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煒
摘 要:校企合作模式可以靈活多樣,檢驗的標準是是否滿足企業的需要,是否滿足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雙元主體培養可加快推進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性改變,擴展和密切企業的聯系,強化專業建設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找準專業與企業的利益共同點,建立與企業之間長期穩定的組織聯系制度,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目標;為企業高技能人才發展戰略
服務,培養出更多優秀高技能人才。 關鍵詞:技工院校;雙元主體;人才培養
一、雙元主體人才培養方案特征
在教學教法上,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將知識點融入工作任務和課程設計中去;在教學場所上,將教學同實踐結合在一起,建設教學場所或實行校企緊密合作進行生產現場實訓;在教學層次上,要由淺入深,系統考慮,將各知識點融入到編排的教材中。
二、雙元主體人才培養方案構建
(一)總體設計
以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為體制基礎,以基于生產過程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平臺,以企業的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龍頭,以課程體系與學習任務為關鍵。
(二)課程體系結構及課程設置
基于專業規劃與設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結構有四部分組成:
1.通用基礎學習領域課程
這一學習領域課程應使學生盡可能在企業文化、員工職業素質、通用專業理論基礎與技能及學習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礎。
2.專業基礎學習領域課程
該學習領域課程應能為企業定制培養專業學生構筑一個基礎知識適用、夠用,基礎能力要求明確,能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與遷移提供良好的綜合職業能力結構基礎性一體化課程模塊。
3.專業核心學習領域課程
該學習領域課程直接反映職業特征,以能力本位,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目標的課程體系與學習任務。
4.專業拓展學習領域課程
這是為企業培養專業學生的職業拓展所需的崗位技能與基本專業知識,能夠靈活適應企業的需求。專業拓展學習領域課程設置應緊密貼合企業需求,依托專業建設組,根據對應崗位(群)應具備的綜合職業能力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要素和職業素質要求,構建一體化課程模塊。
5.素質教育學習領域課程
為了增加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在一體化課程的學習內容中,應體現徐工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企業精神、企業宗旨、員工準則的教育與養成,要求學生不但具備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而且具備交流、創新、創業和組織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重視學生共性提高與個性發展,體現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
三、雙元主體人才培養方案實施
(一)制定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符的課程教學標準
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制定與之相符的課程教學標準是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的關鍵環節。編制課程教學標準時,應將企業真實任務對職業能力的要求納入其中,把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專業課程中。對教學目標的敘寫應以職業能力來描述,而不是掌握知識程度的描述;教學內容的選取范圍、教學組織的順序應基于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的分析;教學內容陳述的方式應以工作任務或工作項目的形式來敘寫,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中去理解每一個工作任務。
(二)構建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的一體化課程體系
以“能力本位”為課程觀,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根據定制培養專業目標崗位的實際需要,綜合各崗位的工作任務、內容、職責等要求;依據國家《崗位職業標準》,在分析職業崗位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的基礎上,將學科體系的課程內容進行解構,按工作過程中的行動體系選擇、序化課程內容,通過梳理出的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并歸納出行動領域;由行動領域并基于真實工作過程構建課程體系。
(三)教學方法與合作模式
建立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教學體系,突出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相結合,基礎一體化課程在校內完成,在教學設計中將課堂與實習地點相統一,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做合一”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
1.工學交替模式
根據校企合作專業建設組制定的課程體系和學習內容,依據校企合作雙元主體培養實施計劃,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一體化課程的校內與企業的交替學習培訓。
2.輪崗實習模式
學生在校完成基礎一體化課程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后,到合作企業進行輪崗培訓學習。學校和合作企業共同參與管理,合作教育培養,使學生成為合作企業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四)合作建立培訓基地
根據各企業職工培訓特點及不同培訓方向或培訓教學的需要,與相關企業建立三種合作模式的學生培養與職工培訓基地。
由學校提供獨立的空間,企業提供專業設備設施共建學生與職工的培訓基地;企業提供獨立的教室與相關生產崗位在企業實施學習與培訓;特殊學習任務的學生與職工培訓基地。
(五)成立專業建設與教學實施指導組
聘請企業技術、技能專家、企業領導與學校教師共同組建“專業建設與教學實施指導組”。明確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確定專業教學計劃的方案,參與學校教學計劃的制訂和調整,協助學校在企業內確立實習、實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