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
摘要:結合新課標的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出其需要注意和改進的方向,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新課標;教育理念;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03-01
新的課程、新的標準、新的教學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來支撐,而這些理論的實踐者,就是教師,可見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對課改的認識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關鍵。就此談一談對新課標下歷史教學的幾點看法。
第一,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這也是新課程實施必須掌握的教學技能之一。但有些教師對此理解過于片面,好象非此就不可謂"新",用少了就稱不上"好課"。比如講《甲午中日戰爭》,如果從新課導入到教學流程,從內容板書到材料提供,從提出問題到答案呈現,從知識歸納到教學小結,完全依靠多媒體,整節課無一個字的板書,似乎人類真的進入"讀圖"時代。錄音、錄像、電腦、電視、投影一起上,媒體不可不謂"多"矣;電子文稿、圖表信息、綱要信號、漫畫動畫、音像資料,"汗牛充棟",信息量不可不謂"大"矣。然而,教學效果如何呢?用多媒體太多,教學看似新穎、生動、豐富、知識密度高,實則花哨、雜亂、膚淺、收效甚微。殊不知課改之"新"的靈魂在內容,不在形式,在觀念更新,不在技巧花哨。
第二,新課標要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學如果死守預案,不講究教育機智,遠離師生對教學內容的體驗、發現、思考與感悟的過程,效果則會大打折扣。如果不善于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順勢拓展和深化,使討論流于形式,課堂就會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序化,缺乏生氣與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張揚。比如講《鴉片戰爭的影響》,學生提出"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否應該感謝鴉片戰爭?"如果死守預案,繞道而行,那就失去了一次絕好的討論交流、拓展升華的教育時機。
第三,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進行開放性的學習活動。課堂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由學生或教師設定,一般通過"問題"組織教學。如果教師為了開展"互動" 、"探究"活動,窮追不舍,狂轟爛炸,滿堂發問。但是,提問卻輕視時機性和科學性原則,沒有充分考慮問題的密度和梯度、思維的深度和難度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程度,許多是一些填空式的表層問題,缺乏能真正激發學生興趣,進行心靈交流,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問題。提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忽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體驗、發現、思考與感悟的過程,而且答案預設的多,生成的少。實際效果與教學初衷南轅北轍。
第四,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切忌因"大教材觀"和"新課程資源觀"的提出而信馬由韁,忽視乃至游離教材。比如講《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時,若是用足足十五鐘時間介紹學術界關于"是否歐風美雨的產物"的討論,就不太恰當。實際上,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去獨立研討解決,或由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無論采用哪種形式,所提出的"問題"都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既圍繞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實現歷史教學"三維目標"。新教材觀要求教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不僅僅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引導學生體驗、實踐、探究,誘發和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動機,進而發展為創造性人才。我們不能只是勾劃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但如果在的歷史教學中把歷史課本打入"冷宮",不教給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的方法和技巧,那就絕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教學。
第五,在教學中,為了使教學增大容量,體現資料翔實,史論結合的特點,或者為了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有些教師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情感體驗關心不夠,無限拓展延伸,大量堆積歷史材料,我認為也違背新新課標的宗旨。同樣是講《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有位教師通過多幅歷史圖片、文字資料、知識表格展示工業革命的成果說明世界工業革命的開始,引出世界近代化的潮流。接著穿插視頻資料簡介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中的有關情形和重要代表人物主要活動,并要學生回答"如何評價洋務運動?其有何值得肯定的地方?"又回顧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的思想主張和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實踐活動,引出中國近代化道路坎坷曲折的結論。然后伴著優美的音樂解釋近代化概念的內涵及其表現,再用五大段文字材料左證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導入所授新課的標題。其思路清晰,視野開闊值得首肯,但資料太過龐雜,缺乏有機整合,使學生眼花繚亂,有貪多不化之弊病。須知,材料在"精"不在多。
新課標從根本上改變了高中歷史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在積極地參與這場課程改革之中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以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