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銀環 韋銀幕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闡述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原則,提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措施。
【關鍵詞】高職院校 創新創業 課程教學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C-0072-02
當前,我國經濟處于轉型的特殊階段,人才的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成為重要的考核指標,提高這兩方面水平成為高職院校的重要發展方向。從社會經濟學角度分析,創新和創業具有很大的共生性,創業是創新的基礎,創新則是創業的驅動力,它們在經濟領域的成果集中在人才載體上。而同時,高職院校是社會人才的重要來源機構,相對于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定位更精準,針對某一生產領域的實際操作水平較高。但在專業知識技能和綜合實踐能力上相對較差,加上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盲目發展,缺乏對市場人才需求的調查,產生了“人才結構性過剩”,創新人才相對不足,創業能力相對匱乏。基于這一現狀,加強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課程教學體系創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大量人才都是面向一線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領域,具有較強的崗位定向和實用功能,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彌補了大量空缺崗位。然而,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整體提高,現代化工業體系不斷成熟,互聯網經濟日漸發展,社會人才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以單一技能或知識很難適應社會的需求,高職院校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確立了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驅動作用,“十三五”期間,社會經濟發展將圍繞著“創新”和“創業”兩個核心展開。本質上說,創新與創業都需要較高的人力資本,通過對高職院校教育體系的改革,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從新時期人才培養策略上說,高職院校展開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十分明顯。一方面,當前我國已經出現了經濟“新常態”,經濟改革將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為了滿足產業結構優化的需求,高新技術、復雜科技將大量作用于社會生產中,因此在人才需求上也體現出高科技、綜合性、創新性等特點。另一方面,資源型經濟發展速度不斷放緩,第三產業比例逐漸升高,就業形勢呈現多樣化。在國家政策、財政等扶持下,促進高等人才自主就業創業,才能豐富我國市場經濟主體,發揮“市場試錯”功能,以創業帶動就業。基于此,人才培養周期要進一步縮短,人才質量要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教育理念改革也勢在必行。
二、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原則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側重實用性的特點,與創新創業教育并不矛盾,理論上說,實踐是驗證理論的唯一標準,人才要具備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也不是單純依靠理論教學就可以實現的,將實踐融入教育本身,能夠更好地激發創造性思維,并通過進一步的實踐展開創業行為。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教育體制趨于完善,這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奠定了教學基礎,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方面,可以依據以下原則展開:
(一)學校教育與崗位教育統一的原則。創業是一個務實的過程,而高職院校中所能夠提供的是理論知識、技能,以及有效的實際操作部分,與現實的社會生產最大的區別是環境。將“創業”的觀念融入學校教育體制中,并根據崗位的實際需求,構建全新的實踐課程教學體系,人才一邊獲取知識、一邊驗證知識,同時對掌握的內容進行質疑、擴展和發揮。有效的創新是來源于實踐活動的,因此也可以將創業視為創新的充分條件,同時,在當前經濟戰略背景下,創新也是展開創業的前提;“崗位教育”的實踐性更加突出,獨立出來的創業教育實踐教學中,還要考慮適應崗位所具備的能力,崗位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關系越密切,創業創新的理念就越突出。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統一的原則。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高職院校教學活動的開展形式,與普通高等院校之間有很大的相似度,特別是在人才考核層面,主要通過卷面考試的方法展開。誠然,這一方式可以節約大量的成本,但并不符合職業教育“知難行易”的特點。在高職院校中,教材內容并不完全是顯性特征,還有較大一部分是通過課堂教學或示范教學無法獲得的,可稱之為“隱性內容”—— 忽略隱性內容就會造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脫節。兩者的統一可以通過不同階段、不同環節的教學任務來實現,將傳統的長周期實踐轉化為短周期實踐,實踐項目穿插到理論教學之中,實現各課程之間的有效銜接。
(三)區域經濟與宏觀經濟統一的原則。人才的價值高低需要經過市場驗證才具有意義,在人才供應層面,也要遵守市場規律。以經濟發展水平為參考標準,我國人才呈現出分布不平衡的現狀,宏觀經濟層面人才的綜合素質在整體升高,但在區域經濟層面,不同地區對人才的知識結構、技能水平等要求差異很大。因此,高職院校在創業創新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應該符合自身所在的區域經濟現狀。這是因為,經濟水平是創業的基礎,也是創新價值的影響因素。同一個創業項目,在經濟發達地區更容易實現,同一個創新項目,在經濟發達地區更容易得到認同。相應地,由于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更多地是為了實現本區域需求(如省轄區內),因此要遵循宏觀與區域經濟相統一的原則。
