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興春
〔摘要〕印度的崛起已經不再只是可能,而是正在成為現實。印度崛起一方面將使解決中印邊界爭端更加復雜化,同時又為兩國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中印在地區層面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但在全球層面的合作將增加。兩國未來要管控和處理好邊界問題,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其他矛盾。
〔關鍵詞〕印度崛起;中印關系;中國;印度
〔中圖分類號〕D822.35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6)06-0102-06
1992年印度開啟了經濟改革,實現了持續高增長,但由于總體經濟水平和人均收入仍然處于世界較低水平,很少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進入新世紀,印度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03年后的大多數年份都超過了8%,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少數大國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印度和中國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按匯率計算,印度2015年已經是世界第7經濟大國;若按購買力平價法(PPP)計算,印度已是僅次于美國和中國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1〕綜合國力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而同步上升,印度的崛起不再只是可能,而且正在成為現實。
中國是印度最大的鄰國,兩國有著2000多年的交往歷史,在近代有著相似的苦難遭遇。中印亞洲的主要大國,兩國之間存在著領土爭端以及由此引發的其他嚴重矛盾。印度的崛起及追求大國地位對中印雙邊關系,對兩國在亞洲地區的地緣政治競爭,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關系都將產生重大影響。與此同時,有國際著名學者提出“印度可能超過中國”〔2〕,引起了中國政府、經濟界、媒體和學界的高度關注。但印度仍然很少進入普通中國人的視野,即使進入也多是自然災害、火車出軌、貧民窟、強奸等負面形象,對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報道和研究仍然統治著中國的電視屏幕、報紙、學術期刊和網絡的版面。在中國最新的“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全方位外交布局,印度均占有重要地位。中國政府和公眾重視有12億人的印度、認識和研究印度對我們正確把握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應對印度崛起的挑戰,利用印度崛起的機遇,實現中國的和平發展和偉大復興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印度崛起對中印雙邊關系的影響
印度崛起使中印解決邊界爭端面臨更加復雜局面。中印邊界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劃定,英國殖民當局單方面劃定的非常粗略的“麥克馬洪線”從來沒有得到中國歷屆政府承認。印度獨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兩國本來可以通過和平談判平等友好地解決邊界問題,但最終在1962年發生了嚴重的邊界武裝沖突。武裝沖突不但沒有解決邊界問題,反而讓兩國和兩國人民陷入了極大的互不信任,乃至仇恨,成為長期困擾中印關系良好發展的最大障礙。雖然1988年時任印度總理拉杰夫·甘地訪華實現了兩國關系正常化,之后雙方決定在領土爭端未解決之前保持邊界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但由于兩國之間的邊界爭議多達12.5萬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領土爭端,截至2015年兩國政府特別代表舉行了18次會晤,依然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中印兩國在近代都曾遭遇外來侵略,喪失過大量領土,在領土問題上高度敏感。中印在崛起過程中都產生了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時,由于民主化程度的提升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公眾意見對政府外交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使兩國政府很難在領土談判中做出重大讓步,而不做讓步或者讓步過小都不可能解決邊界問題。
另外,隨著兩國經濟的發展,必然加快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力度,一國在邊界附近的任何活動都可能引發對方的戒備或誤解,甚至采取反制措施,增加了摩擦的可能性。而現代大眾傳播速度的加快及自媒體的參與,兩國間任何摩擦都可以迅速傳播和放大,使兩國政府面臨進一步可能導致武裝沖突,退一步又會遭到國內強大政治壓力的困境。因此,印度的崛起使中印邊界問題的解決將更加復雜化,兩國政府需要更高超的智慧和技巧。
