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泉
[摘 要]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環境。文章對網絡微文化的概念特點做出認知,對網絡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策略進行探索,這對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與時俱進和可持續發展具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網絡;微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202
微文化對社會大眾的交際、生活以及學習都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微文化背景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緊隨時代與科技的發展,通過適應微文化來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斷提升。
1 網絡微文化的概念與特點
微文化是以微博、微信、微公益、微電影、微支付等新概念媒介為代表的文化,在這些文化的發展中,網絡技術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這些文化的發展對社會大眾獲取信息、發布信息的方式以及速度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包括高校大學生群體在內的很大一部分人,他們的生活都體現出了快節奏、多元化和復雜性的特征,這種特征又導致他們生活中的時間體現出了碎片化和零散化的特點,而微文化則體現出了與這些特征和特點的契合性。從廣義上來看,微文化可以理解為互聯網時代特有的精神文化形態,從狹義上來看,微文化則是處于互聯網環境下的社會大眾更重視個體和微觀的精神文化現象。
微文化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微文化中的信息內容更加簡潔。以微博為例,微博中所呈現出的信息內容具有著碎片化的特征,這些特征體現為字數限制為140字符,視頻時間限制為30~300秒。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這種特點使微文化具有著更強的適應性和可接受性;二是微文化中的信息獲取活動具有著更加明顯的自主化特征。在網絡微文化環境中,每個人都具有平等的地位與發言權,同時人們也更看重自身權利的行使與價值的實現;三是微文化中具有意見領袖這一特殊的群體。意見領袖在微文化背景下具有很大的言論影響力,他們不僅得到了大批網絡用戶的支持,并且他們所傳播的信息能夠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因此,意見領袖所具有的微文化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
2 利用網絡微文化,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
2.1 優化網絡微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質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傳播,在這個傳播過程中,教師需要扮演具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才能夠從教師向學生傳遞,而這種信息優勢決定了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所具有的這種優勢是十分明顯的,然而在微文化背景下,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媒介來獲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一旦教師所具有的微文化素養低于學生,教師所具有的信息優勢就會得到弱化。因此,在微文化背景下,教師需要重視自身微文化素養的不斷提升,同時還應當與時俱進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作出優化。
首先,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實現現實性與理想性的結合與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所具有的現實性特征主要體現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現狀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現狀的反映與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所具有的理想性則體現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應當具備的前瞻性,這種前瞻性是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必然要求,同時也能夠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趨勢做出反映。從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來看,雖然整體上體現出了現實性與理想性的結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卻存在對現實性內容產生忽略的問題,這種問題主要體現為對社會價值的過分強調和對個人價值的忽略,顯然,對社會價值的強調是正確的,但是對個人價值的忽略卻是值得考量與探討的問題。
在微文化環境下,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得到了強調,高校大學生群體也越來越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現實性與理想性的失衡必定難以適應當代教育的要求。高校大學生通過微文化傳播媒介所接觸的信息內容中有很多是對社會陰暗面的反映,需要承認的是,這些內容大部分為虛假信息,但是卻不排除具有一些真實的內容,對于這種現象,教師需要做出辯證的看待,同時要求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理想信念的引導與陰暗面產生原因的解釋,如果教師僅僅強調理想信念的引導,則會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而如果教師過度強調社會陰暗面,則會對學生產生誤導,因此,在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現實性與理想性的結合與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實現政治性與社會性的結合與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其中階級性與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特征,而強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是世界各國為了維護階級統治與社會和諧的重要需求。但是需要認識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是高校大學生,而作為社會個體的每一個人都具有社會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政治性與社會性的失衡,會忽略人的價值與需求。也因為這種失衡,我國曾經出現過左傾思想,因此,忽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社會性,會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微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群體不僅重視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和諧,同時也重視自身個人權利的行使,因此,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實現政治性內容與社會性內容的統一,其中政治性內容主要體現為社會主義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教育等,而社會性內容則傾向于推動高校大學生個體的發展,如人格健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人文精神教育等。
最后,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實現信息素養培養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與平衡。微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最明顯影響在于使高校大學生群體具有了更多的信息來源渠道,并且能夠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同時扮演信息傳播者與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群體所接觸到的信息具有良莠不齊的特征,這些信息不僅不會讓大學生受益,而且會對大學生的思想乃至行為產生負面影響。而大學生群體對這些信息的分辨與抵制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自身信息素養的提高共同發揮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面,不僅要重視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層面的內容,同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從而讓學生具備自主分辨與抵制微文化背景下負面信息的能力。
2.2 充分利用網絡微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傳播手段
網絡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微文化的傳播規律與網絡社會中的種種準則,同時需要對微文化背景下的信息傳播手段做出充分的應用,這不僅是提高網絡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需求,同時也是推動網絡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需求。
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通過扮演“意見領袖”角色來對大學生思想進行引領。在微文化背景下,雖然每個網絡參與個體都具有平等的發言權,但是在發言權威性方面卻存在不平等的情況。在網絡言論中,意見領袖發揮著輿論引導作用,這些人通過微博、微信等媒介發出的言論能夠對他人的思想和觀點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會成為網絡參與者樂于關注和推廣的內容。當然,意見領袖所發出的言論并不是絕對正確的,因為意見領袖態度和立場的差異也會導致他們的言論產生不同的引導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通過自我提升與對微媒介的有效利用,在微文化背景下扮演意見領袖的角色。同時,高校也需要重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培養,通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微媒介中的號召力。當然,成為微媒介中的意見領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備多方面的素質,而這些素質的提升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的是,當前許多高校中的優秀教師已經發展成為微媒介中的意見領袖,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另外,高校應當嘗試對社會以及大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進行引導,從而保證輿論導向的正確性。當前社會各界都存在許多意見領袖,從整體上來看,他們都具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并樂于傳播正能量,因此,他們能夠通過影響高校大學生思想來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化,對于這些意見領袖,高校應當引導學生利用微媒介進行接觸,而對于一些傳播負面信息的意見領袖,則需要引導學生對其思想和言論進行反駁。如果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已經存在優秀的意見領袖,則應當對其進行引導,從而確保這些大學生能夠通過微媒介向其他大學生傳播正面信息。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對微媒介的利用,從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微文化背景下各類媒介的發展能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和優化提供便利,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視利用微媒介來提升自身工作成效。當前微博已經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利用微博進行信息的傳播能夠對大學生思想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微博與學生交流,不僅能夠克服時空限制,同時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針對學生普遍面臨的現實問題來引導學生走出困境,同時需要重視微博的維護以及微博信息的及時更新,從而激發大學生對教師微博的興趣并開展轉發,以便促進微博中正能量信息的傳播。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公益、微電影、微小說等形式來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與載體。微公益、微電影以及微小說都可以通過語言、畫面給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帶來震撼,并且由于這些形式是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所以高校可以利用這些形式,通過自主組織人員開展微公益、微電影以及微小說的制作來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的優化而言可以發揮出重要的推動作用。
3 結 論
綜上所述,微文化具有鮮明的特點,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不僅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做出革新,同時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載體作出創新,只有如此,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夠適應微文化環境的發展與要求,也才能夠實現與時俱進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賽,余雪芳.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隱性教育[J].銅陵學院學報,2012(4).
[2]王敬紅.微博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5).
[3]段志英.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4]楊發.馬克思交往理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新聞傳播,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