自己的目標。通常情況下,眾籌都會有一個項目作為籌資用途,吸引投資者對該項目進行投資從而獲得資金。眾籌商業(yè)模式的流程圖大致如下:
圖4 眾籌流程圖
將眾籌按照投資方從融資方取得回報的類型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債權眾籌、股權眾籌、獎勵眾籌以及慈善眾籌。債權眾籌也常被成為P2P借貸,因此本文主要對狹義上的眾籌融資模式進行分析。
(1)股權眾籌。
對于股權眾籌而言,投資者所獲取的回報主要是項目的股權,通常小微企業(yè)會利用這種方式來解決融資難的問題。由于法律的限制,國內股權融資方面的嘗試較少。國內唯一的一家天使式眾籌平臺“大家投”采用的就是股權融資模式。具體而言,它將天使投資與創(chuàng)業(yè)項目股權融資進行對接。領投人發(fā)現項目后,先行按一定比例投入部分資金,再通過網絡平臺發(fā)布相關信息吸引其他投資者,最終成立有限合伙基金入股項目公司。
(2)獎勵眾籌。
也被稱作商品眾籌或產品眾籌,它主要被用于支持一些創(chuàng)意項目,更像是一種商品預售活動。融資方通過在網上發(fā)布創(chuàng)意項目的介紹和方案,吸引投資者的關注,投資方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方案進行資助。根據創(chuàng)意產品的不同,得到的回報也不同,可能是實物產品、網絡下載權或者是免費觀賞、使用權等。獎勵眾籌的典型案例有國外的Kickstarter和IndieGoGo。作為獎勵眾籌的兩個主要代表平臺,它們在許多地方都存在相似之處,不同點主要如下:
①Kickstarter更看重質量,對項目的類型有著嚴格的限制條件;IndieGoGo更看重數量,對大部分類型的項目都來者不拒。
②Kickstarter的規(guī)則較為強硬,倘若發(fā)起人籌資的實際資金達不到預設的額度,他將得不到任何資金;IndieGoGo則同時提供了彈性計劃和硬性計劃,彈性計劃中若籌得的實際資金小于預設的額度,發(fā)起人依然可以利用已籌集的錢款實施項目計劃,前提是許諾給投資者的回報應當百分百兌現;硬性計劃的規(guī)則是“非黑即白”,同Kickstarter一樣。
③Kickstarter只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開放,相比之下,IndieGoGo的開放程度更高,服務于200多個國家,支持的項目種類也更多。
(3)慈善眾籌。
GlobalGiving是慈善眾籌的典型代表,投資者在該網站上可以找到各式的公益項目,并對自己感興趣的項目進行捐贈,網站從中收取15%的傭金。我國《合同法》規(guī)定,若贈與行為具有公益性質,則不能撤銷,因此慈善眾籌的贈與合同一旦成立后,就無法撤銷。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面臨的風險
國內對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研究起步晚,謝平和鄒傳偉(2012)首先提出了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概念,并從三個角度對互聯網金融模式進行了詳細分析。張玉喜(2002)認為網絡金融風險可分為兩類:基于網絡信息技術導致的技術風險(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風險和技術選擇風險)和基于網絡金融業(yè)務特征導致的業(yè)務風險(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及法律風險)。
本文沿用張玉喜(2002)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將互聯網金融面臨的風險分為技術風險、法律監(jiān)管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權力異化風險。
1.技術風險
(1)安全風險。
網絡對于互聯網金融產品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倘若某平臺的業(yè)務系統(tǒng)遭到黑客攻擊,或者是數據、算法等遭到篡改,將會帶來不可預估的損失。目前,安全風險主要集中在未經授權訪問和偽造客戶身份兩個方面上。
(2)技術選擇風險。
數據處理的自動化技術以及平臺運行的穩(wěn)定性將會直接影響互聯網金融的低成本差異化戰(zhàn)役是否成功,因此對互聯網金融的軟硬件和數據加密技術的選擇和應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臺應當不斷升級、完善相應的軟硬件,成立和備份相應的數據庫,進而使得整個系統(tǒng)持續(xù)穩(wěn)定地運行。
2.法律監(jiān)管風險
