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崇君
(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9)
政治參與視域下的高校青年教師黨建工作探究
錢崇君
(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9)
高校青年教師政治參與愿望強烈,但由于薪酬不高、生存壓力大、職位低微、參與渠道不暢通、科研壓力大等原因陷入參與困境,導致出現了政治過激和政治冷漠并存的非制度化無序參與問題,黨建工作在加強倫理關懷、發揚黨內民主、暢通參政渠道、改善科研環境等方面不僅應有所作為,而且大有可為,這可促進青年教師的有序參與和高校的和諧發展。
高校青年教師;政治參與;黨建工作
在目前高校教師隊伍中,據不完全統計,40歲以下青年教師人數已超過86萬,占全國高校專任教師總數的63.3%。①已占據教師隊伍的主體,他們受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和科學訓練,思維活躍,價值觀趨于多元化,理應成為黨建工作的重點對象。但恰恰相反,高校青年教師黨建工作普遍重視不夠、形式單一、相對薄弱。這種局面已經影響到教育尤其是德育的效果,制約了高校和青年教師的發展。
高校青年教師注重參加民主生活實踐并重視自身的民主權利,對現實生活中的民主管理、民主選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抱有濃厚興趣,政治活動參與意識十分強烈。但參政議政渠道不夠暢通,存在著意愿與渠道相背離的情況。較高的政治參與熱情與較少的政治參與渠道,導致了該群體不得不通過網絡、課堂等平臺表達對政治問題的認識,政治過激與政治冷漠并存,非制度化無序參與產生了不少問題。從黨建的角度研究如何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素質精湛的青年教師隊伍值得探索,這將直接關系到高校能否培養出高素質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能否鞏固和擴大黨在高校的執政基礎,關系到高校教學、科研水平的整體發展態勢,并影響到青年教師和大學生自身的發展,乃至國家和社會的未來。
政治參與準確的說是一個西方政治學的概念,在西方民主制度的源頭,古希臘就有城邦民主的理論和實踐,古希臘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就主張“對所有人,或者更準確地說所有的男性自由人,都賦予參與政治決策的權利”②堪稱是對政治參與的最早表述。文藝復興之后,君權神授被打破,國家世俗化進程開啟,現代民主政權不再是神秘意志的體現,而是民意的反映,其合法性來自于被統治者的授權,政治參與也伴隨著民主制度的確立而興起壯大,成為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標志。政治參與作為一種政治現象,不管如何定義,大致包含幾個共通的要素:一是參與的主體,即“誰參與”;二是參與的客體,即“參與什么”;三是參與的途徑,即“怎樣參與”。大多數學者認為政治參與是“公民自愿地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與政治生活的行為”③從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政治參與的主體一般指的是普通公民,既可以是個體的參與,也可以是有組織的參與。由此可見,政治參與不是政治體制內的公務人員的職業行為,也不是專制制度下臣民的服從行為。“公民與臣民不一樣,在政治輸入過程中他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這個過程是作出政治決策的過程。”④公民社會的形成是政治參與的前提,公民是有權利和責任意識的國家社會的有機組成分子,自下而上地向國家表達利益需求,參與政治生活,并監督制約權力的運行。在參與的客體上,狹義的政治參與就是指對國家政權尤其是決策過程的干預和影響,但國家高層政策問題對大多數公民來說是非常遙遠的事情,公民個人對全國性的政治決策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事實上,政治生活絕不僅限于中央政府高層決策,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關的領域,如工作場所或社會機構,才是政治參與最恰當的領域。這是人們最為熟悉最感興趣,耗時最多的領域,也是參與最方便,最能看到效果的領域。參與式民主主張公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從基層、社區開始,自下而上地參與,逐步上升到國家層面。在參與的方式上,一般認為參與行為是自愿的、合法的、和平的,但這是在制度架構良好、參與渠道暢通、法律規則公正、主體寬容理性的理想狀態下才有可能,如果相反,則有可能導致不合法的參與、非制度性參與和暴力參與或政治冷漠。“政治參與可以是合法的參與或不合法的參與,可以是有效的參與或無效的參與。”⑤所以更準確地說政治參與就是普通公民為了影響與自己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而采取的政治活動。
