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 雨
(貴州省威寧縣牛棚中學 貴州 威寧 553100)
如何打造高效、快樂的地理課堂
閔 雨
(貴州省威寧縣牛棚中學 貴州 威寧 553100)
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如何讓中學地理課堂變得精彩紛呈,充分吸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打造高效、快樂的地理課堂呢?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方法,課堂教學要有新思路,要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自學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充分感知、理解和記憶、牢固掌握地理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之苦,主要來自課堂教學的失敗。有的教師“課上不夠課下補”說明備課不深入,授課不得法,導致學生該會的不會,課堂上解決不了重點難點,完不成任務,只好靠加班來解決。教師要善于創造一種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抓好課堂教學。
首先,教師必須熱愛教育事業,要有無私奉獻精神。要讓學生樂在課堂,教師必須苦在課下,要鉆研教材,翻閱大量參考資料,使自己有取之不盡的長流水,上課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當你面帶微笑步入教室時,給學生創造出一種寬松的氣氛,使學生有輕松的心境,受到感染,產生對知識的渴求。
其次,改進教法,打破陳舊的課堂教學結構。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特別注重一個“情”字。教師要時時刻刻帶著真情,以真情作基礎,引發出民主平等的師生情。教師容易重優生輕“差生”。越是“差生”越需要關心、愛護和幫助,更渴望得到教師母親般的溫情。“差生”也有優點,教師要細心觀察加以幫助,用友善、和藹的態度對待學生,學生也會熱愛你、親近你、喜歡你和你的課。處理好師生關系,不能忽視學生之間的友情,要注意培養他們之間的純真友誼,以贊許的態度對待成功者,以友善的態度對待失敗者,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困難者。在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環境中,學生感到這個集體、這個課堂、這個教師充滿了溫情,就會對這門課產生熱情,就有效解決了師生關系緊張和課業負擔過重之苦,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是個認識過程,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是認識的主導。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完成認識過程起引路人的作用。教師不只是考慮怎么講好課,還要考慮怎樣才能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怎樣引導學生自我獲得知識,怎樣把學習地理知識作為一種自我需求,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樂于探究。
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源泉是對知識的好奇和需要。這要靠教師的培養,滿足這種需要的過程是有目的認識和掌握知識的過程。“需要”在情緒上的表現是興趣,興趣表現在學生不斷探索客觀規律的自我要求。培養持久學習興趣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2.1 在課堂內外突出一個“自”字。學生對學習內容有充分的了解,以教材本身的豐富內容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不斷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積極參與,樂于探究。
2.2 教學過程突出一個“疑”字。善于設疑、質疑、釋疑,不停地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保持和集中。
2.3 對學生的訓練突出一個“嚴”字。要嚴格按中學地理學科新課標規定的基本要求,引導學生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各項學習任務。
2.4 課堂教學突出一個“新”字。教學內容常教常新,教學方法常教常新,教學手段常教常新,教學語言常教常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課堂要精講多練,使學生易于接受,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學生的活動練習時間太少,不能充分消化理解。要講解重點、突破難點,講知識的規律性、特殊性。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重抓規律、歸納特征:如地球上有最為明顯的地帶性規律,同氣候、植被、土壤等與太陽光熱沿緯度呈帶狀分布有關。這類知識可通過分析演示揭示各種地理事物的必然聯系,便于學生系統掌握知識。地理特征是在具體地理事實的基礎上,經過分析、概括、歸納而形成的。如日本的臨海型工業帶分布與美國的工業分布,可通過版圖,聯系、對比、綜合、歸納出各自的地理特征。鞏固記憶,重在練習。教學過程還要進行多項綜合性練習,使學生認識地理特征、因果關系,拓展知識領域,培養學生解題能力。設計練習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設計練習,讓學生感受成功之樂呢?
首先,練習要緊扣課標、要求要適度。訓練要求太低,起不到訓練的作用;要求過高,讓學生束手無策,產生畏難情緒。要根據學生實際能力來設計,如果發現設計的訓練難易程度不適當,要及時增減程度。
其次,練習的面要寬、分量要恰當、分層次。要把課堂這個廣闊的天空讓給所有學生,避免優等生獨霸課堂的不良現象。設計的練習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練,并且都有能力練,有利于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會到成功之樂。
再次,練習要有趣味性,多樣化,采取以圖變式,填空、選擇等。課堂訓練,不應是單調乏味的重復練習,應是一種充滿激情的趣味活動。除了設計一般形式的練習外,還應設計各種練習,互相批改,同桌互考、互評,最后由教師檢查,收到良好效果。
就中學地理課而言,講究課堂小結,一是對本節課學習內容進行歸納概括,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二是小結本節課的學法,交給學生解題思路與技巧,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最主要是指導學生如何“讀書”、“閱圖”,指導學生掌握不同類型知識的敘述方法。比如,對一個地區、國家從緯度、海陸以及政治地理位置(疆界、鄰國、鄰省、區)等方面來表述。這種按一定模式組合起來的知識框架,有助于學生把握知識的要領和線索,增強閱讀理解現有材料的能力。
要提高學生讀圖能力,地圖是地理第二語言。指導學生識圖、讀圖、用圖,可以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講南亞氣候時,指導學生閱讀南亞地形圖,啟發學生從已掌握的西南季風以及喜馬拉雅山東段南麓迎風坡地形雨的知識,經過思考分析,得出印度乞拉朋齊年平均降水量11,000多毫米、成為世界“雨極”的原因。學生通過課堂的自學及我們有目的的點拔,從中懂得學習的方法,學生學習就容易多了,讓學生感受會學之樂。這個環節時間雖短,內容也簡單,但是可以讓學生從小結中得到學習的滿足和繼續學習的興趣及信心,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一環。
總之,教與學確實有法但無定法,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創新教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筆者體會到,在教學目標上注重突出教學的情景功能,追求教學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發展,對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實踐活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進行“多目標、多層次”課堂改革能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克服了“望文生畏”的現象,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全體性,同時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地理教學質量就能不斷提高。
G427
A
1672-5832(2016)01-02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