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嬌
(浙江師范大學初陽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0)
《一小時的故事》中女性主義研究
王 嬌
(浙江師范大學初陽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0)
國內已經有很多專家學者對《一小時的故事》進行過研究。如在《從女性主義角度淺析〈一個小時的故事〉中修辭手法的應用》一文中,向恩白通過研究修辭手法來揭示小說體現的女性主義;在《解析“一個小時的故事”中路易絲女性意識的覺醒與身體的消亡》中,聶玲鳳從`女性心理學和神話原型的角度,探究死亡對于路易絲的意義。無論是從什么角度來研究,都未能涵蓋女性主義意識的全部發展過程。本文將從女主人公路易絲的女性主義意識發展的三個階段,即被壓抑階段,覺醒階段以及用生命換來的靈魂的永久獨立和自由階段,并且結合象征和反諷手段,來探究《一小時的故事》中體現的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意識包括對人性解放,自由,男女平等的追求。本文女主人公在得知丈夫死后,她的女性意識在不斷發展,經歷了被壓抑階段,覺醒階段,以及獲得永生階段。
1.1 表現。作為受害者家屬的馬蘭德夫人(Mrs.Mallard)在文章第三段的時候才出場。前面兩段通過描寫她姐姐、她丈夫的朋友想要保護她而采取的措施來間接說明大家認為丈夫對她極其重要。在大家眼中,沒有了丈夫就好像沒有了頭頂的一片天,他們擔心馬蘭德夫人會因丈夫離世而崩潰致死。這反映出在男權為主導的社會里,人們的腦海中已經有了統一的女性形象: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弱者形象。
馬蘭德夫人的自由意識被壓抑了很久,她與丈夫是不平等的。馬蘭德夫人在客廳里聽到丈夫身亡后,她不像其它女人一樣絕望麻木,而是立刻撲倒在姐姐的懷里嚎啕大哭?!傲⒖獭币辉~說明了馬德蘭夫人反應的不自然,她并不為丈夫的死亡而真正感到傷心難過。而當這暴風雨般的悲傷過去后,馬蘭德夫人獨自一人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不讓任何人跟著,這是因為她在客廳里沒有表現自己內心的權利,只有回到房間里,才有機會釋放被壓抑的情緒,展現真實的情緒。
1.2 修辭手法。作者通過象征手法描寫了馬蘭德夫人女性意識被壓抑的情況。
?象征。通過象征手法的運用,文章立意可以更加高遠,含蓄深刻。
在本部分,“客廳”和“房間”都有深刻的象征意味。客廳象征著男性社會的壓迫,在那里,人們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馬德蘭夫人的身上,她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志。而房間則象征女性意識的發展。它是馬德蘭夫人自由意識馳騁的地方。所以,她回到自己的房間的時候,不讓任何人跟著。馬德蘭夫人選擇要獨自一個人待在房間,這一舉動是她對傳統男性社會的一種抗爭形式,也是她爭取自由空間的一種舉動。
2.1 表現。回到房間之后,路易絲才能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她的女性意識在慢慢覺醒。
不過,雖然房間是她個人意志自由馳騁的場所,但是就算在房間里,她心底對自由的渴望也只是呢喃而不能勇敢、清晰地說出來,這說明她的自由意識被壓抑了很久。
“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自由,自由,自由!’?!蔽恼掠謱懙溃骸半S著那種感覺而來的茫然的目光和恐懼的神色從她的眼里消失了。現在,她的目光透著機敏,炯炯有神。她的心跳加快,熱血溫暖了身體的每一個部位,使她感到身心放松。”這些描寫都是她的女性主義意識覺醒的表現。
她開始感受到自由帶來的奇妙感覺,她開始為“身體和靈魂的自由”而著迷。
2.2 修辭手法
?象征。路易絲回到房間后,看到的窗外景色其實有著強烈的象征意味。窗外有著充滿新春氣息的樹梢,小販的叫賣,縹緲的歌聲,數不清的麻雀……它們都展示了一種青春的活力和希望,也激發起了女主內心不一樣的情感。作者通過描寫窗外景色來反映出路易絲對自由意志的強烈追求。其實窗外的景色并沒大的不同,只是路易絲將自己的情感移情到景物上,它們才變得有意義,激發起路易絲對自由的追求。
?反諷。短篇小說經常使用反諷手法來增強作品的藝術性,拓寬讀者的想象空間。就連回到房間之后,路易斯心底對自由的渴望也只是呢喃而不能勇敢、清晰地說出來,這說明她被壓抑了很久,也是對強大男權社會對女性自由意志壓制現象的諷刺。
“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自由,自由,自由!’隨著那種感覺而來的茫然的目光和恐懼的神色從她的眼里消失了?,F在,她的目光透著機敏,炯炯有神。她的心跳加快,熱血溫暖了身體的每一個部位,使她感到身心放松?!?/p>
這一系列的描述都表明路易絲已經完全置身于另外一個自由美好的世界。但是其他人對路易絲卻非常擔心。當她在房間里待了一段時間之后,出于擔心,她姐姐約瑟芬跪在緊閉的門前,把嘴貼在鎖孔上,懇求著讓她進來。她不知道此時的路易絲已經沉浸在對未來美好自由生活的幻想中了,她正在房間里描繪著自己未來美好的自由生活,她正站在敞開的窗前,貪婪地用吮吸著生命中的甘霖。
3.1 表現。小說結局是女主人公路易絲死亡。她的姐姐和其他人都斷定她死于心臟病,死于狂喜,即致命的歡欣(of joy that kills)。的確,這可以說是因為一種“喜”,但絕對不是文中其他人所以為的見到丈夫回來的喜。當路易絲見到丈夫的時候,她便絕望了,因為她知道自己之前所向往的美好自由的未來生活將不復存在,以后還是要回歸受丈夫主導的沒有自由意志的生活。而這,是她內心絕對無法接受的。因此,她選擇了死亡。雖然肉體消亡,但是她的靈魂卻獲得了永恒的自由,在另一個世界里,再也沒有壓迫她的男性社會,她的自由意志可以隨意馳騁。不自由,毋寧死。這是一種絕望之后的永恒的歡欣。
3.2 修辭手法
?反諷。當路易絲丈夫回來時,理查茲快速地把他擋在妻子的視線外,這一舉動說明他以為路易絲會因為見到丈夫還活著而狂喜過望,導致心臟病爆發,這反應出外界人士心中有一個典型的女子依附于男子的形象。
最后路易絲因情緒激動而死亡,醫生趕到的時候,他們說她死于心臟病——死于狂喜過度。而實際上,路易絲是因為自己幻想的美好自由的生活自此破滅而絕望至死,她知道丈夫回來了,就意味著她未來的生活又要被他主導,這種極端的痛苦讓她不得不選擇死亡。路易絲的肉體雖然消亡,但是她的靈魂卻獲得了永恒的自由,在另一個世界里,再也沒有壓迫她的男性社會,她的自由意志可以隨意馳騁。
在短短1000多字文章里,作者生動準確地描述了路易絲在得知丈夫死后一系列的心理和行為變化。雖然整個故事只有一小時的時間,我們卻可以從中看到她的一生。看到她的自由意識被壓抑,最終只能用肉體的消亡換得靈魂的永恒自由的一生。
[1] 聶玲鳳,吳倩倩.解析“一個小時的故事”中路易絲女性意識的覺醒與身體的消亡[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2):62
[2] 宋雪.凱特·肖邦小說《一小時的故事》的女性主義解讀[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12(1):110
1206.6
A
1672-5832(2016)05-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