政治參與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政治民主需要廣泛有效的政治參與,通過政治參與,公民可以授權與監督,創制與復決,從而使國家獲得政治統治合法性,并最終實現公民政治權利和利益。同時,政治民主也是政治參與的基礎和前提,美國學者科恩認為:“民主是一種社會管理體制,在該體制中社會成員大體上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或者可以參與影響全體成員的決策。”⑥沒有基本的民主制度架構,參政議政渠道,法律文化支撐,合法有序的政治參與是不可能的。政治參與程度高低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政治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政治現代化與否的標志。丹尼爾·勒納就說:“傳統社會是不參與的,而現代社會是參與的。”⑦因此,政治參與和政治民主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政治參與既和政治民主有關,又關系到政治穩定。穩定靈活,具有良好適應性的制度能夠吸收消化公民的政治訴求,增強公民的政治認同感,從而加強公民與體制的有機聯系,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識,訓練公民的政治能力,養成寬容、理性、負責、開放的心態,由此使政治參與有效、有序、有利、有節,最終有利于制度的健康運行和社會的穩定。相反,若是制度僵化,參與渠道不暢通或是參與期望過高、非理性則很容易積壓矛盾,引發爆炸,導致社會動亂。對此亨廷頓曾提出著名的公式:“政治動員/經濟發展=社會頹喪;社會頹喪/流動機會=政治參與;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政治動亂。”⑧由此可見,政治參與和政治穩定之間是非線性的關系,過度參與或政治冷漠都會損害社會的穩定和諧,保持和現有制度良好的互動,使參與和制度既有一定張力,又在容忍范圍之內才是有序適當的、有利于社會穩定的參與。
高校青年教師是教育系統的優勝者和獲益者,經歷過一次次考試和選拔,憑聰明才智、勤奮努力在數量龐大的考生中脫穎而出,進入高校這一教育系統最高層級,獲得較體面的工作,實現了階層的提升,在社會其他階層尤其是親朋好友看來,無疑是成功的樣板,是其他青年群體羨慕效法的榜樣。就整個社會來說,高校青年教師的確是“三高人群”——高學歷、高智商、高收入,工作穩定、社會福利好、閑暇時間多,社會名望高,廣受社會尊重,但就高教系統內部而言,事實卻并非如此,高校青年教師低職稱、低職位、低工資,是教學一線主力,卻處于高校生態系統的底層和邊緣,是不折不扣的系統內弱勢群體,尤其是青年教師自我評價更是如此,據廉思的調查,逾八成受訪者認為自己處于社會中下層,他們往往自嘲為“青椒”“工蜂”“知識民工”,經濟上無錢、行政上無權、學術上無名。光鮮外表下“鴨梨山大”,生存狀況不容樂觀,處于“尷尬”境地。
高校青年教師社會兼職不多,收入主要來自于工資,由于資歷淺、職稱低,工資收入普遍不高,無論是就整個社會而言,還是學校內部來說,青年教師的文化優勢并沒有轉化為資本優勢,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在社會評價成功的標準越來越傾向于權力和金錢,而不是道德和學識時,青年教師往往對收入水平羞于啟齒,籠罩在身上的光環不再,由于學業優秀而建立起的自信心和優越感也備受打擊。這一代青年,生活在市場經濟大潮之中,尤其是青年教師恰好遇上自費上學、自主擇業、住房商品化等政策調整,為了求學,付出了比前輩更多的金錢和精力,有的甚至是舉債讀書,期待學成之后,有所回報。但顯然,收入不如預期,雖然只要努力,前景良好,但很長一段時期內,收不抵支,很難改觀。青年時期正處于成家立業關鍵時期,青年教師經過長期求學過程,成家立業的準備期和緩沖期更短,一般剛工作就立刻面臨戀愛、買房、結婚、生子等一系列開銷巨大的支出,至少五到十年,才能相對穩定下來。尤其是房子使很多青年教師望而興嘆,即使有幸成為房奴,也是以生活質量的降低為代價的。青年教師如果沒有家庭的支持,很難經濟上自立,無疑還處于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低層次生存階段。這種情況下,要求青年教師“耐得寂寞”“不為稻粱謀”“仰望星空”,實是強人所難,違背人性的。這就難免使青年教師牢騷滿腹,出現了功利化的趨勢,消費主義盛行。
