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貝藝
多模態視角下高職英語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研究
楊貝藝
多模態理論的提出源自Halliday的語言學社會符號系統,并從創新教學資源方式下,通過語言、聲音、文字、視頻影像等模態形式,實現對真實語境的構建,增強學生多種模態感知能力,最終實現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目標。在多模態理論支撐下,來觀照高職英語教學,從貼近學生生活、學習實際來呈現多元化英語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提升高職英語教學實效。為此,本文將就提升高職英語課堂教學質量視角來探討積極的改進對策。
高職 英語教學 多模態理論 提升對策
高職教育的獨特性在于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注重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一方面高職階段生源的特殊性,對學習的熱情顯然不足;另一方面學生個性突出,對新奇事物思維活躍度高,由此決定了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多模態理論的提出,從模態形式多元化互動合作實踐中,講究學生身心的全面體驗,便于從多角度、全方位視角來構建互動、自主的英語學習課堂。
Hallidays所提出的社會符號學理論,其思想在于說明交際過程中,與表情達意相對應的各類符號均為模態媒介。隨后,Kress、leeuwen等人提出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即將人際溝通中的所有相關的語言系統,包括其他模態的協同與配合,如聽覺下的聲音、視覺下的圖形圖像、顏色、觸覺上的肢體動作表情等,都作為支撐語言系統實現的基本內容。可見,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是針對交流的具體分析,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利用多種模態符號資源來構建多重視角下的交流環境,便于人們從多個視角獲得信息。基于高職階段英語課堂教學實踐,尤其是高職學生思想認知特點,利用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來搭建貼近學生實際的課堂環境,增強學生主觀上的學習意愿,激發學習熱情,進而提升學習效率。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可以利用多模態理論,從拓寬英語語言學習途徑上,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訴求,尤其是利用多模態話語教學模式,促進課堂教學各要素間的互動與補充,讓學生、教師、環境、媒介、資源等互為促進,營造多模態生態化課堂。
(一)多模態高職英語課堂環境搭建
高職英語在傳統教學上多沿用教師口頭講授,輔以PPt等教學課件,來倡導所謂的多元化課堂教學模式。但在這一模式中,師生雙方地位并未得以改善,教師仍為課堂教學控制者、學生的被動受知地位依然突出,課堂氛圍沉悶、缺乏應有的互動和活力。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下高職英語課堂環境的搭建,首先要從學生的本體地位出發,將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作為課堂搭建的首要任務,試圖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來強化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
一是在教學方法上,多模態理論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將英語作為語言符號系統中的一部分,在呈現課堂多模態環境下,要突出英語語言符號的重點性,要著力從視覺、聽覺、觸覺、感覺等方面,增強學生的臨場感。如在制作PPT時,要立足整體化課堂環境設計,從音視頻資源的選擇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可以是一段優美的旋律、可以是一場驚心的電影視頻、可以是一幕感人的畫面、可以是一張記錄事物發展的圖表等等。這些模態符號的多重應用,能夠為學生獲得視聽說完美體驗效果。
二是在教學活動組織上,多模態理論為課堂活動的優化提供了指導。任何班級學情都是有差異性的,不同學生在個體認知、性格、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也對多模態教學活動的穿插提出不同要求。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從問題設置、對話練習、課文朗讀等方面,滲透多模態理論。如結合課文內容,設置不同的人物角色來展開短劇表演,讓學生從活動參與中,增強對不同人物語言、詞匯的理解和情感體驗;針對不同教學主題,營造生動的教學情境,并從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評價中,鼓勵學生發表自我觀點,表達自我心聲;借助于小組合作模式,利用任務分解方式,設置多模態小組活動;根據不同學生基礎差異,適度開展個性化學習,鼓勵學生結合自身愛好和實際,選擇各異的學習方式,因人而異的推進多模態開放式學習。
三是從教學環境營造上,教師要打破傳統單一課堂的弊端,增強對教學環境新鮮感的營造。高職英語教學要注重變化與創新,教師在促進學生英語能力提升上,要積極從課堂布置、職場環境優化上,增強學生對社會、生活、學習的感性體驗,便于學生參與其中,樂于學習。如可以將課桌進行調整,以分組方式實現成員間的互助溝通;可以從固定教室拓展到室外,可以是體育館、可以操場、可以是模擬實訓室、可以是語音室等,讓學生能夠從多種感官來激活認知積極性。同時,教室作為課堂教學資源整合者,在進行資源篩選上也要遵循多模態理論,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如利用微信群、QQ群等實時互動通信工具,將課前任務預告、課堂學習資料、課后復習作業,以及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各類學習方法、英語素材等呈現給學生,便于學生自主安排時間,從中來拓寬視野、彌補自身不足。
(二)圍繞多模態理論搭建英語第二課堂
課堂教學并非局限于教室,對于多模態理論下的英語教學,要協同好課堂與課外教學的關系,要著力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將課外教學作為有益補充來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生活。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第二課堂的構建,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更重要的是,通過第二課堂來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的培養,來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第二課堂多模態化的設計,需要從校內活動的組織和校外活動的實踐體驗中,著力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學習生活。以課內活動為例,教師可以根據英語教學需求,立足課堂及課外實際來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如在《新視野英語教程》中“Rocketing to Stardom”學習前,可以觀看姚明的紀錄片“The year of the Yao”,讓學生從中來了解姚明的成長歷程,如何從羞澀的男孩變為NBA球星,突出學習的主題性;再者,對于影片的滲透,學生從觀影過程中來了解故事,從故事啟發中來認識到學習知識的樂趣。當然,對于校內活動來說,其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基于英語社團的某一興趣小組活動,如電影配音、英語故事競賽、美劇品鑒、英美小說閱讀、電影評介,以及英語話劇、英語歌唱等內容,借助于校內活動,來增強學生對英語知識、英語文化的感受來接觸。另外,在英語校外活動組織上,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以參與社會實踐等方式走近行業、走近企業,從語言糾錯活動、翻譯實踐、導游接待、英語口語宣傳活動等方式,增強學生對社會的理解和感知。
(三)立足多模態評估體系來推進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多模態教學體系的實施離不開多模態評估體系的推動,在構建多模態教學環境中,要從多模態評價方法與措施上,來改善高職英語教學效果。對于傳統的評價模式,多以期末成績為主,以成績分數來劃定評價等級,忽視了學生自身在英語學習積極性、自主性、語言交際及其他能力的考查,也限制了評價體系的積極性。多模態評價教學,要從英語學習實踐上,對學生的主觀意識、自身實踐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如利用過程評價、結果評價相結合方式,來貫穿于高職英語多模態教學體系中,尤其是注重對學生個性、學習細節的考核。如從口語交際、語言朗讀、翻譯、聽力、寫作等方面來展現學生的真實水平,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促進個性化教學的實施。
多模態理論下的高職英語教學,在實施過程中要審時度勢,因人而異,尤其是在教學創新實踐中,要著力從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上,增強學生對自我學習意識的啟發,通過構建多模態評價體系來優化高職英語教學,保障學生從中提升英語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1]姚陽.“多模態”視角下高職情境英語課堂設計[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3).
[2]高媛,甄倩.多模態下大學英語視聽說網絡教學模式研究[J].英語廣場,2016(07).
(作者單位:湖南外貿職業學院)
楊貝藝(1978-),女,漢族,湖南長沙人,講師,學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