印度崛起為兩國創造更多的經濟合作機會。中國和印度雖然都是大國,但兩國長期實行內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對外貿易規模極小,1992年中印雙邊貿易額只有3億美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兩國先后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后,特別是印度90年代初實行經濟改革后,兩國貿易開始增長,到1995年達到了11億美元。進入新世紀后,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中印雙邊貿易也高速增長,2001年達到36億美元,2003年達到76億美元,到2012年兩國貿易達到687億美元,遠高于同期兩國對外貿易增長。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印度成為中國第十大貿易伙伴。兩國貿易互補性強,印度強于服務業及軟件產業,中國強于制造業及硬件產業;印度向中國出口以原材料和初級制品為主,中國向印度出口以制成品為主。2010年,兩國領導人設定在2015年把雙邊貿易增加到1000億美元的目標,雖然最終只達到了708億美元〔3〕,但印度經濟增長加快,中國對印投資增加,兩國已經把雙邊貿易的目標設定為2020年達到1500億美元。印度快速經濟增長受制于基礎設施落后的瓶頸,而中國企業在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的能力和經驗,在成本、質量和效率方面都極具國際競爭力,這為兩國互利合作創造了機會。由于政治互信不足,印度對中國企業投資設置了很多防范和限制措施。為了進一步促進兩國經貿合作,兩國領導人同意舉行“中印戰略經濟對話”,首次對話會議于2011年9月26日在北京舉行,第二次于2012年11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第三次2014年3月18日在北京舉行。對話達成了一系列共識和協議,有助于消除兩國間的貿易和投資障礙,充分挖掘兩國間的合作潛力,分享彼此發展成果。
二、印度崛起加劇中印在地區層面的競爭
中印地緣競爭將更加激烈。不管中國和印度雙邊是否有矛盾,以及矛盾的程度,作為同時崛起的兩個亞洲鄰國,地緣競爭無法避免。亨廷頓曾經指出:“兩個亞洲巨人之間的力量競爭,以及自認為是當然的大國、文明和文化的中心,會繼續促使它們支持不同的國家和事業。印度將努力崛起,不僅是作為多極世界中的一個獨立的權力中心,而且是作為中國權力與影響的抗衡國家。”〔4〕
第一,印度把南亞看成自己的勢力范圍,對中國與其南亞鄰國的友好合作關系保持排斥和防范心態。特別是把中國與南亞國家的合作看成是為了對付印度,如中國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孟加拉國吉大港、緬甸實兌港和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的商業合作就被印度一些戰略家和媒體解讀為“珍珠鏈”戰略,意在包圍印度。印度還對中國日益加強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和軍事活動保持高度警惕,近年更是大幅增加軍費開支,提升軍事實力。對于中國來講,與南亞國家間的合作都是發展正常的國家間關系,也是中國國家發展和維持良好的周邊環境所必須,不可能因為印度排斥而放棄。
第二,中印在東南亞競爭。東南亞地理上位于中印之間,歷史上長期受到中印兩種文化的影響,東南亞也有大量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僑民。中國和印度都把東南亞作為周邊外交的重中之重,東南亞國家也樂意于讓中印等大國圍繞自己開展競爭。在中國與東盟建立“10+1”機制,建立自由貿易區后,隨后印度也與東盟建立了“10+1”機制和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推動與東南亞國家的湄公河開發合作,印度則與日本一道推動“恒河-湄公河”開發合作。對于東亞一體化,中國的設想是以東盟加上中日韓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或者“東亞共同體”,但由于東盟和日本擔心中國力量影響太大,竭力拉入印度等周邊大國加以平衡,最后弄成了中日韓,東盟加上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東亞峰會”。印度還積極介入南中國海,與越南簽訂在中越爭議海域的石油開發合同,以維護航海自由為理由與越南開展聯合軍事演習。印度的介入將使中國解決與東南亞國家的南海爭端復雜化。
第三,在中亞可能由合作走向競爭。中亞國家資源,特別是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中亞的石油和天然氣可以向東接輸送到中國,也可以通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向南輸送到印度。中國和印度都把中亞作為未來重要油氣供應地。但中亞也是一個非常動蕩的地區,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威脅著中亞及周邊地區的穩定和經濟發展。因此,中印兩國都積極介入到中亞及阿富汗穩定事務中,中國成為阿富汗最大的外來投資者,而印度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阿富汗第三大援助者。印度還在塔吉克斯坦建立了其第一個國外軍事基地。從目前來看,中印在中亞的競爭還不明顯,相反為了中亞的穩定進行合作。但未來兩國對能源需求增加后,在中亞地區的競爭可能加劇。印度在中亞軍事存在還有牽制巴基斯坦的意圖,如果危及到巴基斯坦的安全和領土完整,很可能讓中國采取反制措施。
第四,印度的崛起在亞洲形成“中日印”三強格局。進入近代,日本成為亞洲最先進、最強大的國家,印度遭受英國殖民統治,中國淪為半殖民地。二戰后,日本迅速復蘇并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成為亞洲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迅速趕上并超過了日本,印度經濟改革后國力也持續提升,亞洲目前已經出現“中日印”三強并立的格局。三強中,中國與日本有歷史怨恨和海上領土爭端,與印度有多達12.5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領土爭端,而印度與日本之間既無歷史仇恨也無領土爭端。因此,印日兩國關系好于中印關系和中日關系。從地緣政治來看,印度與日本相距遙遠,分別處在中國的東西兩邊,中印與中日兩國存在地緣政治競爭而印日兩國之間基本不存在。因此,可能在亞洲形成印日分別從東西兩邊牽制中國的態勢,日本對此尤其熱衷,先后提出了“民主國家同盟”“自由與繁榮之弧”等概念。美國為了遏制中國也積極支持印日兩國加強關系,由美國倡導的旨在防范中國的“美日印”三邊對話已經啟動。