目前我國諸如e租寶等P2P平臺涉及非法集資的案例層出不窮,投資者在進行交易的同時,對于網絡金融的信任度依舊不高,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不夠完善。目前相關法律法規(guī)主要集中在傳統(tǒng)金融層面,對于新興起的互聯網金融缺乏配套的第三方監(jiān)管方案,將在極大程度上影響網絡金融的健康發(fā)展。
3.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借款人由于各種問題未能及時、足額地償還債務而違約的可能性。與傳統(tǒng)金融行業(yè)一樣,互聯網金融企業(yè)依舊會面臨著交易者在合約到期時未能完全履行義務的風險,并且由于平臺難以完全驗證交易者的身份,也無法僅根據債務人提供的信息判斷其償債能力,因此引發(fā)的信用風險將遠高于傳統(tǒng)金融行業(yè)。
4.流動性風險
銀監(jiān)會對于流動性風險的定義為:有清償能力但無法獲得或者無法以合理成本獲得充足資金以應對資產增長或支付到期債務的風險。對于網絡金融而言,作為主要流通手段的電子貨幣并不是一種獨立的貨幣形式,它是以發(fā)行者所實際持有的紙幣等信用貨幣為前提發(fā)行的。當發(fā)行者實際的貨幣儲備不足或者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出現故障時,就可能引發(fā)流動性風險。
5.權力異化風險
目前互聯網金融處于一個弱勢地位,只能借助于長尾市場構建普惠金融,但是當它逐步取代傳統(tǒng)金融行業(yè)成為市場的主導機構時,有可能會借助技術優(yōu)勢和完善的大數據背景,形成金融壟斷,成立新的非市場壁壘,這是一種潛在的風險因素,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繼續(xù)進行探討。
四、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范與監(jiān)管
針對以上的五點風險,本文相對應地提出以下防范與監(jiān)管策略:
1.完善互聯網信息技術
應當進一步建立并完善互聯網金融統(tǒng)一的技術標準,可以結合國際上有關計算機網絡安全的規(guī)范,通過數據庫將信息進行歸類整理和監(jiān)控。此外,應當加大對于自主信息技術的研發(fā)創(chuàng)新,在提高平臺軟硬件技術含量的同時設計完善的內部控制流程,進而建立完善的網絡安全防護系統(tǒng)。
2.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
隨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發(fā)放,我國已經逐步在將互聯網金融納入監(jiān)管體系。完善法律法規(guī)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在電子交易的合法性、安全性,防止計算機犯罪方面應當加緊立法,成立第三方監(jiān)管,尤其應當防止中間資金池出現導致的非法集資行為。
3.建立平臺信用管理體系
完善的信用體系是減少金融風險的制度保障,阿里金融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前期進行了大量的建模工作,建立了完整的客戶信用體系并擁有良好的客戶體驗。我國目前的征信體系還不夠完善,從而容易導致網絡金融平臺出現信用風險。隨著互聯網擁有越來越多的用戶,監(jiān)管機構可以依托阿里、京東等積攢的海量數據成立聯合征信系統(tǒng)。此外,應當建立平臺信息披露制度,將資金的具體流向、產品風險、借款人的信用情況公開透明化,從而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以及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4.加強平臺流動性管理
流動性風險主要是由于實際儲備的貨幣不足以支付電子貨幣而引發(fā)的。因此為有效控制流動性風險,應當加強監(jiān)管電子貨幣的發(fā)行數量和發(fā)行種類。可以對電子貨幣發(fā)行機構的資本金、資金流通速度、信用情況等進行考核評級。監(jiān)管機構可以根據不同的評級水平控制發(fā)行的電子貨幣情況,并要求發(fā)行機構在中央銀行存放相應數量的準備金以應對流動性風險的出現。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
[2]張玉喜.網絡金融的特征及風險管理[J].投資研究,2002,(7):18-22.
[3]巴曙松。二十一世紀國際金融監(jiān)管發(fā)展趨勢展望[J].中國外匯管理,2000(21):22-25.
[4]李淼焱,呂蓮菊.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現狀及監(jiān)管策略[J].經濟縱橫,2014,(8):20.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