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玉枝
在缺少語言環(huán)境的前提下,課堂教學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學習英語知識、提高英語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進行的教學活動應該以課文和學生為圓點,以課文知識為半徑而充分展開。那么,在課堂內要怎樣做,才能使得傳授學生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兩不誤呢?
一、實行整體感知,促進教學實效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往往采用的是化整為零的切蛋糕式的分塊式教學。這無疑把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無益于學生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的整體。因此,必須進行整體感知課文式教學。整體感知式教學,指在進行課文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對于課文有整體的了解,理解文章的要點,把握其中心思想。但是一直以來,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弊端,就是常常以歷史、地理的教學模式對外語進行教學,逐字逐句地解釋翻譯,強調語法結構分析,從而使得整堂課成為一言堂式的教學,把知識灌輸?shù)綄W生這一消極的接收器中,不管是否消化得了。無可置疑,這樣一來,無疑把語言的形式(即結構)和內容(即意義)這兩個不能分離的組成部分人為地切斷了,從而使部分學生直到上完課文竟還不知道課文講的什么內容。新課程理念明確指出:……上課伊始就開始進行分段教學,會使學生產生一葉障目,只見樹不見林的壞習慣,這樣將有礙于學生把握文本內容,不利于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在教學探索中,我認為,如果以“整體—分段—再整體”的順序展開教學,將會有更好的教學實效。
二、進行概述內容,突出聽說訓練
概述內容是將教材內容概括后,編成小故事進行復述。如在教學仁愛英語第八冊(上)Unit 1 Topic 2 Section D時,我通過給出關鍵詞、關鍵句讓學生進行概述:making requests and responses,the Simple Future Tense,some new words and useful expressions.這樣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后進行復述,從而較深入地了解全文大意,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自覺地自信地閱讀材料,把握內容,同時在課堂教學上進行“聽”的訓練,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三、巧妙設置問答,促進互動對話
互動問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極大興趣。恰如一把萬能鑰匙,能夠用來打開英語知識殿堂的大門。在教學中,如果適度地運用互動對話法來進行課文教學,從而把學生“聽、說、讀”的訓練巧妙地結合一體,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仁愛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4 Topic 1的Section A時,我以“What can I do for you? Can /May I help youHow much is it/are they?”等與學生進行互問互答,學生其樂融融,整堂課興趣盎然。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快速反應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真正落實聽、說、讀、寫的訓練。
四、提取篩選信息,加強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與上述的“問答法”相類似,但又有一定的區(qū)別。其區(qū)別在于,“互動問答”以巧設問題,互動對話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重點凸顯“聽說”的環(huán)節(jié)。而“閱讀理解法”則可以選擇題的形式或判斷題的形式來體現(xiàn),以突出感知課文和歸納提取課文信息為宗旨。這種教學方法往往應用在較高年級的教學中,主要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把握能力。
五、巧妙借助視聽,采用直觀教學
視聽直觀法要求在課堂教學前,盡可能利用相關的圖像、影音等可感事物,采取“看、聽、說”有機結合的方法,提前使學生初步感知文本內容大意。比如在教學Unit5 Topic1“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時,我將提前準備好的一幅有關“飛機、火車、輪船、小舟”的圖畫掛在黑板上,然后做相應的動作,抓住on foot/by boat(sea,ship)/by air(plane)/by train/by subway/by car/by bus/by bike等關鍵詞,借助手勢和表情,以英語向學生講解。這一堂課,學生聽得如癡如醉,那么認真,興致盎然。可見英語課堂教學具有直觀性的特點,如果讓學生充分結合眼、耳、腦各感官同時并用,則可以使腦中所收集到的各種語言信息及表述方式牢牢記住,不易遺忘,從而為以后的語言運用奠定知識儲備。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當采用“視聽直觀法”教學時,要能夠盡量使用學生的已知語言知識,不使用生詞新句,避免學生聽的時候“慭慭然,莫相知,”不知其然,更不用說其所以然。對于一些切實難以回避、不得不接觸的關鍵詞,我們要盡可能在講述的過程中做相應而恰當?shù)恼_處理。
六、精心講析課文,促進消化吸收
誠然,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文本教學則是課堂教學的主要途徑。當通過課堂文本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時,從教學法的層面說,則應該堅持這樣的原則,就是只要學生自己做得到的,就應該放手讓他們努力做,如果他們暫時還無法做的,則加以啟迪,促進他們獨立完成。但往往有這樣的一個現(xiàn)象,一些教師往往擔心學生不能實現(xiàn)預期目標,在講解課文時,總精耕細嚼,逐字逐句地給學生剖析,總怕有一點點的遺漏之處。卻沒想到,如果我們把這些文本材料嚼得如此細,學生不需要再咀嚼,恰如嬰兒一般,只需把這些食物吞下去即可。如此不但學生覺得沒有嚼勁,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還可能因此失去吸收和消化的功能。
學生的學習技能必須通過大量的語言訓練活動而形成,而不是單單聽教師講就能夠形成。只有教師精心設計并精講,才能留有空余的時間來啟發(fā)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及思考解決問題。這樣的話,學生在面臨新的問題時才不會惶然甚至慌忙,而是冷靜地展開思維活動,積極思考,努力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是學習和運用語言終極目標。
總而言之,在英語教學中,要能夠抓住“實際運用”這一語言教學的終極目標。盡管“教無定法”,但萬變不離其宗,正如“止戈為武,阻止戰(zhàn)爭才是武之精神,只有抓住這點才能形成宗師”。如果離開這一教學目標,自然就舍棄語言教學的本質,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重視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使之能夠應用自如,準確無誤地運用,才能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