目前高校行政化、層級化趨勢明顯,高校原本應是個學術共同體,有自身的學術規范和學術目標,但是在“強政府、弱社會”的大背景下,高校的辦學資源、人事管理、招生規模、科研經費等大都由政府按一定行政級別由上至下地分配,事實上使高校成為政府的附庸,越來越像一個行政單位。高校內部也出現高度行政化趨勢,一方面行政權力超越壓制學術權力,眾多教授“學而優則仕”,以做官為榮,擁有行政權力或“雙肩挑”的人在經費申請、課題申報、評獎評優等方面優勢明顯、左右逢源,埋頭學術,不善交際的人則邊緣化、孤立化。另一方面,行政機構運行原則與學術機構根本不同,出于管理方便和效率的考慮,往往傾向于“數字化管理”,各種計劃、表格、指標層出不窮,使教師疲于奔命、窮于應付。高校的正常運轉不能沒有行政機構,行政化關鍵不是行政機構的有無,而是本應為學術、教學服務的行政機構凌駕于學術教學機構之上,對上負責、對下管理,對知識的追求和尊重被對權力和官職進階的謀求所取代。普通教授在這種趨勢下都處于弱勢,青年教師更是毫無資本可言。青年教師由于年齡輕、資歷淺,一般無官無職,人微言輕,意見得不到表達和尊重,他們往往尊重領導,但不親近領導,敬而遠之,游離于行政機構之外,只是被動地完成各項指標和計劃。
教學活動難以量化,科研成果很好統計,使學校管理機構傾向于用科研指標考核教師。科研決定了教師的地位和前途,相比而言,教學只要過得去,沒有硬傷,就沒有問題。青年教師普遍重科研,輕教學,主要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看書、寫文章、申報課題、參加會議等科研活動中,大多數青年教師感覺最大的壓力來源于科研。青年教師一般處于科研的起步期和成長期,大多沒什么成就和名聲,和前輩學者競爭處于不利地位,在講究論資排輩,師門傳承的學術界“脫穎而出”的機會日益渺茫。科研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求很高的天賦、強烈的興趣和不懈的努力。但目前的科研體制和環境很明顯鼓勵功利性的、應用型的研究,沒有為學術興趣培養、學術能力提高留下適當的時間空間、寬松包容的氛圍。這促使青年教師出現了明顯分化,少部分嶄露頭角、順風順水,大部分艱難奮斗以求適應體制,還有一部分追趕無望,自我放棄,要么學術造假,要么躺倒不干了。
青年教師的地位和特點決定了他們有強烈的自尊心,參與政治熱情很高,渴望獲得尊重和理解,但又由于資本能力有限,地位不高,很難獲得期望中的認同。這種反差使他們將政治參與的熱情發泄到課堂和網絡上,不乏觀點偏頗、言語沖動的過激舉動,與此同時,實際生活中,大都奉行消費主義、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態度,選擇做一個“精致利己主義者”、“犬儒”和“頑主”,政治冷漠盛行。這種過度參與和不參與、政治過激和政治冷漠奇特的交織在一起,形成所謂“雙面人”性格,既是一種人格分裂,不利于青年教師的身心健康和成長,也是對國家社會缺乏理論認同、制度認同、感情認同的表現,實際是放棄責任的一種體現,長此以往會影響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誰贏得青年的認同和支持,誰就贏得了未來,而作為青年中的佼佼者,高校青年教師本身就是未來社會的中堅,且對大學生群體這一未來社會的主導者,有不容小視的影響。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解決他們的參與困境,使他們愿意而且能夠主動地關心政治、表達需求、維護權利、支持現存制度,認同主流價值觀,最終成為一個理性、成熟、寬容、負責任的公民,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贏,是我們研究的目的所在,也是青年教師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政治參與的途徑多種多樣,阿爾蒙德和小鮑威爾在其研究中列舉出了四種中國公民最重要的參與政治的方式:(1)國家機構里的正式參政活動,主要是選舉人民代表;(2)參與群眾運動;(3)參加政治學習和討論;(4)參與基層單位的內部事務。⑨此外,中國公民參與政治的重要方式還有加入政黨和工青婦等社會團體。當然,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的不斷發展,公民參與政治的方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如新興的網絡政治參與等。投票、選舉、結社、出版、接觸、上訪乃至游行、示威等都可以表達要求、影響政治決策的過程,達到維護權利,實現利益的目的,這其中加入政黨組織無疑是主要渠道之一,政黨在政治體制內具有很多功能,其中和政治參與相關的功能有利益表達、社會化和動員;精英的形成和遴選。政黨本身就是利益表達的政治工具,尤其是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長期執政黨,更處于權力運行的核心,很難想象和中國共產黨無關的政治參與。因此合理引導青年教師加入共產黨,通過主渠道參與到政治活動中,對于規范青年教師的政治參與,提高共產黨的活力和合法性都有重大意義。但目前青年教師黨建工作與此目標還有距離,存在著重形式、輕內容、傳統工作手段居多,工作創新不夠,特別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未得到充分重視。重發展、輕教育,黨員發展數量逐年上升,但黨員發展后的教育和管理卻相對滯后,黨員作用發揮不明顯。重學生、輕教師,學生黨建工作有專門機構人員負責,而青年教師則“團委不敢管、工會不能管、支部不會管”,處于自生自滅狀態等問題。
