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慧慧+王鳳霞
摘 要:海南省地處中國最南端,是擁有中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份,四面環海,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深遠的海洋文化,適于海洋文化旅游開發。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正在如火如荼地實施中。南海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海南省地處特區經濟圈,具有優厚的基礎條件,為海洋文化旅游發展提供經濟及政策支持。通過對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資源深入分析,打造適合海南省的特色海洋文化旅游線路,針對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現有問題,提出其可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海洋文化 旅游 可持續發展 海南省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0-199-03
21世紀是海洋經濟時代,我國提倡海洋開發,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建設海上強國,如今文化旅游正逐步成為旅游發展的大趨勢。“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發展海洋經濟,正是拓展海洋開發空間的時期。21世紀我國逐步向第三產業轉型,旅游業發展迅速,海洋文化旅游逐步興起,作為一種新鮮的旅游方式進軍旅游市場,并快速發展起來。海南省四面環海,擁有廣闊的海洋空間,為海洋旅游開發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同時海洋文化旅游進入人們的視野,開拓了游客的眼界。
一、概念與狀況
海洋文化屬于文化形式的一種,在學術界沒有明確的概念,其與陸地文化是相互對應的,有學者指出海洋文化,是從海洋活動中衍生出來的,也就是人類對于海洋本身的深入認識、利用,由海洋而創造出的物質精神的文明生活內涵{1}。海洋文化旅游屬于旅游的一種形式,是依托海洋文化存在的,有研究學者將海洋文化旅游定義為:人們對海洋或者海洋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發的,離開內陸生活環境,觀察、感受、體驗海洋文化,滿足海洋文化接入或者與需求沖動的過程{2}。
在海洋研究方面,我國學者注重海島旅游、濱海旅游、海洋生態環境等方面,而對于海洋文化研究較少,在海洋文化旅游更是甚少涉及。海洋文化產業以海洋活動為主,側重人類活動產生的深層次文化內涵,加以開發,形成經營性文化產業(柳和勇,2006){3}。濱海旅游文化具有度假性、開放性,吸引著大批度假游客,滿足游客休閑娛樂的需求(盛紅,1999){4}。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是緊密相關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包涵內容眾多,其發展要注重真實,切勿片面追求全面性(董志文,張廣海,2004){5},可依據地域特色及實地情況,整合海洋文化旅游資源(蘇勇軍,2008){6},開發具有代表性、地域性的海洋旅游文化產品,建構我國的海洋旅游文化產品體系(賈鴻雁,2006){7}。還有學者針對海洋文化旅游的開發狀況,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方案。如劉玉梅(2013)分析了海洋文化旅游在上海發展優勢,從不同層面提出其發展策略{8}。鞏慧琴、鮑富元(2014)介紹海南的海洋旅游資源,指出海洋文化旅游發展的途徑{9}。胡念望(2014)針對溫州的現實情況,指出其發展的可行性戰略與措施{10}。
綜上所述,中國對海洋文化旅游的研究較少,基本處于起步階段。一是較少學者關注海洋文化的研究,過多地注重海洋旅游或者海島旅游開發,以及海洋資源研究方面,對海洋文化的關注較少;二是研究重點聚焦于中國東部沿海經濟較為發達區域,相較于遼寧、山東、廣東各省,海南省的海洋文化旅游研究不夠,且比較淺顯,沒有深入挖掘;三是我國學者對海洋文化方面的研究只是定性分析,缺乏實地考察,同時對海洋旅游的開發影響海洋生態環境的研究不夠重視,相較于國外來說,比較滯后,研究成果不足。
二、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資源
海南省管轄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及海域,海域面積達到200多萬平方千米,海南島海岸線長達到1822公里,為海洋旅游開發提供了豐厚的條件。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是熱帶海島,屬熱帶季風氣候,海南省長夏無冬,常年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在22~27℃。最冷在1月份17~24℃,北方正處寒冷季節,此季節吸引大量我國北方及俄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游客來海南游玩。海南地處珠江三角洲經濟圈附近,港澳臺距此不遠,南鄰東南亞各國,為海南旅游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客源市場。同時,飛機、高鐵、輪船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便利交通條件,海南島已建成環島高鐵和環島公路,是帶動旅游發展的重要交通優勢。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更為其提供了政策與經濟的支持,建立經濟特區,發展旅游事業。
