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斐然
?
讀不盡的紅樓夢
——淺析電視劇《紅樓夢》片段
○郭斐然
摘 要:文章針對電視劇新版紅樓夢第44集前半部分,從影片內容、敘事手法、人物形象等諸多角度加以分析,以期為紅樓夢的研讀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紅樓夢 對比 林黛玉 悲劇 美麗
影片節選新版《紅樓夢》第44集前半部分,從賈寶玉結婚儀式開始到林黛玉死亡為止,雙重線索同時推進。一面是被騙的寶玉與不情愿地被迫與寶釵結婚,從迎下轎子到送入洞房的全過程。另一面是黛玉知道寶玉結婚了,希望破滅,萬念俱灰,病情不斷惡化,直至死亡的全過程。
本片最大的藝術特色是巧用對比。禮堂的熱鬧與瀟湘館的凄涼形成對比。為了突顯林黛玉的悲劇,分別從聲音、人數,場面、燈光等不同方面,不著痕跡地做了處理。平行蒙太奇的使用,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在男尊女卑、親疏有別的封建社會,因為要為寶玉辦終生大事,而把黛玉丟在腦后,直到那日寶玉那邊,大紅大綠,熱鬧非凡,鏡頭里滿是暖色調,而黛玉雖已是病入膏肓,卻無人過問。屋內只剩紫鵑和雪雁。畫面中瀟湘館內只有竹子、芭蕉,屋內暗淡的燈光,屋外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雨打芭蕉本就凄涼,耳邊還不時有寒風吹過。所有的細節都暗示著人物命運。
影片后半部分,寶玉知道被騙,娶的是寶釵,而不是黛玉,變得更癡更傻了。賈母、王熙鳳等人來看黛玉,這時她已斷了氣,就那么靜靜地躺著??吹酱饲榇司埃ㄓ匈Z母傷心落淚,其他人無非是陪著賈母,裝作傷心。由此可知,黛玉這么多年來的生活多么缺少關愛,真真是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王夫人、王熙鳳攙著賈母回房休息,王熙鳳邊走邊假裝傷心地說:“務必風風光光地讓林妹妹走好,不會委屈了她。”人都走了,一切還有什么意義?不過是做給活人看罷了。王熙鳳哪是真對林黛玉好,不過是為了家族的臉面。由此也可見封建制度害人頗——過于注重形式,沒有對靈魂的真切關懷。
影片中給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林黛玉。她是一個完美的遺憾,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她的死亡引起人們的同情,她的死亡具有悲劇美學的價值,如同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一樣,令人惋惜。黛玉代表的形象是與世俗對立的,影片巧妙運用側面表現將其展現。朱大嫂子去看她時說:“好一個聰明伶俐,舉世無雙的女兒。”影片在黛玉臨死前插入了一段她與寶玉、眾姐妹嬉戲玩樂的回憶,不僅豐富了影片的內容,濃縮了精華,同時昔日的熱鬧與今日的悲涼形成鮮明的對比。反襯中喚醒了人們對青春已逝的感慨,對自我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解。甚至會顛覆過去長命百歲的愿望。人活到雞皮鶴發、齒落珠黃,說是一種幸福,其實也是一種悲涼。人都喜歡回憶,回憶最美麗、最璀璨的時光。但與其在回憶中度完殘生,倒不如在最燦爛的時候隱去。讓人生沒有秋季,也未嘗不是一種幸事。黛玉的一生就是“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寫照?!白怨琶廊巳缑麑ⅲ辉S人間見白頭”,一個年輕的美麗的如薄霧般憂傷的少女,一生都在無比忠誠地踐行著屬于她自己的詩意美學,她高貴,孤獨,清冷,決絕,如一株臨水自照的水仙,不染半點人間煙火氣。她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對抗著巨大而又瑣碎的俗世生活,與其說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的殘酷社會奪走了林黛玉的生命,不如說是黛玉自己選擇在自己最美好的年華里用全部的淚水跟心血去完成一個遙遠的模糊的不切實際的夢。黛玉焚掉了她的稿子,斷掉了她的癡情,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與此同時也拒絕了普天之下所有女孩子都不得不面對的“綠葉成蔭子滿枝”的悲哀結局,拒絕了由一顆無價寶珠變成死魚眼睛的痛苦過程。高傲如林黛玉,又怎么肯容許自己白發蒼蒼身形佝僂呢?她永遠是畫上畫的戲文里唱的那個一直美好的年輕姑娘,永遠是賈寶玉心口的朱砂痣跟天上的白月光。
影片最后寶玉掉了魂似的,變得更傻了,在窗口吹蒲公英,嘴里說:“原來林妹妹化作了花仙”,幻想著黛玉對他說:“個人的姻緣造化,別人終代替不了。”吹散了漫天的蒲公英,在蒲公英亂舞中結束了。
影片的現實意義在于,使人們在對封建社會感到厭惡的同時,也會對現在的生活多一份滿足,對自己的命運多一份安慰,對美好的明天多一份希望。
影片對光影的調度跟色彩拿捏得恰到好處,別有一股子清凈幽雅的味道。林黛玉一身青衣襯著大紅的衣領,透射出其清冷外表下的火熱內心,飲冰態度下對愛情與生命的極度渴望。與眼下許多古裝劇一味追求唯美驚艷相比,該片更執著于精神內涵的挖掘,與紅樓夢原著契合度較高。
紅樓夢是一部美麗的悲劇。黛玉走了,悲劇并未結束。真可謂,花開茶靡花事了,塵煙過,知多少。
參考文獻:
[1]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長沙:岳麓書社,1987.
(郭斐然 江西南昌 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3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