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
隨著教育信息化不斷推進,“三通兩平臺”工程的深入開展,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設備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2015年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推動的2015年為民辦實事項目——扶持50所農村中小學信息化建設項目,其中包含2個子項目,一是建設教師網絡學習空間,二是建設泉州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市直學校配套資源庫。我校作為輻射校,對口扶持臺商投資區和南安市8個中心校,涵蓋74所基層校。如何發揮這些先進的設施設備成為當前普遍關注的問題。近階段,我們對發揮教育信息化設備作用進行了探索和思考。
一、搭建平臺,建好信息高速路
教育教學資源的應用,離不開一個好的平臺。通過一年的調研、論證、討論,最后確定采取目前較為先進的“智能網絡中控”設備,將原來相對獨立的班級多媒體、校園廣播、有線電視和錄播教室等“信息孤島”,進行深度融合,通過一條網線,實現多媒體設備、音頻、視頻的“三網合一”,讓這些信息孤島聯動起來,為學校教育信息化搭建平臺,建好“高速路”。
(一)構建多媒體設備智能集控系統
多媒體設備智能集控系統可將校園多媒設備(投影機、電動屏幕、電子白板、計算機、外接電源)的智能管理與控制,并且引入先進的無線物聯協議,在室內智能終端(中控)配套的控制面板內部集成無線物連接收發一體模塊,可通過該集成有物聯協議的控制鍵盤與外聯無線模塊進行通信。如無線空調物聯模塊、無線電源網關、實時高保真無線擴聲系統等。無線系統的引入,大大改進了教室設備控制的融合手段,將教室的控制提高到了一個可擴展、易安裝、高智能的應用水平。此外,加入刷卡系統,真正實現一鍵開(關)機,可以讓教師更方便操作設備。
(二)完善校園智能融合IP廣播系統
目前,校園信息化的建設已向更深和更廣的應用推進,數字IP廣播正在取代傳統的模擬廣播,IP網絡廣播系統采用TCP/IP網絡技術,將音頻信號以標準IP包形式在局域網和廣域網上進行傳送,解決了傳統廣播系統存在的音質不佳,維護管理復雜,缺乏拓展性、互動性等問題。現在只需將音頻終端接入計算機網絡即可構成功能強大的數字化廣播系統,每個接入點無需單獨布線,實現校園廣播網絡和計算機網絡的融合。
(三)推動基于網絡的高清視頻廣播系統
基于TCP/IP的網絡視頻廣播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讓校園視頻廣播具有校園電視臺數字化、校園文化展示數字化、數字化直播等功能。通過網絡傳輸,解決了傳統閉路電視存在的畫質不佳、操作復雜、維護強度大、缺乏互動、拓展性等問題。現在只需將這套視頻廣播系統接入計算機網絡即可構成功能強大的視頻廣播系統,實現視頻廣播系統和計算機網絡系統的融合[1]。當下,很多學校都在建設錄播教室,通過這個系統,可以面向廣大師生提供以流媒體為主的視頻直播點播錄播服務,對多媒體教室、電視節目、名師講課、校園活動等進行網絡直播點播錄播功能。
二、把握資源,提高設備使用率
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是性能越來越強、價格越來越低、表現形式越來越人性化。在這種大背景下,把信息化裝備仍然定位在“保障教學、服務教學”這個層面顯然是不夠的,需要全體教育人提高對信息化的認識[2]。信息化設備的配備和使用,要從提高教育質量出發,從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出發。當前應以提高信息化設備使用率為抓手,促進教師個人信息素養的提升。
(一)理念先行,推進教育信息化與課程改革。
小學教育信息化,不僅是一種物理上能夠看得見的方式的轉變,而且是一種教育思維的轉變,是推動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信息化入手,解決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的問題;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狀況;改變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的困惑;改變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改變課程評價過于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等。就課程的本質與課程的功能來說,教育信息化要求中小學新課程體制應成為一個開放體系。但是,目前,一些花費大量資金建設的計算機機房、校園網等現代化教學設施大量閑置或流于形式,對一線教學改革起不到實質性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投入與效率嚴重不符。因此,必須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建構一種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二)平臺學習,推進教育信息化與教育資源的建設利用。
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教學形式、教學手段正在發生根本變化。由以往只利用黑板、粉筆、文本教材等傳統教學手段,采用單向灌輸式課堂教學的形式,以教師為中心的局面,正逐漸向著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師生共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教學手段,進行交互式開放性教學的局面轉變。新型的豐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學形式,突破了傳統教學形式的時空局限,促進了師生角色、師生關系的變化,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極大地提高了中小學的教學效益。無論是怎樣的教育信息化平臺,不管資源容量多大,課件功能有多豐富,都只是一種平臺工具,都要求每個老師搜集、整理、加工、制作,變成教學的有用之材,才能更好地應用于課堂教學。所以,我們必須對資源進行基本的學習、培訓。一是基本教學資源。如課程標準、課件與教案、習題、試題庫等。二是實踐教學類資源,如實踐教學的思考題等。三是拓展類資源,如圖書和網絡資源,要是向學生打開一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拓寬學生的視野,指導學生到哪里獲取有關這門課程的課外知識,以便自學和提高。四是交互類資源,如答疑庫,包括重點、難點問題的詳細解析,學生創新問題的思路引導,學生與老師的網絡互動等內容。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不僅突破了傳統的教學空間,而且超越了先前的教學時間的限制,可以說,教師會更辛苦,要付出的勞動更多,對此每個老師都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三)資源利用,推進教育信息化與師資培訓有效實施。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逐步完成、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等、靠、要,必須依托現有條件逐步實施。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觀念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目前,我們要清楚看到雖然經過幾輪的教育信息化培訓,教師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也得到提高。但是,“技術”這個東西是個“熟練工種”,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都必須落在一個“用”字上。如何讓教師主動“用”呢?答案是提供給教師一種易用、好用的資源。我們要承認教師信息技術水平有階段性,那么資源也應有階段性。現代信息技術的挑戰,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學內容、學習方式等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自然,被視為教改的關鍵所在的教師,其職能、角色的定位,也不可避免地要發生根本性變化。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教師的角色將逐漸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設計者、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學習資源管理者及研究者。因此,在這個階段,好資源不用高大上,只要和教材配套就是好用的資源。現在很多教材都會提供配套課件,其實這些課件大部分是教材截圖,這就夠了,教師只要利用這些截圖,在白板上畫畫圈圈,演示過程就可以。這樣教師不用為上一節常態課,挖空心思做課件,如果為了一節課,讓教師找資源、做課件,他們的積極性肯定就會受到影響,使用多媒體的積極性就會受影響,導致的結果便是班班通,校校通就沒有了立足點。因此,這樣的“截圖”課件目前是老師最喜歡的,教師習慣用課件和多媒體設備,自然會發揮聰明才智,讓課堂更高效,班班通、校校通自然就有立足點。這樣的“截圖”課件才是給老師減負,這樣的資源才是好資源。因此,小學教育信息化師資培訓中,在培訓的內容、培訓的教材、培訓的方式方法、培訓的體制、培訓效果的評價等方面應合理而廣泛地應用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一項龐大系統的長期工程,也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和必由之路,因此,每一位教育者都應該集思廣益,深入探索,這樣,教育信息化水平才會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才會不斷提升,教育信息化戰略才會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iDste智能融合系統技術白皮書》.
[2]劉慶堂.教育裝備“走出來,用起來”的實踐與思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