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洋
摘要:歷史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而復習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知識整體梳理、學生基礎鞏固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進行歷史復習的過程中,必須要講究方法技巧,通過合理的手段開展復習活動,確保學生能夠加深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和消化。
關鍵詞:初中歷史;復習;意義;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04-01
歷史學科是義務教育階段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學好歷史對于學生了解和認識社會起到促進作用。歷史教學結束后,為了深化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就離不開有效的復習,只有復習才能使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更加全面、深刻、系統的認識,從而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復習才能更有效呢?
1.復習課對于初中歷史教學的意義
歷史教學中有幾個較為突出的內容因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大多數歷史知識點解基本是以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了什么事這樣的格式構成的。這樣的格式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卻容易造成記憶上的混亂與沖突。因為很多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相近,地點相似,使得記憶容易出現混亂。不僅如此,由于初中歷史中涉及到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等非常多,對于學生的記憶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復習課就應運而生了。某些教師認識到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知識遺忘現象,因此為了鞏固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就針對性地設置了復習課,以期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學生對已教學知識的掌握。復習課不僅僅是對已經教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更為重要的是將這些這是整理構建成為一個整體網絡,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會學生相關的復習方法,從而讓學生能夠在課下自主展開復習,確保歷史教學成果。
2.初中歷史教學中復習課開展策略
2.1選擇合適的時機開展復習課。復習課開展通常情況下是由教師自行決定的,因此在開展時機的選擇上就顯得非常重要的了。根據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情況來看,一般在結束教學的三到五天內,學生還是對相關知識具有一定的印象,但是在一周以后,基本上就會產生遺忘,但是此時如果對其進行適當提醒,學生就可以立即回憶起這些知識。如果時間再長一些,那么經過提醒,學生也比較難以回憶起這些知識。比如,在教學了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之后,學生在一周的時間內逐步對這些知識形成遺忘。然后,在第八天或是第九天,教師就可以設置復習課,對這些知識點進行復習,讓學生重新記憶這部分知識。
2.2復習課的形式優化。復習課的開展可以對其形式進行創新優化,不必局限于傳統的課堂形式。在一些教師看來,復習課就是一堂課,其就應該從頭到尾進行知識點的復習。這樣的想法雖然不能算錯,但是卻非常局限,沒有真正認識到復習課的內涵實質。復習課不一定要花費一堂課的時間進行,也沒必要專門將其作為一節課來展開。相反,復習課的設置可以更加隨意多樣,不必局限約束。比如,在每堂課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將課前十分鐘設置為復習環節,對之前教學過的知識進行針對性復習,在復習環節結束之后再展開新知識的教學。在教學陳勝吳廣起義時,就可以在課前十分鐘對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進行快速復習,對知識點進行串聯。在教學絲綢之路時,就可以對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內容展開復習。如此循環往復,就可以形成一個閉合的復習回路,使歷史復習與歷史教學實現同步,貫穿于整個歷史教學活動之中,如此必定能夠取得良好的復習效果。
2.3按綱理線,理清結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所謂的"綱""線"主要是指根據課標要求或者教學要求提煉出來的能夠串聯起相關知識內容,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框架。在復習過程中,弄清楚這個知識結構,可以讓學生詳盡掌握歷史知識,對歷史發展全局心中有數,從而優化復習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按綱理線,幫助學生理清結構。
如在教學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這章內容后,回過頭來看學習內容,這單元主要安排了5課內容:《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漢武帝時代的大一統格局》《開拓疆土與對外交流》《昌盛的秦漢文化》。仔細理清脈絡可以發現,這一單元的內容是圍繞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內容來設計的。因此,在復習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以秦朝與漢朝作為主要脈絡,從大一統格局或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方面的優勢及利弊進行對比,這樣的復習,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秦漢時期歷史文化的認識,而且通過脈絡清晰的對比,學生對這兩個時期歷史的不同以及它們的延續性有了清晰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樹立大歷史觀。
2.4抓住精髓,濃縮要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從中國歷史到世界歷史,從古代歷史到現代歷史,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浩瀚復雜。要想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深刻的理解與體會,在歷史復習課上,教師要善于抓住歷史知識的精髓,幫助學生濃縮要點,從而使學生所學知識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如教學歷史《鴉片戰爭》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在復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此段時期發生的年代為線索,讓學生從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的社會發展狀況、鴉片戰爭發生的具體時間以及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鴉片戰爭期間我國出現了哪些愛國人士或英雄人物、鴉片戰爭的歷史成就及意義等方面總結要點。這樣一來,抓住了教學的精髓,濃縮了歷史知識要點,對學生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以及深化對歷史事件的認識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2.5注重訓練,強化應用。有效的訓練是提高學生復習效果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在歷史復習課上,針對各個習題類型,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使學生真正弄清歷史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進行辨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復習效果。
復習最簡單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應用練習。一般說來,初中歷史學業成績考評考查的題型無非是選擇、判斷、識圖、材料分析等。
結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復習課體現出了非常重要的意義,其可以加強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由此,教師需要認識到復習課對初中歷史教學的實際作用,然后從開展時機、形式內容等方面加強復習,提升歷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祁相明."友善用腦"讓初中歷史復習課更有效[J].教育教學論壇,2010,22:204-205+200.
[2]牛春玲,夏興元.初中歷史復習方法初探[J].學周刊,2015,12:148.
[3]李春艷.論優化教學設計在初中歷史復習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05:11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