(一)“海上絲綢之路”
在歷史上,鄭和下西洋,七次經過海南,在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碰撞中,形成獨特的海上文化。21世紀“一帶一路”戰略,指出開發南海海洋文化。海南省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南海服務合作基地,海南島與南海諸島正處于“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的要塞之處{3}。海南省管轄的南海海域正是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匯處,自古經商交流船只的必經之地,近年來在南海開發中,打撈出唐宋文物,特別是西沙群島附近海域的唐宋陶瓷器,如青白釉、龍泉青釉、青釉等珍貴歷史物品,充分展現了“絲綢之路”的古文化,展現中國繁榮的歷史景象。
(二)沿海古跡
海洋沿岸居民受海洋影響,房屋建造、花紋雕飾、生活用具等各方面會融入海洋特色,自主形成具有海洋文化特色風格的用品。落筆洞遺址是海南古代海洋文化的起源之地,在此發現了海洋動物化石。同時沿海地區還有陵水貝丘遺址、榮村遺址等多處遺跡,都一致深刻地反映海南省海洋文化的特色。海南島四周環海,南海海域有豐富的珊瑚及珊瑚礁資源,在海南三亞市沿海一帶發現的多處由珊瑚石堆砌制成的伊斯蘭教徒墓群,具有獨特的花紋圖案{11}。珊瑚石墓碑和珊瑚石人像等古文物彰顯了海洋文化特色,是海洋文化藝術典型的代表。
(三)民俗風氣
海南四面環海,捕撈、祭祀、節日等文化均與海洋有關,人們征服大海的欲望強烈,促使捕撈技術發展,出行前祭祀祈福,節日拜龍王等都是海洋文化的傳承形式;漁家人以漁船為家,居住在海上,就是一種特殊的海洋文化;沿海民族建筑物有許多海洋生物形狀的雕刻,至今還在沿襲傳承,古老的海洋文化風俗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獨特的地域環境,造就了深厚的海洋民俗風氣文化。
(四)宗教信仰
海南人民許多宗教信仰是從海洋中逐漸衍生傳承下來的,信奉海神。從古至今漁民出海或者歸來,都會向海神祈禱,并燒香祭拜,尤其是天妃信仰,在海南的漁民及百姓心中影響深遠。此外,還有其它的海神,如鎮海廣德王、南海廣利王等神靈,這些宗教信仰都源于海洋。{12}
(五)海洋風光
海南有著美麗的海峽風光、海濱海岸風光、巖礁風光等, 它們產生了“藍、柔、遠、連、動、險、奇”的審美效應海產品,同時海底世界生物資源,形成的海底奇觀,有珊瑚、珍珠海洋等產物,都屬于海洋文化。{13}海南節慶會展等活動與美麗海洋風光有著巨大聯系,婚慶、會議等都會選取獨特的海洋奇景,調節活動氛圍,正是從中逐步發展出眾多海洋文化旅游項目及產業。
(六)海洋運動
海洋體育文化是體育產業與海洋休閑活動結合產生的,現如今體育賽事逐步融入到海洋中,海洋運動成為人們的熱衷運動,如水肺、跳水、游釣等海事活動逐步吸引游客。海南第十四屆盈濱龍水節三大賽事吸引國內外的參賽者及游客,在賽事與海洋的碰撞中,擦出火花,這正需要來發揚海洋體育文化精神,傳承海洋運動文化。
三、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開發方向
(一)“海上絲綢之路”旅游路線開發
海南省處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位置,“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給海南經濟帶來了重大機遇。針對海南省的航海、漁業捕撈文化,可以開發一條輪船海洋體驗旅游線路,重走“絲綢之路”,讓游客深刻了解海上運輸文化,體驗航海精神,同時感受海南的精神面貌。
(二)古跡文化游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符號,海南的海洋符號遍布整個海岸,可以根據歷史修復遺址,建設博物館,開發海洋古跡游路線,讓人們更深刻了解海南的海洋文化,體驗古老文化。同時熱帶濱海景觀,受大眾喜愛追求,結合海南民俗風氣,開展具有特色的婚慶、會展等旅游活動,宣揚獨特的熱帶海洋文化,融合古跡氣息,塑造全新海洋文化旅游形式。
(三)深海資源開發{14}
海南海洋資源豐富,可以發展深海潛水游、海上郵輪旅游,充分認識海底生物的奇特,觀賞海底風光。海南珍珠、海產品等,不僅僅是裝飾,還可以發展餐飲、養生、觀賞等,多層次發展把海底文化展現在人們眼前。同時開發的產品要突出海南民族特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元素也是最受游客青睞。
(四)海濱風光游和海洋活動體驗游
海濱風光是海南海洋文化的一大風景特色,可開發環島體驗游,海南天涯海角、蜈支洲、分界洲等熱帶海島風管獨特,且西沙海域獨特的珊瑚風光引人入勝,開發海南省環島風光游,體驗海洋活動。帆船、沖浪、游釣等海洋活動在海南隨處可見,但大多數是成獨立個體,可根據地域,制定合理的海上活動體驗游,不僅僅是單個消費,增加娛樂性。舉行大型海洋賽事,展現海南獨特的海洋體育文化。
(五)飲食與科技游
海南海洋生產熱帶漁業資源和蝦蟹貝類產品,且獨特的閩南做法,具有民族特色。海南飲食擅長煮,健康美味,在享受風光同時品味美食,如海南獨特的老爸茶、魚茶、文昌雞等,還有海南特質醬油,悠久的飲食文化歷史,具有市場開發潛力。同時海南有發達的漁業、捕撈業、運輸業以及藥物制造業,可開設海洋文化論壇,進行宣傳普及,挖掘海洋科技文化產品,打造海南品牌。
四、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建議
(一)政府要出臺政策維護海南海洋文化
