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居
(貴州省威寧縣中水第二中學 貴州 威寧 553100)
教學民主化 煥發思想政治課生命活力
馬林居
(貴州省威寧縣中水第二中學 貴州 威寧 553100)
思想政治課教學擔負著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及知識的傳授這樣雙重任務,它有著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點,它不僅給學生提供認識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鑄造學生的靈魂。但在教學實踐中,思想政治課卻遭遇這樣一種境遇:在不少學生心目中,思想政治課簡直成為枯燥、乏味、說教的代名詞。為什么思想政治課會陷于這樣的窘境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教師自身教育行為的偏差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如照本宣科、一講到底、死記硬背、“填鴨式”、“灌輸式”等機械性教學方式。
在教學實踐之前,教師首先要進行選擇:講什么?為什么講?怎樣講?這種選擇實際上是價值判斷(價值觀)使然,教學民主化即體現這樣一種價值觀:教師為用戶(學生)提供最好的、最有特色的服務(教學),以此促進學生的更好發展,實現教師自身價值。這種價值觀基于以下一些理念:
1.1 目中有人。一些思想政治課沉悶、枯燥,一個基本原因就是教師過分注重知識傳授,目中只有知識面恰恰沒有學生:教師根據教材傳授知識,以知識的傳授與接受為目的,制定規范化的教學計劃,設計課堂教學既定的程序,向學生布置指令性的作業。這種教學狀態下,學生是被動的服從者,淪為知識的奴隸,失去了學習的自由。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人學。”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心中有學生,以人為本,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始終圍繞學生的需要和發展開展教學活動,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1.2 有效教學。它有核心的問題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我們評價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指標不應是掌握知識的多少,不應是考試成績的高低,而應是學生有無進步,有無發展,應是學習者能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三是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已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
1.3 方法第一。思想政治課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與枯燥乏味絕緣的。北大附中特級教師張思明指出:“我覺得好的教學成果,并不一定是課堂上直接教給學生的知識本身,而常常體現在學生經過遺忘后所剩下的那些東西上。在這些‘沉淀物’中,更多的將是:怎樣發現問題,怎樣提出問題,怎樣把問題轉化成更易于解決的形式,怎樣做學問,怎樣面對未知的困難,怎樣利用信息,怎樣使用工具,怎樣與人合作,怎樣把握機會。”“經過遺忘后所剩下的那些東西”即是方法,因此,思想政治課須高度重視:方法永遠是第一位的,要教會學生如何觀察問題、如何分析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包括如何做人。
在“知識本位”、“教師中心”、“教材中心”為特征的傳統教育影響下,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式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整個課堂成了老師演出的舞臺,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灌輸。教無定法,但教必有法。本文所闡述的教學民主化是與被動式教學模式根本對立的,它是在正確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師生共同參與、“師生共享互動互惠”的一種教學方式,一種教學實踐過程。它應該具備以下特征:
2.1 開放性。這是教學民主化的核心特征。民主和開放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開放是民主的必然要求,民主是開放的必然結果。(1)形式的開放。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力避“一言堂”、“獨角戲”,要充分讓所有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可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如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時事報告會等。(2)內容的開放。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要教考試內容,更要教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的非考試內容;要教本學科知識,也要教涉及本學科內容的其它學科知識,加強學科間的滲透;要關注書本,更要關注社會、關注生活。(3)情感的開放。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內心的心理狀態,要在師生之間形成真誠、理解、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情感氛圍。“親其師,信其道”,只有激發學生并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因此,政治教師不能端著“師道尊嚴”的架子,要舍得情感投入,主動與學生交流交心,關心學生,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共振。(4)評價的開放。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以掌握知識作為唯一的標準。對于學生提出的哪怕是不合情理的問題和做出的怪異回答,不能生硬地否定,而應引導學生在研討中自我否定,不要強迫學生接受教師預先設計的答案。
2.2 層次性。這是教學民主化的內在特征。教學民主化考慮的是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學中必須考慮層次性。(1)學生發展的層次性。學生發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觀存在的,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因此,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學情、認知基礎、認知水平、認知特點,采取針對性教學,因人因材施教,不能追求學生在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念的“齊步走”。(2)教學內容的層次性。在教學設計中,要考慮內容的梯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單一到綜合,循序漸進,層層推進,既有統一的規定性要求,又鼓勵超越,有彈性,可選擇的。這樣,既面向全體,又有一定的區分度,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舞學習信心,取得教學的實效。(3)能力培養的層次性。不少政治老師認為學生只要掌握了知識便可以產生能力,將知識和能力等同起來。其實,能力的內涵極為豐富,有狹義的“能力”,即基礎知識加智慧,就是對知識的分析綜合運用和評價;又有廣義的內涵。
從本質上講,教學民主化只是還原了教學的本來面目。教學民主化應該創造這樣一種境界:學生好學、喜學、樂學;教師喜教、愛教、樂教;課堂不再成為學生“思想的屠宰場”;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朋友式的關系,互通有無的關系;教學的過程成為“共享”的過程、“對話”的過程。作為宣傳、教育民主思想、民主觀念的一門重要學科,思想政治課理應為實現教學民主化起重要作用,政治教師理應成為教學民主化的率先實踐者和積極倡導者。優秀的政治教師的教學一定能達到教學民主化的境界。
在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教學民主化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時代要求和發展趨勢。能否適應這種趨勢,能否達到這樣一種境界,政治教師、包括所有教師將受到嚴峻的挑戰。傳統的機械式教學方式雖然還普遍存在,并且在短期內不會消失,但已是日薄西山,不再是教學的主流。我們相信,新的教育理念的誕生,教學方式的不斷創新,教學手段的更新和發展,師生關系的深刻變革,課堂組織的重大變化,必將進一步充實教學民主化的內涵。
G650
A
1672-5832(2016)01-01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