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高專聲樂教學中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必要性,闡述高職高專聲樂教學中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內容,從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手段等方面探索高職高專聲樂教學中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措施。
【關鍵詞】高職高專 聲樂教學 人才培養 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C-0162-03
近年來,高職高專藝術院校和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以及課程設置、教學計劃等一系列調整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就聲樂教學而言,其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方法的調整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需要學生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這些能力包括學生繼續學習聲樂的能力、從事基礎音樂教育(中小學及幼教)的能力、服務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的能力以及提升自我修養與全民素質的能力等。本文試探索高職高專聲樂教學中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一、高職高專聲樂教學中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一)培養合格的小學和幼教音樂師資的需要。高職高專聲樂教學主要是為培養合格的小學和幼教音樂師資打下堅實的專業素質。就小學音樂師資來說,小學音樂教師聲樂專業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有扎實的演唱基本功,即歌唱姿態要放松,呼吸、發聲的方法要正確,咬字、吐字要準確、清晰,音色要圓潤,歌唱要有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而且要有自彈自唱和即興伴奏能力。不僅如此,還要具備編舞和簡單的歌伴舞能力以及繪聲繪色的講故事能力,因為小學生(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以具體形象思維能力培養為主,多采用唱游課進行教學。教學上運用詼諧、生動和具有形象性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來調動小學生的情感、思維、興趣。就幼教音樂師資來說,通過音樂藝術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向幼兒進行教育是幼兒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之一,而幼兒聲樂教學是幼兒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幼兒音樂教學中,應融教育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立足于寓教于樂,以鮮活有趣的音樂活動(音樂游戲、唱游、舞蹈活動等)為手段,使幼兒的審美感知能力從無到有,從零碎、無序到整體、有序、有形的轉化和提高,并逐漸形成良好的審美心理結構,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移情和創造的活動,從而獲得美的感受和智的啟迪。另外,幼兒音樂教學中,可以通過繪畫、語言、歌舞、樂器演奏等多種形式把理解的音樂創造性地表現出來。這樣的教學過程的實施,即通過輕松明快的音樂塑造鮮明的音樂形象,借助多樣的呈現手段,就能夠很好地調動幼兒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開啟深層的創造潛能。
由上可見,我們在培養學生“唱”的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彈”、“跳”、“說”、“編”、“演”、“畫”、“游”(游戲)、“奏”(打擊樂等樂器)等綜合的能力,并巧妙合理地運用啟發誘導、參與互動等多種現代音樂教學手段與方法開啟小孩子智慧與情感的大門,為其未來的人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樣“一專多能”素質的培養是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對聲樂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二)培養合格的社會音樂工作者的需要。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上的需求也開始逐漸趨向多元和豐富,這就決定了高職高專音樂專業培養人才的方向要有相應的多元變化,培養市場需求的各類音樂適用人才,如社區、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廣大農村需要的文藝指導員(教師),文化館站、群藝館、少年宮等社會音樂輔導機構的音樂輔導教師,以及參與“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輔助人員等,而在這些社會音樂輔導工作中,群眾性的合唱和歌詠活動顯然是重要的內容,這是高職高專聲樂教學在學生未來就業方面大有可為的領域。
高職高專的音樂表演專業等其他社會音樂服務專業,原來是為音樂表演團體和藝術團體服務而開設的專業類型,由于很多專業音樂學院和綜合性大學音樂學院,甚至高師本科院校的專業拓展而帶來的招生競爭,加上現如今文藝團體人員富有和演出市場不景氣等客觀原因,使得高職高專音樂表演等專業原來的培養目標顯得不夠準確和難以達到,因此很多高職高專音樂表演專業都在調整原有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所有拓展的新專業方向的培養計劃中,聲樂教學作為專業基礎課為學生的未來就業等各方面發揮著基礎和支撐的作用。