海南省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但同時海洋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拖網式過渡捕撈,造成珊瑚礁破壞,海洋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紊亂,許多海洋生物失去棲息地,面臨臺風等自然災害的威脅。另外城市的快速發展,使海洋生態環境受到嚴峻的考驗,生活垃圾、城市污水無節制地排入海洋,造成金屬含量超標,海水受到污染同時,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發生赤潮等災害,給海洋帶來滅頂之災。在破壞海洋的同時,海洋文化也會受到威脅,隨之消失。
海洋是生物孕育的根源,需要法律政策來約束人類行為,保護海洋。文化是深層次的,同時也體現在生活中。與海洋有關民俗風情等,不能隨著經濟的發展被外來文化所覆蓋或消融掉,海南的海洋文化要傳承,捕撈精神要傳遞。要設置學科門類研究海南海洋文化,并代代相傳,發揚光大。對文化遺址等要修復,維護,禁忌亂挖亂建,建設法律制度體系,維護海洋文化。
(二)適度開發,生態循環發展
海南省是海洋漁業養殖大省,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出現過度開發的狀況。2016年初海南省陵水縣新村港漁業過度養殖,船塢廢水肆意排入海洋,水體溶氧量降低,生態系統破壞,威脅水質,造成百萬斤魚因缺氧而死。這告誡人類要遵循自然規律,適度開發,合理開采,發展循環經濟。
海南省海洋文化底蘊豐厚,但也不可過度發展旅游,要把握度。海底資源豐富,開采要尊重自然規律,自然界賜予我們,要懂得回報。發展海洋文化旅游,在傳承文明的基礎上,遵循自然態勢,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提高群眾素質,加強海洋資源的整治與保護,減少災害{6}
海洋文化旅游開發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漁民轉型轉產,同時也會沖擊本地居民的生活,習性、風俗產生一定影響,造成對旅游開發的排斥現象。海洋文化是屬于公眾的,和海島民族生活息息相關的,其發展靠的是人民,這需要提高人們素質,自覺的維護海洋文化物質,自覺的傳承海洋文化。現代工業的發展造成海洋污染以及自然災害帶來的威脅,這需要人們時刻監督,保護海洋環境,正確預測海洋災害,提前做出應對措施,降低損失。
五、結語
海洋文化旅游是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融合的深層次發展,海南省有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要合理開發,遵循自然規律,適度挖掘,發展海南海洋文化旅游,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海南海洋文化旅游的開發,在傳承海洋文化的同時,富裕了當地人民生活,帶動經濟發展,帶領海南旅游走向新的層次。
[基金項目:海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南海海洋牧場環境影響遙感監測與評價研究(Hnky2016ZD-6)]
注釋: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5-8
{2}高怡,袁書琪.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特征、涵義及分類體系[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4):61-66
{3}柳和勇.舟山群島海洋文化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4}盛紅.我國濱海旅游度假區開發的文化問題思考[J].海岸工程,1999(2):87-91
{5}董志文,張廣海.海洋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研究[J].求實,2004(S4):222-223
{6}賈鴻雁.我國的海洋旅游文化資源及其開發[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8-11
{7}蘇勇軍.浙東區域海洋文化旅游資源整合與發展戰略研究[J].漁業經濟研究,2008(1):3-7
{8}劉玉梅.上海海洋文化旅游發展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3(8):216-220
{9}鞏慧琴,鮑富元.海洋文化與海洋旅游融合發展途徑研究——以海南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4(1):93-94
{10}胡念望.溫州海洋文化旅游發展戰略與保障措施研究[D].浙江海洋學院,2014
{11}王飛.海南應挖掘海洋文化重塑海南精神[EB/OL].[2011-11-19].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1/11/19/013687639.shtml
{12}陳智勇.海南海洋文化的基本內涵[J].新東方,2008(8)47-49
{13}張金忠,宋欣茹.大連市海洋旅游文化發展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2(11):125-128
{14}楊春虹.中國海洋旅游從海南破題[N].海南日報,2013.01.26(A05)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旅游學院 海南海口 570228)
[作者簡介:顏慧慧(1989—),女,山東泰安人,海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信息系統、海洋牧場對生態環境影響;王鳳霞(1975—),女,山東東明人,海南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信息系統、海洋牧場旅游開發、旅游景觀學。]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