就做好青年教師黨建工作來說,首先要解決青年教師經濟上的困境。但傳統的高校黨建工作,剛性的約束機制多,柔性的倫理關懷少;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涉入的多,從“人性論”倫理教育的角度涉入的少;從學生角度出發,關注其成長和發展的多,從青年教師角度出發,關注其需求與發展的少。青年教師薪酬起點低、上升幅度小、對內沒有公平性、對外沒有競爭性。這是青年教師心懷不滿、不安于現狀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他們認為入黨沒有用、只有虛名的原因之一。正常合理的物質需求是體面生存的前提,理應受到尊重,黨性植根于人性,成為黨員并不意味著就要放棄所有的個人利益。黨組織如果在改善青年教師生活困境上有所作為無疑會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為此,有關黨組織可以將黨建工作融合到人事財政工作中,借助工資改革,加強青年教師薪酬的保障功能,逐步提高教師待遇,使收入與業績、知識水平掛鉤,提高對外的競爭性和對內公平性,并建立薪酬穩定增長機制,使收入與社會平均水平相當,跑贏社會通貨膨脹率。在戀愛、結婚、住房、孩子上學等方面加以關心和幫助,使青年教師既無后顧之憂,又能看到希望,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科研中,增加對黨組織的認同感和親近感,主動靠攏加入組織。
其次,要尊重青年教師的特點和主體地位,有的放矢地展開黨建工作。高校青年教師作為特定的社會群體,其角色是青年和知識分子的交集體,既有青年和知識分子的普遍特點,又有著自身獨特的個性。作為青年,青年教師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段,精力充沛,富于朝氣,敢作敢為,人生還是未知數,對未來充滿理想和激情,是最富有創新精神、冒險精神的階段,具有無限潛力,當然與此同時,生理上的成熟伴隨著心理上的不成熟,青年經歷著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情緒易起伏、容易沖動,承受壓力和挫折的能力差,擁有的資源少,社會閱歷和經驗缺乏,導致辦事成功率低,使青年的自我期許與實際地位之間往往有不小的落差。作為知識分子,青年教師受過良好的教育和嚴格的專業訓練,學歷層次高、視野開闊、思維靈活、知識豐富,是同齡人群中的精英群體,對社會問題的了解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往往有自己的批判和反思,形成自主的獨立人格。但同時也有知識分子眼高手低、言多做少、清高孤傲、脫離實際的通病。現在的青年教師大都是70后80后,和“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父輩們比起來,他們沒有經歷過戰亂與饑荒,紅衛兵運動、上山下鄉等政治運動也只是道聽途說,離他們比較遙遠,他們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巨變長大的,基本上是中國改革的見證者和同路人,經歷了思想解放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這使得他們有著自身的成長經歷,代際特征明顯。他們在對父輩為了信仰,投身革命與戰爭,走向街頭和廣場保持敬意和尊重的同時,不再有機會和興趣為了政治不顧一切,全民崇拜領袖,在集體中迷失自我不會重現,政治激情和浪漫主義大大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和個性的尊崇,對政治態度趨于理性和實用。除了受到一些重大事件如奧運、汶川地震、釣魚島事件等的刺激,激發出愛國熱情和民族主義情緒外,他們大多埋頭于自己的事務,專注于日常民生和專業問題。總體而言,從當代青年教師成長閱歷和發展走向看,他們的特點是“高、大、快、強”。所謂高,就是開放程度、學歷層次高;所謂大,就是信息量、閱讀量大;所謂快,就是思想變化、生活節奏快;所謂強,就是個體意識、適應能力強。最突出特點是,主體性、選擇性、獨立性和觀點的多變性、多樣性。有鑒于此,要適當簡化入黨程序,鑒別入黨動機,尤其要發揚黨內民主,增強青年教師主人翁地位和責任感,鼓勵其諫言建策,事關青年教師利益的事務要公開征詢意見,必要時舉行座談會、聽證會,確保其聲音能夠被聽到并得到重視,并及時修改反饋。有關重要理論問題、重大政策、突發事件等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不回避、不失聲,要做好理論宣講、形勢報告、信息公開,釋疑解惑,以理服人,提高其抵制錯誤思想、明辨是非的能力。
