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尕文毛
摘要: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調控,指在課堂上 教師為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運用控制論的原理,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對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等作必要、 恰當、適時地調控。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調控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89-01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雙基教學和情感教學分別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前者主要針對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與否,是解決學生懂不懂、會不會的問題,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某種心理來支配著他們,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利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揚長避短,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營造一種和諧愉快積極向上的的學習氛圍。使其既掌握知識有促進了能力與智力的發展。
1.調整課堂節奏,促使學生集中精力
前蘇聯的教育家馬申斯基說過:"注意是一座門,凡是外界進入心靈的東西都要通過它。"無論是對事物的感知,還是記憶、思維,都離不開注意過程。集中且持久的注意是學習的重要保證,在學習活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同時學研究表明,注意力不可能以同樣的強度維持25分鐘以上,尤其是小學生依據他們的生理及的發展狀況,年齡越小注意力的持續時間越短,因而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感及厭煩心理。因此,教師需要隨時觀察學生的注意力狀況,并隨之調節課堂節奏,例如: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適時加入一個小游戲或一個小的鞏固練習,給學生的身體和注意力的持續以緩解和休息的空間,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2.抑制學生的依賴,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中所表現出的對教師的依賴傾向是很自然的,但教師不能任由這種依賴的發展,學生的依賴過度時會出現:不相信自己,不敢講出自己的見解,怕得不到同學的認可這種表現為缺乏自信,或依賴別人,自己不必動腦筋,費精力反正有同學會解決,不行還有老師這種表現就是一種懶惰,任其發展就會形成不負責任這種性格,對自己和社會都不利!實際過度依賴就是缺乏自信和懶惰的表現,這些都會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給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例如:當教材適合學生閱讀并有利于學生獲取知識的時候,我就鼓勵學生自讀,并獎勵讀得好的學生全班范讀,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能力做準備,也是為學生獨立自學奠定基礎。同時,教師還應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并在課堂上不斷制造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我在教一年級數學減法時,了解到學生對減法的理解和掌握都存在著障礙,因此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以猜數游戲導入,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就被激發出了來,在猜的過程中,由于學生都希望自己能猜對,一部分學生就會想辦法從已學知識入手,尋找解決途徑,還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有了減法的這種意識,這兩部分學生都是屬于已經明確思維方向能有根據的合理的猜,只需要教師適時提點糾正即可,再針對其善于運用已學知識或已具有初步的減法的思維的特點給予表揚就能調動這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無明確方向毫無根據的瞎猜但這也無妨,我利用學生急切的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確的這一,只要學生想知道正確與否,這時他就會把自己與該題連在一起主動地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的進展,在結合學生們都希望自己是正確的這一想法,再讓盲目瞎猜的學生去采訪猜數正確率高的學生的秘訣,采訪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讓他們參與其中的過程成為一個經歷者讓其主動接受知識,而非被動接受產生抵觸心理。最后當大多數學生都能熟練運用這個秘訣時,我再引出減法的概念并做適當講解。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己在思考,在想辦法去算,采訪也是利用學生急切想知道方法的心態專門設計的,目的是想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享受自己獲得知識的成功體驗同時感受獲得知識的來源不光只有老師,還有同伴。把學習轉化為學生的一種內在需要。
3.化繁為簡,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抽象而神秘的學科,數學教學就像是在起點與終點之間尋求最短距離的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只要不違反事物的本質,如果能把復雜的教學變得簡單易學既利于學生學習知識并掌握知識,又有利于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例如:我在教學《能被三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設計的是讓學生閉上眼睛集中注意力去聽計數器落珠的聲音去判斷我撥得數可能是多少?簡單的幾組數據下來,讓學生們先思考有什么規律,再說說自己的發現,同伴交流歸納特征,在進行推論是否具備這些特征的數都能被3整除?(既找出一個反例來?)學生們學習的在輕松氛圍中及學習并掌握了知識又保持了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對數學的好奇心。學生在有了興趣和好奇心的保證下,久而久之學習數學的信心自然也就建立起來了。
4.調控學生的學習過程
學生學習過程的控制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吸收信息并輸出 信息,通過反饋(評價)知道正確與否,并進行自我調控的過程。當教學過程與學生認知規律相符時,就能充 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理解知識內容,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如果學習過程違反認知規律,教學效果 肯定不好。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觀察、體驗、感知;思考、歸納、抽象;應用與開拓。教師應根據教學經驗,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思想或可能發生的學習障礙,采取相應的對策,防止錯 誤思想的形成,掃除學習障礙。例如:學生認識圓周率π,先讓學生每人準備一些線和大小不等的圓紙片,上 課時讓學生用線在紙片圓周繞一圈,再將所得的線拉直,去度量該圓的直徑,學生就會發現不論圓的大小如何 ,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從而得到了π的近似值。教師再說明歷代數學家的研究測定,π的近似值約是3.14。學生理解了圓周率的知識后,讓他們去計算圓的周長,并解決具體問題,這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可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5.調控學生的練習作業質量
練習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客觀存在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和應用基礎知識,而且有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 和能力的提高。練習作業不能以量取勝,而應以質取勝,所以調控學生的練習作業時,應注意:
5.1質的控制。練習作業須有針對性、啟迪性,使每一道習題都能練有所得。這就要注意習題的難度,既 不能太難,也不能太易,還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練習作業的布置,教師要精心設 計。練習作業設計一定要目的性強,要圍繞教學目標,有助于鞏固基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展學生的思 維能力。在開始時可以做一些低難度的練習,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中間應以基本題 為主,最后可以在練習中孕伏滲透后面將要出現的知識內容,以降低后續學習的坡度,使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循 序漸進,層層加深,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5.2量的控制。應以少勝多,切忌搞題海戰術。課外作業應嚴格控制在教學計劃規定的時間內,要真正做 到減輕學生的過重課業負擔。否則會造成學生怕學、厭學,影響完成作業的質量效果。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學習時的心理狀態,并做適時調整幫助學生更好的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習數學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