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印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 北京 100081)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立法的啟示
霍 印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 北京 100081)
與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展比較,可以清晰地凸現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立法等制度的建設、政府資助、社會支持、教育質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因此,如何解決民辦大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使民辦高等教育在數量和質量上健康持續地發展是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可以從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中找到一些有利的啟示。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能持續發展,一方面得益于政府扶持外,另一方面得益于社會支持和關心。而在我國社會上卻普遍存在著對民辦高校的歧視,要扭轉大眾對民辦高教的偏見,使具有與公辦校平等的地位,需要各級政府部門提高對舉辦民辦教育必要性的認識并在輿論機構方面加強宣傳民辦高校在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變人們落后陳舊的觀念之外。
為此,需要政府部門合理界定政府行政與市場調節之間的比重,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明確職責。從理論上講,政府的作用是保障教育的公益性的實現,以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市場的作用是提高教育公益性實現的效率,以保障教育的質量與水準。民辦教育的發展更多的是依靠市場機制來解決問題的,政府應該放開手,不過多干預。
當然,民辦高校自身也應努力,以提高自身辦學水平及學生質量為己任,形成特色,創出品牌,以自己的實力贏得大眾對民辦高校的信任。
目前,我國已出臺的有關民辦高等教育的政策,基本保證了民辦高校的發展。目前但是由于民辦教育的法規跟在實踐的前面,出現什么問題就制定什么法規,立法跟著現實跑,使得現有的法規總是在很大程度上滯后于實踐。因此,出現了一下一些問題,如:法規條文的限制性規定過多、相互矛盾、籠統抽象、操作性不強、可行性較低。總之,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立法明顯滯后于民辦大學的蓬勃發展,形成一個不良的循環。導致公辦高等教育與民辦高等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
因此,國家應加快與《民辦教育促進法》相關配套政策及地方民辦高教法規的出臺,對以往涉及民辦高等教育的有關法規進行認真研究和梳理,對過時的法規政策條文作出及時修訂。完善民辦高教立法,加快地方民辦教育立法進程,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結構完整、政策配套、具有地方性、可行性的民辦高校政策體系。使民辦高教“有法可依”,民辦高校依法辦學,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行政。
從日本的經驗來看,日本通過“助成三法”對私立學校進行財政援助,同時,在稅收制度上給予私立學校一些優惠措施。目前,日本政府對私立高等教育機關的援助占其經常事業費的17%以上,地方政府對私立高中的補助占其經常事業費的30%以上。這個比例是非常龐大的,為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穩定的資金基礎。筆者認為我國應該以此為鑒,審時度勢,在現有《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的基礎上盡快頒布實施相關《民辦教育資助法》。
所以,一方面,考慮到教育政策的目標指向不應該是教育機構,應該是在教育機構中學習的學生以及工作的教師;另一方面,考慮到目前我國教育發展所面臨嚴重的財政壓力,政府在依法實施資助時應該以間接資助為主,比如說在減免稅收和實施土地優惠、改革捐贈稅制度等方面。直接資助為輔,比如說對民辦高校的教師和學生,包括建立民辦高校科研基金、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提供國家獎學金等方面。
教師是教育資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沒有一支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師資隊伍就不可能實現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哈佛大學前校長科南特曾深刻指出:“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教師的質量。一個學校要站得住,教師一定要出色”。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有一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師資強,則學校興,這是最淺顯的道理。
我國的民辦高校應積極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不僅努力聘請優秀的教師、學者兼職從事教學工作,另一方面還要大力引進具有科研潛力的中青年教師,培養自己的學科帶頭人和教研骨干,減少兼職教師比例,增加專職教師的名額,減少對公立高校師資的依賴,創立自己的教學和學術品牌,逐步建立自己的穩定的專職教師隊伍,最終在民辦高校內建立一支以專職教師為主的穩定的教師隊伍。同時給教師創造更多在職培訓的機會。學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選送年輕教師進入高一級院校深造,也可邀請專家到學校進行演講或開設公開課,使教師有機會與他們直接交流和溝通,教師通過向“大師”學習,來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從長遠看,加強專職教師隊伍的建設,更符合今后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1] 吳忠魁.《私立學校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1999.
[3] 陳永明.日本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陳永明.《當代日本私立學校》[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G649
A
1672-5832(2016)01-00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