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輝
摘 要: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應以高考為導向,以具體文本為依托,靈活運用多種手段充分合理解讀,并最終回歸學生的需求,把握好解讀的角度和尺度,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整體語篇意識,感悟文本的精髓。
關鍵詞: 高中英語 閱讀教學 文本解讀 維 度
一、引言
教材不僅是學生要學習掌握的對象,而且是動態生成課程意義的“媒介”(俞紅珍,2005:10)。“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解讀文本的過程,實際上是讀者(學生)與作(編)者和文本之間結合時代背景動態對話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著支架的作用,扮演著引領者的角色。《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提出,高中生應在義務教育階段所培養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資源策略,學會獨立地獲取信息和資料,并加以整理、分析、歸納和總結,從而擴展知識,開闊視野,充實生活,更自覺地規劃人生。因此,教師應對教材中不同類型的文本進行充分合理的解讀,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各具特色的文本為依托,在解讀的過程中選擇好角度,把握好尺度,如此才能培養學生合理利用資源的習慣,并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結合文本的特點,積極主動地探索,成為終身學習者。
二、文本解讀的維與度
(一)一維:聚焦高考
首先,在高考的指揮棒下,教材中的文本承載著編者根據課程標準,依據難度梯次安排在各單元的詞匯、句型及語法,為其提供展示平臺。雖然閱讀教學有別于詞匯教學和語法教學,但它們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高考題型中的語篇型語法填空便透露出要在語境中教授語法的理念。在閱讀活動設計中,應充分考慮適當融入單元重點詞匯和語法的可能性。
其次,應充分研究高考各種題型,在平時的教學中針對不同的考點利用教材中的文本進行相應的訓練。
(二)二維:聚焦文本
1.標題與體裁——骨架意識
“花香蝶自來,題好一半文”。題目即文眼,透過它,可以洞悉文章的靈魂。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標題,可以預知文章體裁,預測行文脈絡,挖掘作者情感,提高思辨能力。實例如下:
人教版必修一到選修六Reading文章標題分析實例
當然,不同標題或者即使是同一標題,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可以有不同形式的合理解讀。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利用標題迅速激活學生頭腦中的內容圖式,為后續的環節做好鋪墊。
其次,每一個語篇都必須屬于某個體裁,而每個體裁又都有一定的宏觀語義結構。語篇體裁的宏觀語義結構是凌駕于其他各種原則基礎之上的,是在體裁結構選擇以后才選擇其他實現這些結構的模式的,這種語篇構成現象被稱為體裁優先原則(張德祿,2006:12)。如說明文中,作者一般首先提出說明對象;然后或描述事物的性質、功用,或提出解決方法,或說明某種現象等;最后呼應首段,歸結主題(此部分有時可省略)。以“First aid for burns”一文為例,學生若熟知說明文的形式圖式,閱讀課文后可輕松概括如下:The passage tells us about the function of the skin, introduces three types of burns and gives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give first ai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burns. 在具體的教學中,以不同體裁的語篇為載體,讓學生反復感知不同文體的形式圖式及信息分布的特點,不僅有利于其全面涵蓋文章表達要點,完整概括主旨,還有利于其今后的自主學習。
2.銜接與連貫——脈絡意識
語篇必須銜接合理,符合邏輯,語義連貫。銜接是語篇特征的重要內容,它體現在語篇的表層結構上。語法手段(如照應、替代、省略等)和詞匯手段(如復現關系、同現關系)的使用,都可以表現結構上的黏著性,即結構上的銜接。銜接是語篇的有形網絡。連貫指的是語篇中語義的關聯,連貫存在于語篇的底層,通過邏輯推理來達到語義連接;它是語篇的無形網絡(黃國文,1987)。明確語篇的銜接手段與連貫機制,在目前高考空前重視語篇的背景下,作用毋庸置疑。
再以“First aid for burns”一文為例,結合當前高考英語七選五的題型,我們可將“Causes of burns”這個小標題挖去讓學生自行概括,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嘗試將“Burns are called first, second or third degree burns, depending on which layers of the skin are burned.”這句挖去,并提供足夠的上下文,再要求學生補全,以訓練學生對文章整體內容和結構的感知能力及利用上下文的邏輯進行銜接和連貫的能力。
3.措辭與修辭——“血肉”意識
輸入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輸出。有了骨架和脈絡,還需要鮮活的“血肉”來充實學生的知識儲備。“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閱讀教學不同于詞匯教學,應引導學生欣賞作者用詞的精妙,如“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中的“But the one million people of the city,who thought little of these events,were asleep as usual that night.”這句event在牛津字典里的解釋是a thing that happens,especially sth. important。相對地震而言,地震前如此之多、如此明顯的征兆并不算大事,但此處通過這樣的措辭,形成與唐山人民未引起應有重視這一情況的強烈反差,作者的惋惜之情便躍然紙上。此外,“文似看山不喜平”,修辭的生動是學生應該感悟的部分。同樣也是這篇文章,標題運用擬人喚起讀者的好奇心;“rose and fell”的重復,表明了征兆的出現并非偶然;“One-third of the nation felt it.”則運用了遞進的手法,前文已述北京離唐山兩百多公里那么遠的地方都有震感,進而闡述全國三分之一的地方都有震感,由此足見地震的強烈;“rivers of dirt”這一比喻生動地展示了破壞力的強大;“Bricks covered the ground like red autumn leaves. No wind, however, could blow them away.”則通過比喻和通感,成功地將觸目所見的殘垣斷壁轉化為心頭揮之不去的惆悵;最后又峰回路轉,點出“All hope was not lost.”。長期堅持,學生定能在今后的閱讀中養成鑒賞的習慣,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取有用的信息。
(三)三維:聚焦學生
解讀文本是為了教學活動的設計。活動的設計,必須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并以培養學生的整體語篇能力和終身閱讀能力為最終旨歸。框架和脈絡經長期訓練可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相對固定的形式圖式,但語言圖式卻千變萬化,需要教師根據語篇特色做出選擇并遵循如下原則:
1.巧選角度
可以從情感角度予以剖析的有“Annes best friend”,“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Eliasstory”等;可以從結構角度剖析的有“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Astronomy:science of the stars”等;可以從思辨角度予以剖析的有“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First impressions”,“Eliasstory”等。需要注意的是,解讀的角度并不是唯一的,解讀時必須根據文本自身的優勢而靈活搭配使用。如“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既可利用文本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又可提高其語言鑒賞能力,還可進行情感教育,而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學生對本文篇章結構的熟悉。
2.把握尺度
“干將為利,名聞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再精彩的教學設計,如果無視學情,也將是緣木求魚。只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尺度,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各項技能和素養,才能創建高效精彩的課堂。
三、結語
學情的差異和文本的差別要求我們靈活把握文本解讀的維與度,盡可能將每個語篇最精彩的一面呈現給學生,借此助其養成把握文本精髓的習慣。
參考文獻:
[1]俞紅珍.教材的“二次開發”:涵義與本質.[J].課程·教材·教法,2005(12):10.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張德祿.語篇連貫的宏觀原則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0):12.
[4]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第2版)1-5(必修模塊)[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第2版)6(選修模塊)[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