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雁飛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影響房地產經濟發展的若干主要因素,針對這些因素和經濟新常態下的一些現實問題,對房地產經濟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房地產 影響因素 策略探析
中圖分類號:F2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0-009-02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房地產經濟異軍突起,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對各地GDP和財政收入的貢獻率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近年來,在經濟新常態下,房地產經濟結束了長期高速增長的勢頭,步入發展的平緩期、低迷期。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對其他行業和整體經濟面有著重要影響,因此要注重對影響房地產經濟各種因素的分析,并采用相應措施,避免房地產經濟產生過大波動,為穩定經濟增長發揮“壓艙石”的作用。
一、影響房地產經濟的因素
(一)贏利水平的影響
多年來,由于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和房地產經營高門檻、高投資所導致的某種程度的壟斷性、房屋消費的剛需性,使房地產經濟的贏利水平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因房地產經濟投資回報可觀,進一步吸引了大量社會資金投入到房地產行業中,一方面促進了房地產行業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卻推高了房地產庫存量,使供需關系發生變化,從而對供求關系造成影響,導致房地產經濟由過熱趨于降溫。
(二)政策調控的影響
國家和地方關于房地產調控的政策,對房地產土地資源供給、稅費成本、財務成本、消費者的購買愿望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對房地產經濟的穩定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上世紀90年代初中期,面對首輪房地產熱,國家出臺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使其增速放緩、價格回落;世紀之交,受亞洲經濟危機影響,房地產經濟落入低潮,為刺激需求,國家將房地產行業確定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居民住房改革,使房地產行業步入高速發展期;21世紀以來房地產經濟再度出現過熱跡象,國家從需求端進行政策性調整,國家政策向穩定、規范、引導方向發展,房地產過熱、過快、泡沫化傾向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總體上向健康的方向發展。這說明,國家無論從土地、貨幣供應端,還是從消費需求端、稅費政策等中間環節,都會對房地產經濟發展方向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也是政策出臺的初衷所在。
(三)社會需求變化的影響
在房地產改革初中期,人們對房地產的需求是絕對剛性的。在這一背景下,作為資源相對有限的房地產產品,其賣方市場色彩濃厚。房地產經營者一旦進入賣方門檻,就對市場資源形成了相對壟斷地位,在買賣雙方的對話中占有一定的優勢。在現階段,從房地產經濟需求端來講,已經從絕對剛需邁向相對剛需階段,市場需求向改善性住房、城鎮化催生的住房需求轉變,消費者對房屋的環境、位置、環保、便捷等方面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房地產企業要從單純的“開發、建設、買賣”模式向深度經營模式轉變。
(四)經濟新常態的影響
在經濟新常態下,首先,國內經濟長期低位運行,國民收入預期增長不樂觀,消費能力增長乏力;其次,各銀行在不良率大量增長的情況下,紛紛收緊了資金投放窗口,房地產企業資金來源受到很大制約;再次,房地產長期高速增長,導致庫存壓力不斷增加,資金周轉率下降。另外,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社會資金受到現實和預期束縛,投入房地產行業的愿望下降。
二、房地產經濟發展策略探討
(一)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房地產經濟是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一部分,因此其發展戰略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雖然在相當長時期內,房地產經濟充當了拉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馬車”的作用,但在完成其初期的住房改革、住房供應、及拉動GDP的歷史使命之后,尤其在經濟新常態下,應當回歸市場經濟的軌道。當前,應該說,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各級房地產經濟、土地財政,以及房地產產品價格明顯高于居民收入水平,房地產經濟高投資、高稅費、高價格的局面依然存在。這些都是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協調之處。對此,應以經濟新常態為契機,推進房地產行業與其他行業協調發展。各級政府要擺脫對房地產經濟過度依賴的局面,在現階段,把房地產經濟發展目標定位于去庫存,提質量,強保障。同時科學預估房地產經濟降速對于其他配套產業帶來的影響,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經濟發展多元化推動的局面。在保障基本住房需求的基礎上,科學、有序、合理地配置土地資源,加強房地產經濟發展的規范化水平,降低房地產企業經營成本,使房地產產品與居民收入相匹配。改進房地產經濟發展規劃與定位,在房地產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滿足于基本居住需求,還要滿足不同層次的住房需要,并不斷提高其功能載體作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科技、生態、教育、醫療等多方面的需求,使房地產經濟既適應于社會進步,又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
(二)科學把握調控政策
結合國情、各地實情,科學把握房地產經濟發展規律,合理定位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完善房地產行業稅費政策,使其稅費政策既發揮調節行業發展的杠桿作用,又能正確引導社會資金回歸理性,有效減少投資性購房,避免因過度投資拉高房產價格。厘清政府與房地產經濟的關系,處理好“放”與“收”的關系,在保障民生、控制好戰略性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開放性與規范性,引導房地產經濟回歸市場經濟軌道,減少人為干預,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作用。引導房地產經濟從粗放式向精細化、科學化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抬高土地供應政策性門檻,避免土地囤積行為和其他浪費、閑置、投機土地資源的行為,促進房地產經濟發展更加科學、理性、有序。另外,房地產經濟發展與金融行業發展緊密相連,一方面房地產經濟對金融行業依賴性較高,一方面房地產行業又是銀行信貸業務的重要對象,在此背景下,房地產行業出現波動,就會拉高銀行信貸風險;而銀行的信貸政策,又深度制約著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因此,要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制定房地產信貸政策,既要防止過度收緊引發行業危機并累及自身,又要避免代幣過度供應使房地產行業產生“虛熱”。
(三)完善住房供應結構
當前,從房地產需求端來看,已經從絕對剛需過渡到相對剛需。其中,一部分是城鎮居民新增住房需求,一部分是改善性住房需求,一部分是新進城人員的需求,還有一部分是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等等。針對不同層次的住房需求,就需要對住房供應結構進行完善。一是進一步擴大保障性住房的適用范圍。當前保障房建設面向的對象范圍過窄,大批實際上無力購房的居民沒有申請保障性住房的資格。對此,要對政策進行適度放寬,建立健全資格審定制度,使保障性住房待遇由“機會性”向“普惠性”轉變。二是提高房地產建設質量。立足于滿足人們對住房質量的新要求,從環保材料、生態環境、節能技術、建筑功能等方面加強規劃和提升。三是加強低價房供應。當前,在政策保障和完全購買力之間,還存在著大量群體,如新進城人員等。對此,要在土地資源、稅費征收、位置選擇等方面進行科學規劃,降低房產價格,滿足這些群體的購房需求。
結束語
影響房地產經濟的因素主要有行業贏利水平、政策調控、社會需求等。在當前形勢下,促進房地產經濟科學健康發展,要使其與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相適應,并科學把握政策、完善住房供應結構,在實現服務社會功能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曉利.淺談白銀時代下房地產發展狀況分析與發展策略[J].房地產導刊,2015(14)
[2] 袁廣新.試論房地產經濟發展策略及背景[J].中國外資(上半月),2012(5):29
[3] 曹文敏.房地產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略談[J].財經界,2015(5):13-13
(作者單位:濮陽市華龍區房地產管理局 河南濮陽 457000)(責編: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