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菲
哲學視角的道德與法治課
吳 菲
深入理解哲學的觀點,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指導自己設計道德與法治課,指導自己去理解道德與法治課。哲學的觀點中實踐的觀點,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等都可以指導課堂。
哲學視角 道德與法治課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實踐的觀點。實踐決定認識。堅持了這一點,就堅持了認識論上的唯物論。道德與法治課中需要創設情境去讓學生感知,產生認識。從思維的邏輯上講是從創設情境,經驗導入到直面矛盾和困惑到道德判斷、價值選擇,到體驗道德成長,到相關行為和行為能力及方法的編導。從教學的邏輯上講是創設情境,引發思考,到體驗思考,碰撞分享,到生成觀點,指導行為。創設的情境是在生活中的真實的情境的再現。是學生真實的生活。比如,在《享受健康的網絡生活》一課中,可以用在網絡微信中造謠的事件的案例指導學生去思考討論。因為,當下網絡暴力,網絡的傳謠、造謠事件非常多。怎樣擦亮眼睛,做一個合格的網絡公民去駕馭網絡是當務之急。然后再引出現在對于網絡傳謠這塊出臺的法律條文,讓學生的思想從遵守網絡道德提升到遵守網絡法律的高度。
哲學中實踐的觀點還包括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目的、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在道德與法治課中,設置觀點交鋒,重視價值澄清。而所謂的觀點交鋒一定是來自于生活中學生身邊或者成人世界真實的事件。引發學生思考。比如,交朋友。新教材中提出一個問題,怎樣看待慢慢變淡的友誼?變淡的友誼還要去挽回嗎?孩子在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困擾。也確實是孩子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而對于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這一點,也是指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哲學觀點。這一點貫穿課堂始終。還是以《享受健康的網絡生活》為例,微信群里的紅包應不應該去點擊?學生們有時確實會有這樣的困惑。這是非常貼合現實的話題。而學生在學習了網絡中的利與弊之后,他知道用實踐去檢驗認識的正確與否。可以讓學生去嘗試著點擊。那么有的紅包確實是真實的,而有的紅包確實是一個帶有病毒的鏈接。這樣的體會更加讓他加深認識。明白對于這樣的網絡生活所應該持有的一分為二的觀點。
同時,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認識會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深化發展和推移。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必然經歷一個不知到知,有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有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堅持了這一點就堅持了認識論上的辯證法。這樣的哲學觀點在指導道德與法治課時是這樣體現的。在一節課的設計和預設時,對于每一個環節的活動的設計是一種層次性的遞進的關系。如果說第一個活動的設計僅僅是通過創設一個小小的情境拋出一個問題的話,那么第二個環節的設計的情境一般主張前一個情境的真實生活案例的延伸,這樣課堂的邏輯結構和哲學主張就一致了。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在設計《兩代人的對話》時,先從簡單的父母與子女之間最簡單的生活中的沖突說起,比如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記或者是微信。引出話題,讓學生交流和家長之間的一些日常的矛盾。然后由矛盾引出第二個環節,怎樣去解決矛盾。在解決矛盾的環節中穿插到家長對孩子的其他關注,給出一個感人的視頻。由不理解誤會父母到得知真相理解感恩父母。學生對于父母的認識就在這樣的設計中加深。他們更理解父母,所有的所有都是因為愛。這樣,就會在課堂中漸漸投入情感,漸漸釋放情感,漸漸明白父母的深情付出。這也符合哲學中的關于認識的觀點。
最后,我想說的是實踐是使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社會歷史性、主觀能動性的特征。人們在改造世界時是帶有自己的能動性的。這一點也可以體現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在老師創設完情境后,隨著矛盾的聚焦。學生帶著自己的主觀想法各抒己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維,想法和聲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會截然不同的方式。這樣就需要老師去通過案例的層次性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探究世界的沖動。從而轉變成學生自己的能力。同時,實踐也是客觀的。比如,在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理性精神時,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給你一個橘子,你嘗了一口,感覺比較酸。但是這個時候能不能定義橘子就是算得呢?不能。而是在進行資料查證和實踐研究后發現這種酸的橘子只是一小部分。不能因為你經歷的這一小部分而否認橘子的客觀特質。這就是理性精神。先不去給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去思考,當學生和學生之間有了思維的碰撞后,學生自己會去思考。從而最終得出認識。
哲學指導下的道德與法治課,是一個縝密的思維系統。作為老師應該去深入理解哲學的觀點,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指導自己設計道德與法治課,指導自己去理解道德與法治課。同時,在指導自己的實踐中,本身就是一個認識到實踐,實踐再認識的不斷深入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謹慎地選擇真實的生活中的例子,讓選取的例子有效而新穎符合時代特點,更重要的是怎樣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去用好這樣的案例,在什么樣的環節中使用,使用多長時間都是一門哲學的藝術,也是思想的藝術。需要不斷去修煉,去挖掘,去整理,去探索形成自己的所謂在哲學指導下的理性的教學主張。
[1]蔡定劍.中國憲法司法化路徑探索[J].法學研究,2005(05).
[2]翟小波.代議機關至上,還是司法化[J].中外法學,2006(04).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建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