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登錄
摘要:改革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優化教學結構,開展有效教學是現階段物理基礎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充分開展課堂有效教學就必須下大力氣改革課堂結構,一切從教學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學情、講究實效,正確處理好教、學、練關系,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93-01
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成功的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如果掌握了這種藝術,就可以使物理課滿堂生輝,給學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從而激起他們高漲的學習熱情。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它要求辯證地處理知識與能力,教學與教育,教學與發展的關系,使學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藝術。下面就物理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做法。
1.教學過程要鼓勵學生提問
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師要提問,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提問。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千萬不要滿足自己問,學生答,比這重要的事情是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聰明才智,敢于提出問題的氣魄和膽略,這是一切科學工作者、企業家以及無論哪一方面的優秀人才都必須具備的素質。為了培養學生的這種素質,教師要多給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對于同一事物,要求學生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去觀察、分析,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個牧師煙癮很大,有一次。他問上司,祈禱的時候可不可以吸煙?上司說不行。牧師的一個聰明的朋友替他出了一個點子,下次你可以這樣問:吸煙的時候可不可以祈禱?結果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問法不同,答案截然不同。這并不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笑話。再看一個類似的例子,古巴人哈莫比在處理水落石出問題上,他不是問怎樣得到水,而是問怎樣讓水來到人的身邊,結果產生了運河。變換了不同的問法,得到不同的結果:導致歷史上的重大發明。
不要責備學生提出的問題離奇古怪,荒誕不經。恰恰相反,要鼓勵學生奇思妙想,異想天開。即使問得毫無道理,也要加以鼓勵,切勿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在講摩擦力時,學生問:"一只螞蟻能否推動一塊石頭?"這個問題表面是荒誕的,實質是深刻的。通電導體周圍的小磁針為什么會發生偏轉?蘋果為什么會掉到地上?煮水時,水沸騰后,茶壺蓋為什么會跳動?人為什么在冰面上滑的很遠?人為什么可以用吸管可以把飲料吸進嘴里?……難道不正是這些"荒誕"的問題,在人類的文明史上寫下了一頁頁光輝燦爛的篇章嗎?在國外有些學校里,提出問題的學生受到普遍的鼓勵,問錯了被認為是動了腦筋,不問則被認為是沒動腦筋,老師總是把低分給不提問題的學生,而不是給問題多的學生。毫無疑問,美國在這方面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所以,如果說能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掌握一定的課堂提問藝術,那么一定能在課堂上營造出一種良好的、積極的、活躍的、有創意的課堂氣氛,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
2.指導學生實驗探究
教科書中呈現的知識,通常是科學家們早已發現,已形成定論的知識,固然學生在學習時并不是去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或聯系,但它不會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輸的一切,把自己充當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會以自己的認識基礎、心理狀態為依據,有選擇地吸收外部輸入的各種信息,教學藝術的"基調"就在于找準學生心理狀態的"固有頻率",使教學信息收發達到同步,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同時,物理知識的傳授,它應是一個學生自己思考,親自獲得知識的探索過程,從這一意義上看,學習活動不僅是由認知和情感共同參與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再發現"或"重新發現"的過程。"實驗探究"可以深化學習興趣,使學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情境中學習物理。如"密度"教學時,就可以指導學生"實驗探究",教師對教材可作創造性的處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據教材展開和進行。密度是初中力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個教學難點。本節課可以用實驗探究貫穿全課:首先教師提出問題,教師拿出兩塊大小不同涂上顏色的金屬塊,問學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們是否屬于同種物質?當學生感到困難時,教師指出:鑒別物質可以根據物質的特性來鑒別,只憑氣味、顏色、軟硬等這些物質的明顯特性來鑒別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探索物質的一種更隱蔽的特性,這種特性可以從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中發現。要求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出研究幾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關系的實驗方案。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誘導啟發:每一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能夠改變(如分別取幾塊大小不同的鐵、鋁等固體,幾杯體積不同的水、酒精等液體),分別測出每一種物質幾組對應的質量和體積,再來研究質量和體積之間的關系。接著讓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開展全班討論,確定出最佳實驗方案,讓學生自選器材,分組實驗,得出數據,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對于同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讓學生猜想,它們之間可能存在什么關系,估計學生會說:質量與體積成正比。教師指出:質量與體積究竟是不是成正比關系,必須通過數據處理才能下結論。當學生發現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比值是一個恒量,不同種物質其比值不同時,便可找出物質隱蔽著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質種類所決定的,反映了物質種類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上把物質具有這種特性叫做密度,在講比熱容、熱值、歐姆定律等概念時,也可以緊緊圍繞密度這些概念,創設情景置疑,讓學生大膽猜想,并設計實驗驗證猜想,教師啟發誘導,絲絲人扣,讓學生動手實驗主動探究,發現物理規律,當實驗探究、發現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時,學習將會充滿樂趣,將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這也是初中物理新課標的要求所在。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思維是學生在最佳心態得以發展時出現的.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上營造寬松、民主、愉悅、新奇的氣氛,為學生形成"最佳心態"創造條件.要做到這一點,我看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創造教育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課程教學設計上,而不是在課堂上控制學生.要做學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學相長;要為人師表,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不能僅滿足于學生繼承知識,而應使學生學會創造;要誠實正直、平等待人,善于與學生溝通。剛上初中的學生認為老師是最完美的,課本是絕對正確的.為使學生得以改變這種觀念,培養其善于發現問題創造自我的能力,在課堂上要有意警示學生:我本次講課會出現幾個問題,請同學們隨時指出或課后指出,指出者為良,糾正者為優,并記入平時成績.此法使學生課堂聽課的注意力集中了,并有興趣、有激情、有信心、有膽量質疑.在講到一題多解時,讓學生小組間先進行討論,出示不同的解法,教師再進行評析與總結。對于實驗設計如:"測密度"、"測電阻" 等實驗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對于思路不同的學生應在全班給予表揚,激發他們勇于創新的能力。這樣滿滿就會培養起學生的創新意識。
物理課堂教學的形成和手段很多,一節課能否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是一個各種藝術因素綜合作用的體現。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敢于創新,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建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體現新課程教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