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菲
文質精美在新的初中語文課本中,編排了大量文質精美的文學作品,我們完全有條件利用這些文學作品來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剖析,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運用朗讀,使學生的審美感知指向隱含于審美對象的美,激發起審美主體心理上的喜怒哀樂,讓學生體會到審美的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呢?下面談談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與大家一同探討。
第一,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進行剖析,讓學生感知美。例如,《風景談》的一開頭,出現在我們視野中的是作者為我們描繪的一幅“沙漠駝鈴”的畫面,望不到邊際的沙漠“白茫茫一片”,發著“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線上出現了“黑點”,逐漸變成了“黑線”,微風送來鈴鐺“叮當、叮當”的柔聲,“昂然高步”的駝隊排成整齊的方陣,加上那“長方形猩紅大旗”與那“蒼茫”“寂靜”的沙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莊嚴,嫵媚”的 感覺。我們可以抓住以上這些詞語從色彩、感情、聲音及動靜變幻方面去指導學生感知形象,從中欣賞到大自然的陽剛之美,領悟到大自然的粗獷及人們戰勝大自然的偉大力量,進而理解“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的深層內涵。
第二,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及聯想能力
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盡能恩地將課文的審美因素與學生的審美經驗“接軌”。這種就“接軌”要求教師在 分析課文、闡釋問題以及提問同時,恰當地融入學生社會生活和課余生活的 內容,啟發學生進行“勾聯”“嫁接”“回憶”和“聯系”。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馬赫曾對聯想作過這樣精辟的論述:“……在兩種突然同時迸發的意識內容A和B中,一種內容在出現時,也喚起另一種內容。”這種聯想使學生產生愉悅的 快感,聯想的結果是學生的思維超出了作品的本身。
第三,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及審美理解能力
筆者認為,每一篇課文都是美的載體,每一篇課文都體現著各自不同的美的內容。有的歌詠偉大,有的歌詠平凡,有的歌頌善良,有的歌頌純真;有的鞭笞丑惡,有的鞭笞奸妄;有的鞭撻落后,有的鞭撻黑暗……這些豐富多彩的的語文內容無不寄寓了作者的審美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去啟發,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內心世界,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例如,讀蘇東坡的意境開闊、場面宏大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要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時間流逝,世事沉浮的懷古之幽情,就必須幫助學生從作品的表層走進作品的深層,把“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時多少豪杰”聯系起來,同蘇軾當時被貶黃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緒聯系起來,體會作者對雄姿英發的周瑜建功立業的敬慕,體會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發“人生如夢”的 心理歷程,由此而獲得自己的審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