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詩棋+孫媛
【摘 要】在新媒體與自媒體全面崛起的時代,電視節目在傳統平臺上呈現下坡路的態勢。梁文道先生的《一千零一夜》在2015年登陸網絡這一新媒體,取得了不俗的表現。這檔文化節目從前身的《開卷八分鐘》到《一千零一夜》,是如何完成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轉型的?這個問題對于明顯呈現“頹勢”的傳統平臺下的電視節目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它提供一種成功的樣本參考,可以為之后的諸多文化類節目的轉型提供類似的經驗。
【關鍵詞】《一千零一夜》 《開卷八分鐘》 新媒體 傳播模式 文化類節目
本篇文章力圖從多角度對于這一節目傳播的有效性進行分析。首先,在內容上對于梁文道先生在整個講述過程中的情況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在節目中講解書籍的選擇,講述過程中使用的語言通俗度,講解過程中的知識密度等方面都進行了相關的分析,盡力對于梁文道先生的講解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評價。其次,從和《一千零一夜》合作網絡平臺的包裝進行相關的分析。最后,通過點擊量這一指標和其他的同類節目進行相關的對比,呈現出《一千零一夜》節目在傳播過程中的有效性程度。
從《開卷八分鐘》到《一千零一夜》
2014年12月31日,整個華語世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檔文化類節目《開卷八分鐘》宣告終結。從2007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這樣一檔節目持續了整整八年的時間。這檔節目在每周周一至周五的17:05播出,從不間斷,也就是說,這檔節目為觀眾講述圖書超過了兩千次,這種毅力不得不讓許多節目的制作者嘆為觀止。
許多人認為這個節目的終結很可能是讀書類節目的絕唱,因為在大家心中已經形成品牌效應的這樣一檔節目都已經停播,更遑論其他。而事實卻出乎了大家的預料,2015年6月15日,梁文道先生帶著新節目《一千零一夜》登陸新媒體平臺。
節目在制作上明顯更加精良,邀請了張亞東先生對于節目進行配樂及陸智昌先生對于整體的結構進行相關設計。在時長上,由原來每一期的八分鐘左右,延長至十五到三十分鐘不等。同時,我們還關注到一個非常大的變化,這檔節目并沒有和原先的《開卷八分鐘》一樣選擇電視這種傳統媒體作為搭載平臺進行播放,而是選擇了新媒體平臺進行播放。在我看來這種轉變絕不僅僅是因為新媒體時代的崛起,因而要跟隨主流的風尚,其背后必然有內在的選擇邏輯。
內容呈現形式的變化
從內容上而言,這檔節目延續了《開卷八分鐘》的主題,仍然是梁文道先生為觀眾來講解書籍,這并未有什么比較重大的變化。而內容的表達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
第一點,就是節目的時長問題。在梁文道先生做《開卷八分鐘》這個節目的時候,每一集的時間長度是八分鐘。這個時間長度來比較全面地講解一本書顯然是非常困難的,這就要求講述者的語言足夠精煉,能夠用很少的語言概括很多的內容。但在講述內容的時候,語言非常精煉,概括性非常強,會導致生動性與連貫性的一定損失,這就為整個語義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這就好比我們的現代漢語和文言文,文言文更為簡潔精煉,但是理解起來更困難。
由于語義理解的難度相對而言比較高,有一部分受眾無法接受這種講述,故而在傳播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受眾群體會有所下降。而在新的節目《一千零一夜》中,節目的時長有很大的延長,每一集的時間至少有十五分鐘,甚至有時會達到三十分鐘,講述的節奏自然就可以放慢,語言的生動性會有顯著的提高。
就目前的受眾情況來看,對于文化類節目整體的接受度比較低,更多的人會選擇娛樂性最強的綜藝類節目