(三)提升自我修養與全民音樂素質的需要。音樂能夠使人容易溝通。在日益競爭的快節奏社會里,新型的人際關系是學會共處和學會做人。現代社會,倡導人際間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平等對話,和諧共處。學會共處就是學會關心、合作、分享和尊重,也就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音樂作為人類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決定了音樂教育能夠在培養合作精神與共處意識方面有所作為。首先,音樂能夠使人與人之間產生情感上的溝通和聯系。其次,音樂活動的集體形式(合唱、合奏等)有益于個人與集體的交往、合作,領悟共處的真諦。最后,音樂教育的審美性質為合作精神與共處意識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是學生會用審美的態度來對待人群、人類,擁有寬容的情懷,從而成為一個高素質的現代人。而在群眾性基礎最強的音樂活動中,合唱和歌詠顯然是參與人數較多的音樂活動,利用這些聲樂活動可以培養人的修養和氣質,提升人的全面修養,高職高專聲樂教學可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音樂教育是開發學生智力和創造力的有效教育手段。在素質教育觀下的音樂教育是全體性、普及型、基礎性的大眾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創造性素質,培養富有創造精神、創造能力的創新型人才,而聲樂教學是最直接的音樂教育手段之一。此外,音樂教育除輔德、益智、促體的功能外,還有特有的審美功能,通過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以及審美標準,全面提高學生個人修養。審美能力形成于審美教育之中,音樂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審美判斷力,發展他們的創造才能。基于以上的觀點,高職高專聲樂教學在提高全民族文化與修養的道路上,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職高專聲樂教學中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內容
高職高專聲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專業基礎、專業潛能以及未來的擇業愿景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些能力包括繼續學習聲樂的能力、服務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的能力以及獨立人格和高尚情操的素質與能力。
(一)培養學生進一步學習聲樂的能力。聲樂學習是高職高專音樂專業學習中重要的技能、技巧課程,聲樂演唱能力和水平也是關乎未來事業發展的重要專業技能。通過系統的三年專業學習,學生應該能夠較好地富有情感地演唱具有相當難度的中外優秀聲樂作品。高職高專聲樂教學既要培養“專才”,又要注重“通才”的培養。所謂“專才”,即為從事音樂中小學音樂教育和音樂表演的專門人才,或者是有聲樂發展前途、選擇繼續學習和深造的優秀聲樂學生。針對這部分學生,要制訂周密的聲樂教學計劃,系統地學習中外優秀聲樂作品,掌握較全面的聲樂技巧和提高較好的表達聲樂作品情感的能力,為從事音樂教學和表演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而高職高專所面臨的更多的是“通才”的培養任務。所謂“通才”就是具備廣博的知識面,而廣博的知識面是以創新為前提的條件,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通過內化和積累逐漸形成的個人成才的素質,音樂教育(包括聲樂學習、器樂和音樂欣賞等)是培養創造意識和能力的心理結構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高職高專聲樂教學中,要能夠通過中外聲樂作品的演唱,掌握歌唱呼吸、發聲、共鳴以及咬字吐字的基本方法,重點是通過演唱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最終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培養學生服務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的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由此任務而衍生出高等教育的四項功能:培養專門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
就高職高專音樂專業教育而言,培養合格的中小學、幼兒音樂師資以及社會需要的音樂表演等社會音樂適用人才是責無旁貸的任務,教學科研和地方文化研究也是進一步促進教學、提高教師文化理論水平的有效途徑。至于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的任務,更是培育新型音樂適用人才的根本目的。
首先,要有服務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的意識。要積極開設與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相關的特色課程,聲樂教師不僅僅具備西洋音樂的演唱技巧,更要熟悉民族的演唱方法,尤其老百姓喜歡的民族民間音樂,要能夠讓學生學會唱當地民歌、曲藝和戲曲的唱種和唱法。積累民間音樂本領,為服務地方經濟和傳承民族文化與文化建設做好充分準備。
其次,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積極投身地方文化建設。實踐能力培養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環節和內容,作為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藝術實踐是青年學生提前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窗口,也是服務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的重要渠道。
最后,重視地方音樂學習,為“非遺”傳承另辟蹊徑。當前的“非遺”傳承存在年齡老化、傳承基礎薄弱等問題,由于很多年輕人進城學習、工作以及受到強勢文化的沖擊等諸多原因,因此傳承的效果受到影響,雖然有政府的政策和資金的強行介入而發生改觀,但也不容樂觀。而高校音樂專業教育擁有大量的生源,且就業形勢嚴峻,加強學生對“非遺”民間音樂的學習,可以為“非遺”文化傳承另辟蹊徑,并緩解學生就業壓力。
(三)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表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它有助于擴大學生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和感受,培養學生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由此可見音樂在中小學乃至整個人生中的意義和價值。