最后,黨建工作還要和相關教學科研體制改革結合起來,切實改善青年教師的學術環境。美國學者威爾森提出高校教師從事的是以學術服務于社會的學術職業,學術是高校教師工作的前提和標準。⑩高校教師本質上是以學術為志業、以探究學問為基本形式、以教學為手段開創新知、傳承知識、訓練學生以得到社會承認的一種學術化生存。教學是其立身之本,使命所在,科研是其發展之道,升華所源。青年教師大都是學術新人,起點低而目標高,能力差而期望大使其背負巨大的科研壓力和職稱晉升壓力。而現有學術評價體系一方面以“科研”為中心,忽視了教學的相關地位,使“重科輕教”成為普遍意識和行為選擇;另一方面,在評價科研時,重數量輕質量、重刊物級別輕文章內容、重結果、輕過程,對青年教師“重用輕養”,導致學術泡沫,都使青年教師處于透支狀態和不利地位。為此,一要有針對性地建立全程全方位的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培訓制度,提高其教學能力和水平,站穩講臺,獲得學生的認可和同行的尊重,體驗教學的成就感。二要建立青年教師科研扶持和指導制度,設立專項基金,降低相應門檻,吸收加入科研團隊,在研究過程中提升學術能力,為科研水平的發展提供一個孵化器和保護期,這更符合人才的成長規律,呼應了青年教師的成長要求,也符合高校發展的長遠利益。
注釋:
① 教育部2013年教育統計數據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index.html
② 鄧正來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譯本)[Z],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第 318 頁。
③ 《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
④ 阿爾蒙德:《公民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第 199 頁。
⑤ [美]亨廷頓、納爾遜:《難以抉擇》,華夏出版社,1989,第 3 頁。
⑥ [美]科恩:《論民主》,商務印書館,1988,第 10 頁。
⑦ [美]Lernter Dantel,The Passing of Tranditional Society:Mordernizing Middle East New York Free Press 1958:50
⑧ [美]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三聯書店,1989 年,第 51 頁。
⑨ [美]阿爾蒙德、小鮑威爾主編:《當代比較政治學——世界展望》,商務印書館,1993,第 594—596 頁。
⑩ Logan Wilson:The Academic Man,New Brunswick(U.S.A)and London(U.K.),1995:pp15-243.
[1] [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三聯書店,1989。
[2] [德]托馬斯·海貝勒等著:從群眾到公民:中國的政治參與[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3] 魏星河:當代中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4] 陶東明,陳明明:當代中國政治參與[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 張喜梅:中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研究 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11。
[6] 王 剛,張玉靜,陳建成:《高等學校青年教師薪酬管理的問題與增長機制》,《科 技 與 管 理》2008 年,第 5 期。
[7] 周湘梅,阮積晨:《倫理關懷:高校青年教師黨建工作的向度》,《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年第7期。
[8] 曾凡昭,李素芹:《我國的學術評價體系與高校青年教師的學術生存》,《三峽論壇》2011年第1期。
[9] 廉思:《高校青年教師思想狀況調查》,《學習時報》,2011-10-24 第05版:黨的建設。
2013年度江蘇省教育系統黨建研究會課題《政治參與視域下的高校青年教師黨建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013JYDJLX-YB08006)
錢崇君(1975-),男,江蘇南京人,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學。
G645.1
A
1672-5832(2016)05-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