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霞
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體現了教育的新生態,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沖擊與挑戰,加大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開展的難度。面對這些機遇和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須進行自我改革、自我進化,借力于“互聯網+”的優勢,實現其教育目標。
關鍵詞:互聯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新生態
對于什么是“互聯網 +”,馬化騰曾解釋說,“互聯網 +”通常是指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從而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自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互聯網+”便在各行各業中活躍起來,“互聯網+教育”也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關注。由于“教育過程是一個教育對象、內部條件、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的生態過程,教育者、教育內容則既是維持并改善這一生態、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主要作用力,也是構成教育生態的基本要素。”因此,大力推進“互聯網 +”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利于為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新生態提供機遇。但由于“互聯網 +”還處于不成熟階段,在帶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也會給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帶來巨大的挑戰。
一、“互聯網+”給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帶來的機遇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開展,使教育從封閉走向進一步的開放,打破了傳統教育中權威知識的壟斷,以“跨界融合,連接一切”為主要特征的“互聯網 +”將知識共享、資源共享真正變為現實,不僅豐富了教育內容、創新了教育模式,還提高了教育傳播的有效性,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新生態的實現,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
(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內容
在“互聯網+”條件下,可以有效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的昀大優勢就在于能將分散在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優質教學資源整合到一起,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全民共享。”在“互聯網 +”的助力下,各地區、各學科的知識能夠得到進一步的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內容。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再局限于僅僅圍繞意識形態領域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而是結合其他不同領域的學科知識,吸取各學科的知識精華,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同時,擴展學生的知識層面;另一方面,知識的融合與擴充,也有利于適應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更好地實現“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內容的新生態。
(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教學模式
“互聯網+”的特征之一是“尊重人性”,認為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同樣堅持“以人為中心”,其價值目標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因此,“互聯網+”條件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會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創造性,變革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不斷運用新媒體技術,采用方法靈活、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如“在線教育”、“微課”、“慕課”等,真正把學生的發展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核心,切實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模式的新生態。
(三)更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傳播方式
“互聯網+教育”打破了教育的時空局限,大大提高了教育傳播的有效性。首先,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本身就是一項長期的、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影響的教學實踐活動,單憑課堂上的知識學習還遠遠達不到教育傳播的理想效果,而“互聯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融合,可以幫助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相關知識、時時刻刻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熏陶,有利于“終身教育”理念的踐行;其次,通過“互聯網 +”和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跨時空的資源共享,促進偏遠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教育改革,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在“互聯網 +”的條件下,都可以公平地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有效傳播,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傳播方式的新生態。
二、“互聯網+”給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帶來的挑戰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制定,意味著當今互聯網及多媒體信息技術已經發展到新的階段,但互聯網作為一個包羅萬象、內容龐雜的信息平臺,其中不乏包含著各種不良信息,不僅給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也不利于教師主體功能的發揮。
(一)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沖擊
首先,在“互聯網 +”的條件下,來自全球各地的思想文化、社會思潮蜂擁而入,沖擊著大學生的耳目,對于那些文化辨析能力、道德判斷能力還不強的學生來說,如果沒有教育者的正確引導,很容易迷失在魚龍混雜的互聯網信息當中,難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甚至出現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動搖,增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難度;其次,學生在對知識的索取上容易趨向碎片化,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習的門檻,開放的學習環境和學生對知識的自由選擇,可能會造成學生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學習自己所熟悉的知識,而忽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從而造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專注度和深度都有所下降。
(二)教師主體功能的下降
在一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直接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而在“互聯網 +”條件下,雖然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強,學習范圍有所擴大,但缺乏教師的分析與講解,學生很難做到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涵,更別說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動力指導實踐了。另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會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從而忽視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性,這將嚴重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帶來挑戰。
三、面對來自“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應對策略
“互聯網+教育”作為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學平臺,雖然給傳統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但絕不會取代傳統教育。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僅要善于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開展“在線教育”,充分發揮“互聯網 +”的優勢,也要積極應對挑戰,努力克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實現“在線教育”與課堂教育的優勢互補,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新生態。
(一)完善學習監督和效果評價機制
面對“互聯網 +”帶來的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應該在充分尊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同時,完善學習監督和效果評價機制。首要,要加強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有關理想信念、價值觀、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教育,增強學生的自制力以及提高學生的文化辨析能力及道德判斷能力,學校還要加強對在線教育的監督,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并有效地幫助學生發現并解決在線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其次,為了達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目標效果,還必須時刻關注學生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的學習效果,推動課堂及時評價、在線教育評價、階段性評價等效果評價機制的完善及運行,切實提高學生在線學習的效率,實現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二)調整教師隊伍建設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上,而忽視教師的育人功能,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隨著“互聯網 +”時代的到來,國家應該培養新一代的教師隊伍。首先,要轉變傳統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師掌握并運用昀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體系的能力,提高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視程度;其次,培養教師正確的主體觀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無論是課堂教育還是在線教育,都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昀核心的育人功能;昀后,要及時整合師資力量,打造專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教師隊伍。不僅要提高教師運用互聯網開展教學的能力,提升傳統課堂教育的吸引力,還要合理分配教師資源,促進全國各地區實現教育均衡協調發展。
(三)推動課程改革
“互聯網+”的本質是開放,主要特征是“跨界融合,連接一切”,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須進行適當的課程改革,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首先,在課程目標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敢于從知識教育轉向思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只有這樣,學生在面對未來的“互聯網 +”時代,才能夠對網絡信息進行理性分析、靈活掌握,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真正發揮“互聯網 +”的優勢;其次,在課程內容上,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其他學科的交流與融合,加強與外部平臺的合作與共享,將“價值觀教育”、“意識形態教育”等融合在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發揮互聯網聯通一切的功能,推動“泛在學習”即時時可學、人人能學、處處能學的實現,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開放性、時代性;昀后,在教學模式上,要不斷適應時代和科技發展的要求,善于“將傳統理論與現實熱點、實體課堂與空間課堂相結合,以有效有趣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以實現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戴銳.思想政治教育生態論 [J].理論與改革,2007(2).
[2]鐘秉林.互聯網教學與高校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育,2015(9).
[3]任姣麗.教育新生態背景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太原大學學報,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