高職高專聲樂教學除了傳播聲樂文化和為學生職業發展(中小學、幼兒師資以及音樂表演等)提供良好的支撐作用外,更主要的任務是對一個學生人格魅力的培養扎下情感和理性的基礎,為傳遞和深化全民文化積累力量。擁有獨立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的人,才是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高職高專聲樂教學的最終任務是為傳播和建構偉大的華夏文明和文化而播種和耕耘。
三、高職高專聲樂教學中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措施
高職高專音樂專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才培養模式、音樂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培養音樂人才的教育過程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主要表現在為此培養目標而相適應的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方法的變化和調整,而作為管理和評估制度上要更加靈活、細致和全面,要能夠充分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并富有人性化和具有親和力。圖1為人才培養模式圖。
圖1 人才培養模式圖
(一)課程設置的改革。在整個教學變革過程中,課程設置的改革是最主要的方面,由此變化而帶來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變化和調整。當前高職高專課程設置的變革要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發生變化的狀況下進行適時的調整,在注重知識和技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使基礎性和綜合性充分結合,既重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又注意綜合文化素質的綜合提高。面對社會對音樂人才的多元需求,也要做到課程設置的統一性、多樣性和靈活性,在開設統一的專業學科的基礎上,多開設與學生能力和未來專業和就業發展有關聯的特色課程,如與地方經濟和文化有聯系的地方民歌、戲曲、曲藝的欣賞和學習的課程。
就聲樂教學而言,應多開設一些與學生未來專業發展和就業有關,或者說與其未來可持續發展能力有關聯的課程。除了演唱古今中外的優秀聲樂作品外,要重點強調中國作品,尤其是一些少兒歌曲和幼兒歌曲的演唱和編舞表演等內容,因為未來的就業方向主要是小學和幼兒園音樂教師。此外,還要廣泛了解各地民歌,尤其是家鄉的民歌、曲藝、戲曲等民族民間音樂,為弘揚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做貢獻,做好為地方經濟和文化服務和發展的準備。而對于少數確有專業培養前途,又努力學習的聲樂優秀學生,可以重點發展其聲樂演唱技巧,多演唱一些優秀的中外有難度的作品,為其進一步在專業的發展和深造方面打好基礎。
(二)教學模式和方法的調整。針對當前高職高專聲樂教學的新情況和新任務,具體在教學模式上,要趨于多元的變化,改變原先的個別課單一的教學模式,而對應為集體大課、小組課與個別課相結合的形式,集體課是以“聲樂基礎理論”、“聲樂語言”、“聲樂教學法”等基礎性、共性的問題開設的集體聲樂大課。小組課是以聲音基礎問題類似、聲部相同等具有一定比較價值的幾位同學在一起共同上課,也可以在一起上重唱課,班級形式的即為合唱課,而個別課既是聲樂專業優秀學生而開設的具有拔高專業水平的課程形式,以期能夠使其在聲樂學習上有較大的發展。
教學模式的變化,也體現在教學方式、方法上的變化。集體課可以采用講授法、啟發誘導式、參與式、互動式等多種方式和方法進行授課,把聲樂概念和知識深入淺出的傳授給廣大學生,節省聲樂教師在課堂上去講解一些基礎性和共性的聲樂概念及知識的時間。小組課可以采用比較法、啟發誘導法、觀察思考法等多種方式和方法去授課。而個別課是聲樂教學的傳統模式,能夠很好地運用因材施教、啟發誘導、辯證統一、整體協調等方法和思維方式去實施聲樂教學,可以很好地發揮聲樂教學的個性色彩以及文化課、理論課不一樣的特殊性。只有充分合理地運用幾種不同的教學模式,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才能夠培養出社會多元的音樂適用人才。多元的課程要求多元的教學模式與之相配,進而,才會有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豐富多彩,才能培養出多樣的音樂適用人才,最終,提高每一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綜上,教育和文化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音樂教育本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依賴于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這種互動的關系還表現在音樂教育和文化不斷地按照各自的規律運動、變化與發展。當社會經濟和文化發生了新的變化,諸如升格、擴招后帶來生源質量下降和畢業生就業困難等情況時,音樂教育的開展一定要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以及具體的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方式、方法等多方面進行調整,才能達到新的文化與教育之間的相互適應關系。聲樂教學作為高職高專音樂專業教育重要的專業技能、技巧教學課程,一定要適時變革才能適應當前經濟與文化發展的要求,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向陽光.音樂文化與素質教育[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鄭莉,金亞文.基礎音樂教育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4]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32
[5]龔樂進.愛因斯坦與教育[N].人民日報,1999-03-02
【基金項目】2015年度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學改革項目“新形勢下高職高專聲樂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實踐性研究(XJJG201511)
【作者簡介】笪方能(1967— ),男,安徽含山人,碩士,中國音樂學院訪問學者,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