第五,在非洲為能源、原材料及第三世界國家代言人身份競爭。印度在英國殖民時代就與非洲建立了密切的關系,獨立后印度高舉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的大旗,支持非洲國家的獨立運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也成為非洲國家獨立運動的主要支持者,向多個非洲國家提供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后來非洲國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做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中印兩國都與非洲有著傳統的友誼和密切關系。中印經濟發展中對能源和原材料有巨大需求,而非洲是能源與原材料的主要來源地,中印為獲取非洲的原材料和占領非洲市場展開了激烈競爭。印度崛起將進一步增加對原材料的需求,使中印兩國在國際原材料來源和市場的競爭加劇。為了強化與非洲國家的關系,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建立了“中非合作論壇”,并于2006年在北京舉行了首次高峰會。隨后的2008年,印度也與14個非洲國家舉行了“印非論壇峰會”,與中國競爭的意味十分明顯。印度一直以第三世界國家代言人自居,中國一直也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為第三世界國家執言。雖然中國宣稱永遠屬于第三世界,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印度將進一步強化其第三世界國家的代言人身份,從而淡化中國這一角色。
三、中印是全球事務中的重要伙伴
盡管中國和印度雙邊關系存在嚴重矛盾,在地區層面也存在激烈競爭,但在很多全球性事務中兩國卻有很多的共同利益和相似主張,兩國過去和當前都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合作。
首先,中印都主張世界格局多極化,反對強權政治。中國和印度都是崛起中的大國,為了在世界體系中獲得應有的地位,都主張世界格局多極化,兩國都成為多極世界中的重要一極。這使中國和印度,以及俄羅斯、法國、巴西等主張多極化的國家進行協調與合作,共同反對美國單極世界的主張。在國際政務中,中國和印度都反對強權政治,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干涉內政,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國家間爭端。從近些年的國際政治實踐看,中印兩國對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對利比亞的軍事干涉,以及對敘利亞局勢和伊朗核問題都持相近的立場。印度的進一步強大,如果真的成為僅次于美國和中國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綜合國力達到美國50%以上后,同樣會引發美國的擔憂,強大的印度將更加獨立自主,更有勇氣對美國加以反對和批評。中國可以在一些領域團結印度以抗衡美國。
其次,中印都主張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現行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由美國在二戰結束后主導制定,很多規則對中印等發展中國家不利。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多年來一直要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隨著兩國國力增加,中印合作將更有可能推動新秩序的建立。兩國在WTO農產品貿易談判中持相似立場,在G20峰會上要求擴大新興國家在IMF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投票權并獲得了成功。中印還與俄羅斯、巴西和南非建立了“金磚國家”組織,在2013年“金磚國家”峰會上達成了建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決定,這將促進成員國自身的發展,并增強與西方發達國家談判的能力。
最后,在全球氣候問題上保持密切合作。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全球性問題,減少碳排放成為各方斗爭的核心。中國和印度都是碳排放的主要大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有重大責任。歐盟為減排制定了嚴格標準,并要求發展中國家也承擔強制性減排義務。但碳排放是一個歷史累積過程,發達國家對全球氣候變暖負有主要責任,中印等發展中國家面臨發展問題,減排義務不能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中國和印度等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主張按“人均排放”和“歷史累計排放”的標準確定各國的減排義務。要求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轉讓,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減少碳排放。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以及之后的歷次全球氣候問題上中國和印度都保持密切的溝通與合作關系,共同與美國以及歐盟展開斗爭。
總的來看,在大多數全球性事務和國際重大問題上,中國和印度都持相同或相似的立場和觀點,印度崛起后這一基本狀況也不會發生改變。就中印之間來講,兩國領導人都認為“世界有足夠空間供中印共同發展,也有足夠領域供中印開展合作”。
四、發展未來中印關系的戰略重點