(四)硬件資源與軟件資源統一的原則。在高職院校中展開創業創新實踐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包括兩類資源劃分,分別是軟件和硬件。其一,軟件資源包括了校園組織、職能、管理、體制等要素,這些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一種良好的創業創新氛圍,促進高職院校學生主動地嘗試。其二,硬件資源方面,包括內容很多,包括高職院校提供的空間、場地、設備、設施等。軟件和硬件缺一不可,偏重任何一方都會導致創業創新教育遭遇瓶頸。例如,高職院校可以聘請創業典范來傳授相關經驗,也可以不斷通過創新氛圍、提倡創新思維來實現,但如果沒有相應的硬件設施,學生最終也不能實現自己的想法。反之亦然,缺乏創新培養和創新氛圍,再先進的硬件設備設施也是擺設。
(五)教育主體和教學主體統一的原則。所謂“教育主體”指的是高職院校學生,而“教學主體”則是指高職院校中的師資力量。從教育本質分析,必須肯定教育主體的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家庭背景、知識結構、愛好憎惡、性格特點,而這些在教育主體的教學作用下會變成學習動機的差異性。因此,要實現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學生和老師必須保持邏輯思維的一致性,不能僅一方具有創新或創業想法,而另一方不積極、不主動、不認同。實現統一之后,教師可以針對性地、個性化地展開教學工作,提高學習轉化率,啟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業精神和能力。
三、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課程教學體系構建措施
(一)轉變人才培養的目標。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教育部門推動高職院校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快速彌補我國工業領域專業人才的不足,人才培養目標較為單一,缺乏長遠人力資源規劃。現階段而言,我國資源類型經濟發展進入衰退期,市場經濟成分越來越復雜,高新技術、創意創新、社會服務等在經濟體系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單一知識技能型人才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基于此,高職院校作為實用型人才的重要來源體系,也必須改變自身的人才培養觀念,一方面,實現知識技能的專業性與綜合性,以適應更大的市場挑戰;另一方面,提高自我創新水平,增強人才創業能力,讓人才價值得到更多體現。
(二)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1.培養創新創業實踐認知。高職院校教育理念改革以及創業創新教學實踐開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一階段中要讓學生感受到創新創業,在教學課程中合理設計、穿插,設置符合自身特點的課程模式。例如,結合不同專業的師資力量構建“創業創新指導課程”,將其列入必修課程行列,并結合考試模式來增強效果。此外,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加強未來職業規劃、創新項目政績、創業模擬等活動開展,讓學生對創新創業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充分了解對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2.產生創新創業實踐體驗。改革高職院校現有的人才考核制度,將創新創業項目納入考核領域,學生可以自主選題,或在導師的幫助下開展項目實施,從而跳出課本的理論層面,在創業項目或創新開發中體驗。實踐體驗并不可以追求成功,但強調協調、組織、團結等內容。此外,為了增強體驗,還可以邀請一些知名創業家舉辦講座,舉辦“創新沙龍”等活動。
3.展開創新創業實踐培養。通過校辦企業、校企聯合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創新項目和創業基地,在實踐中展開人才的培養。
(三)完善創業創新評價機制。市場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在我國市場經濟現狀發生巨大變化的現狀下,高職院校對人才的衡量標準也應該與時俱進。就目前來說,在大部分高職院校中,“創新創業”還是一個全新命題,學校領導層、管理層應該聯合教育部門,明確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加強在軟件、硬件方面的投入。最重要的是,結合人才培養的市場目的重構評價體系。一方面,人才評價要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體現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勢;另一方面,評價機制要不斷地豐富評價要素,堅持人才要素中專業性與綜合性的統一。
總體而言,高職院校作為我國實用型人才的重要培養場所,其教育理念要與市場需求相一致,既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又要滿足人才的自主能動性,使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不僅在職業崗位上游刃有余,同時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更好地體現出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沈孟康,溫尊榮,詹東港.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2(3)
[2]李學偉.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2(9)
[3]陳江.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
[4]強偉綱.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3(11)
[5]占挺.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
【作者簡介】向銀環(1979— ),女,廣西鳳山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學生管理;韋銀幕(1979— ),男,壯族,廣西環江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礎應用數學。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