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李冰
?
構建安全環保、以人為本的實驗室文化
趙李冰
【摘 要】實驗室文化建設是實驗室建設的重要部分,本文從安全環保、以人為本兩個角度構建實驗室文化建設,使實驗室環境更科學、更和諧,從而使實驗教學發揮更大的功效。
【關鍵詞】實驗室文化 安全環保 以人為本
高等學校實驗室是從事實驗實訓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重要場所,是培養學生動手、創新能力,提高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重要基地。因此,加強實驗室建設,使之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需求,實驗室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整體育人環境成為擺在我們面前急需提高的現實要求。
建設安全環保、以人為本的實驗室文化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需要,實驗室制度是組織實現實驗教學的必要保障。建設安全環保的實驗室制度,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是健全規范以下各項工作:實驗室安全用電安全用水、防火防盜、防水管爆裂、儀器設備的操作規程;水管爆裂應急處理預案;火災應急處理預案;化學試劑、易燃易爆危險物品、易制毒化學品、劇毒物品、壓縮氣體鋼瓶、放射性樣品的使用與管理規定;生物安全管理規定;廢棄物的處置與管理措施;意外事故的應急處理預案及急救措施;實驗室安全的檢查工作及檢查制度等。
其次,形成對以下各項目的定期檢查機制: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污染治理設施及其正常運行;消防安全通道暢通,消防設施配備及其使用,消防設施性能及規定檢測年限。
第三,培養增強實驗人員危害識別、風險評估的能力和意識。
實驗室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和整體教育環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典型的校園行為文化。校園行為文化最終體現在教師、學生身上,具體表現在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的教育行為和學校的管理行為等方面。
安全環保的實驗室文化建設就是要通過多層次、全方位、多樣性的實驗環保與安全教育形式,增強師生員工的安全環保意識、提高實驗操作水平、優化實驗安全知識結構,使其掌握應急救援技能,在實際操作中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降低實驗室安全事故發生概率。
目前有很多國內外學者對上述課題進行了探討與研究。學者們紛紛提出在校園中,通過普及安全環保知識、轉變安全管理方式、建立新的考核激勵機制和交流安全管理經驗,從而構建起安全環保的實驗室文化氛圍。如香港科技大學健康、安全及環境處關繼祖教授指出,建立有效的實驗室安全管理系統,需要校方提供多方面的配套,如行政、人事、技術、資源等支持。此外,各職別在安全管理的權責要清晰,安全指引要詳盡及明確,各項安全服務要周詳并有效率,系統效果要定期監察,并要持續改進,才能建立實驗室安全文化。又如浙江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李五一等在考察香港高校實驗室安全與環保工作后,明確指出要大力推行高校實驗室安全與環保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信息化。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宣傳陣地,廣泛開展環保與安全教育活動,大力倡導環保與安全文化,樹立環保與安全的價值觀與責任意識。
在實驗室文化建設中,不能局限于機械執行制度的“硬性管理”,這樣容易引起“師生對立”,從而影響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效能。當今是知識經濟年代,要求管理者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人、重視人,充分發揮人的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事業才能成功發展。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就必須在具體的管理活動中改變傳統的硬性管理模式,實現柔性化的管理方式,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需求、不同崗位的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因此,面向社會需求,借鑒企業文化建設的社會經驗,把企業文化中的“柔性管理”精髓引入到實驗室文化建設中,為有別于實驗室制度建設,即稱之為實驗室管理文化建設。
(一)實驗室管理文化應遵循以下原則
剛柔相濟原則:柔與剛是相對的概念,在具體管理過程中,要把握柔性與剛性的“度”,把制度管理與人性化管理結合起來。
權變原則:隨著實驗教學的環境、地點、時間和對象的不斷變化,實驗室安全環保制度必須與時俱進。
效益原則:建設實驗室管理文化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實驗教學最大的功效和收益,否則,就變成燦爛的無果之花。
(二)實驗室管理文化管理策略的應用
強調組織柔性性:實驗室文化是所有實驗教學參與人員的需要而產生,強調實驗室管理文化的組織柔性化,就是以安全環保為宗旨,通過分工合作、共擔風險,以及適當的權限結構調整,向在具體實驗室實驗的師生員工授權,并滿足師生員工的多方位需要,增強廣大師生員工的主人翁精神,使其不僅自覺提高各自的學習工作標準,從而把實驗室安全意識變為個人的自覺行動。
強調服務柔性化:建立實驗室管理過程中的“情感鏈”,加強部門間的橫向溝通與協調以及師生員工之間情感的互動,重視對人的激勵感召、啟發、引導等柔性因素的作用,深入挖掘師生員工的“自我管理”的自主性潛力。
強調心理柔性化:在實驗室管理中應擯除采用數字量化的考核方式,在安全環保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師生員工的靈活性的發揮,激發實驗教學的創新熱情,調整患得患失的心態。
實驗室內部定期例會,召集教師、學生等相關實驗人員,總結前一階段實驗工作的情況,發現隱患并及時提出,通過交流達成共識,最后解決問題。實驗室之間也要相互,建立互相交流和監督的體系,互相學習;不斷更新,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
借助網絡資源,搭建專門的實驗室文化網絡平臺。通過網絡對師生進行無時間、無空間障礙教育和影響,從而在較大程度上克服了傳統媒體傳播面窄、傳播度淺的弱點。通過創辦電子刊物以及對國內外一些高校典型安全事故進行報道分析等,以傳播安全知識,構建一個融交流、教育于一體的實驗室安全環保網絡平臺。
普及安全知識,結合實驗室已經發生過的安全事故和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有針對性地開展有關培訓、講座,使教師、學生掌握基本的危化品知識,以及特殊設備的安全、急救知識等。對實驗人員進行安全防護裝備培訓,提供可能用到的防護用具,以便在危險發生時,可以有效地進行自救。除了理論知識外,還要定期組織有關人員進行防盜、防火、防毒、防爆等相關安全演習,使每一個在實驗室工作和學習的人都具備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從而使實驗室安全真正落到實處。
以人為本是安全環保的實驗室文化的核心,在整個文化體系中要突出人的價值,要充分發揮廣大教師、學生的自覺能動性,處處傳播安全及環保的文化,構建和諧平安校園,并以此提升整個社會的安全環保水平。
參考文獻:
[1]孫強.信息系統審計:安全、風險管理與控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ISO&IEC.ISO27001[R].2005.
[3]李五一等.香港高校實驗室安全和環保工作考察及啟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9:10~12,22.
[4]王贏利等.構建高校安全文化管理體系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6:307~309,316.
[5]關繼祖等.香港科技大學實驗室安全管理系統[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10):1~3.
[6]阮俊等.關于高校實驗室安全隱患排查與整改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9):190~192.
[7]牛亮.預防為主加強內控——淺談實驗室安全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2):196~197.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大學實驗室管理辦公室)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浙江省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項目“構建安全環保、以人為本的實驗室文化體系”(批準號:Y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