雖然兩國領導人都強調中印兩國在過去2200年的歷史中99%以上的時間都是友好的,不友好的時間非常短暫。但歷史上的中印關系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際關系,在歷史上很長時期中印兩國根本不接壤,古代的交通工具也限制了中印兩國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往來。進入近代后,印度遭受英國的殖民統治,雖然有印度人為主的英國軍隊多次入侵中國,但其實質上還是中英關系,中國也沒有把它算入印度對中國的侵略。現代意義的中印關系實際上始于1947年印度的獨立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在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初短暫的友好關系后,1959年兩國關系惡化,到了1962年發生兩國邊界戰爭,之后一直處于緊張和冷淡之中,直到1988年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訪華后才逐步回暖。可見,在現代國際關系中,中印關系并不和諧。
進入21世紀后,兩國經貿關系高速發展,高層互訪和會晤頻繁,雙邊關系穩定發展。但兩國關系中的固有矛盾并沒有得到解決,在將來很長的時期內也看不到解決的可能性。兩國必須學會在現代國際關系條件下友好相處。
一是要高度重視印度崛起及中印關系。傳統上中國外交以美國為重中之重,高度重視俄羅斯、日本和歐盟等大國的關系,不視印度為大國,印度在中國外交次序中并不位于優先之列,民間對印度普遍持輕視態度。不管印度崛起給中國造成麻煩,還是帶來機遇,都需要把印度放在中國外交相對優先的位置。從政治來看,中國駐印大使已提升為副部級,中印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互訪或會晤由以往的“多年一次”,在近十年中發展為“一年多次”。從經濟來看,中國視印度崛起為重要的機遇,積極拓展兩國經濟合作,中國已經成為印度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和最大貿易伙伴。從對印度的知識儲備看,中國各類媒體對印度的報道空前增多,中國研究印度的學術機構增多,與印度有關的學術論文、研究課題和學術會議明顯增多;但與美國研究廣度和深度相比,中國的印度研究仍然有大量的空白需要填補。
二是中印要妥善管理或處理好邊界問題。從中國和印度各自三千多年的歷史看,兩國都不是擴張性國家。領土爭議是由帝國主義侵略造成,中印都是受害者。對于邊界線的基本事實是“兩國邊界從未劃定”,中國對邊界領土的主張是傳統習慣線,印度的主張依據是英國人劃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歷代政府從未承認。兩國應把領土爭議的基本歷史事實告訴民眾,降低民眾間因領土爭議而且導致的敵意。在未解決前,中印應努力管控好現狀,不讓矛盾激化,不讓邊界爭議阻礙兩國關系的全面發展,為未來妥善解決邊界問題創造條件。對于媒體經常對中印邊界對峙的不實和夸大報道要及時澄清,以免激化兩國民眾的負面情緒和增加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議的難度。
三是兩國還必須處理好由邊界問題而衍生出的“西藏問題”和所謂的“中巴關系問題”。邊界問題、西藏問題和中巴關系問題被列為中印關系的三大矛盾,其中只有邊界問題是雙方都承認的矛盾。對于西藏問題,印度認為對西藏流亡組織的接納和對分裂勢力的支持不是問題,通過打西藏牌以謀求在邊界爭議中取得有利形勢。如果印度對西藏流亡組織的分裂活動加以有效制止,將有助于增加中國對印度的信任。印度認為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對其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但中國認為中巴關系是正常的國家間關系,因此,中巴關系不應該是中印關系的矛盾。中國應向印度表明,中國只是支持巴基斯坦自衛,不支持巴基斯坦侵略印度,巴基斯坦也沒有能力侵略印度。
四是加強中印教育交流,推動學生到對方國家留學。民眾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是發展國家間友好關系的基礎,如果沒有堅實的民間基礎,國家間的友好難以持久。中國和印度是世界第一和第二的人口大國,兩國有世界最大的教育規模,中印高等教育具有較高的水平和各自的特色。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但兩國之間相互留學的規模卻非常小,以2015年為例,有12億人口的印度來華留學生只有16,694人,而只有5000萬人口的韓國來華留學生高達近66,672人〔5〕;而中國赴印度留學的人數更少,目前估計只有2000人左右。兩國政府應通過增加政府獎學金,給予對方留學生學費國民待遇等多種方式擴大相互留學的規模。如果中印相互留學規模到了目前韓國在華留學生的水平,不但有利于增進兩國的相互全面了解,還有利于在兩國間發現和創造合作機會,為未來中印關系建立堅實的民間基礎。
五、結語
近二十多年的發展表明,印度的崛起不再只是可能,而且正在成為現實。印度崛起雖然會讓雙邊矛盾更加難以解決,但又為兩國創造了巨大的合作機會。中印在地區層面的競爭會進一步加劇,但只要處理得當可以避免敵對和沖突。中印共同崛起標志著世界格局多極化實現,兩國將在全球性事務中成為合作伙伴。雙方要管制好重大分歧,努力促進教育文化交流,促進民眾間的相互了解,中國對印度的大國追求加以適當的認可和支持,有利于增加兩國戰略互信,促進雙邊關系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World GDP Ranking 2015〔DB/OL〕,http://cn.knoema.com/nwnfkne/world-gdp-ranking-2015-data-and-charts
〔2〕 Huang, Yasheng, Tarun Khanna. Can India Overtake China?〔J〕. Foreign Policy, no. 137. July–August,2003.
〔3〕 商務部.國別貿易報告—2015年印度貨物貿易及中印雙邊貿易概況〔DB/OL〕.http://Countryreport.mofoom.gov.cn/re cord/vieo.asp7news-id=44534.
〔4〕 〔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273.
〔5〕2015年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發布〔D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4/t20160414_238263.html.
【責任編輯:劉彥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