如果文化類節目既想保持不進行“低俗化”的處理,又可以獲得一定的受眾,具備更強的傳播有效性,那么進行較為通俗易理解的處理,可以說是文化類節目的不二選擇。而時長的延長,正好迎合文化類節目的這樣一種需求。
第二點,是節目承載的多元性
在原先的《開卷八分鐘》之中,主講者梁文道先生是在一個場景下,坐臺式地講授。從節目所承載的多元性來講,是比較單一的,基本上只有梁文道先生的講述貫穿始終。
而在《一千零一夜》這檔節目中,講述的場景有非常大的改變,不是在室內的一個布景下進行講述,而是在北京街頭一個隨機的地方進行講述。不斷變化的場景必然會為觀眾的視覺帶來不一樣的沖擊,這樣在視角的新穎程度上會獲得不小的提高。除了場景的變化之外,在聽覺上不只有梁文道先生的書籍講述,整個節目會不時地穿插張亞東先生的配樂。這樣節目的講述節奏會有很大的調整,不再是原來那種偏向于緊張和局促的感覺,而是更加傾向于舒緩與平和,除了很強的知識性,也將會具備一定的審美意味。
在節目的拍攝與后期處理上,變化也非常大,在原先《開卷八分鐘》的節目中,基本上就是以一句“我們明天繼續”來作為結尾。而在《一千零一夜》中,整個節目好像是一個“故事片”,開頭和結尾每一次都不會完全相同,在節目的過程中會有非常強力的時空帶入感,好像觀者就站在講述者的身旁。在節目中,也不再完全是紀實鏡頭的出現,大量的視覺處理,明顯可以更好區分出節目內容的主次,更好感受到講述的層次感。
第三點,是講解知識密度的提高
在敘述的模式上,梁文道先生較以前有一個非常重大的改變。梁文道先生講解時對于書中同一個點的集中性有所削弱,向其他的內容或是其他視角進行發散的情況明顯有所增多。經常出現的情況是,由這本書內容的講解跳轉到自身的相關經歷,然后會用較合適的時間長度穿插一段自己的相關故事,有時也會順帶提出一些自我的看法。
這就使整個節目的形式從單知識向度向多知識向度靠攏,從敘述模式向議論模式靠攏。這對于一般的讀者而言究竟是更適應還是更加排斥,還無法給出一個很明確的結論,但就傳播的難易度來講,顯然是更加容易了。因為,可以提取的“點”會有明顯的增多,對于傳播的多樣性是有顯著提高的。
不同平臺帶來的變化
《一千零一夜》這一節目,放棄了電視等傳統的媒體平臺,選擇了網絡這一新興的媒體平臺,這種選擇對于傳播的有效性也將造成很大的影響。endprint
第一,更加多樣化的傳播形式
在傳統媒體平臺上,多數需要顧及主流意識形態的問題,在傳播的形式上是存在很大局限的,必須要符合行文與價值傳播上的相關規定。而網絡這一平臺則會大大放開這一限制,可以使用更加多元的形式進行傳播。
第二,解除收視時間的限制
在電視這一播放平臺上,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有固定的收視時段。梁文道先生原來的節目《開卷八分鐘》,周一至周五的17:05在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而新的節目只要在上傳互聯網之后,就可以進行觀看,并沒有時間的限制,完全可以在上下班或是等人這樣的閑暇時間收看。
第三,解除收視地區的限制
梁文道先生原先的節目《開卷八分鐘》在鳳凰衛視的中文臺播出,由于中國大陸地區的政策限制,中國大陸的多數地區是無法收看香港鳳凰衛視的。《一千零一夜》這檔節目改變了運營的平臺,選擇網絡這一播放平臺。同時,將中國大陸地區作為最主要的播放平臺。如此而言,主平臺的受眾基數會以冪級數進行增加,而且,由于中國香港、臺灣,以及新加坡等華語地區可以通過正常渠道觀看中國大陸的網絡節目,這樣受眾基數不會有任何的損失。
第四,周邊視頻的推出
在原來電視這一平臺上,播放的節目有比較嚴格的限制,節目的增刪與改變都需要通過對于總體的時段進行協調,并不能通過某一節目的單獨意志進行隨意調控。因而,如果某一節目產出副產品只能通過壓縮原有節目的方式進行播放,或者說直接放棄這些副產品,并不進行播放。而在網絡平臺上,完全可以通過自媒體的途徑將節目的周邊視頻上傳,也是對于傳播有效性提升的良好方案。
與同類節目的比較
我們先討論梁文道先生的《一千零一夜》與高曉松先生的《曉松奇談》。
從點擊量上來看,《一千零一夜》大概落后于《曉松奇談》。《一千零一夜》這一節目做得如此出色,為何在點擊量上與《曉松奇談》會落后呢?這里面還是涉及到兩個我們忽略的問題。第一,在內容的講述上《一千零一夜》節目始終不會擺脫它的基本主題,也就是書,無論怎樣穿插其他的內容與模式,這一主要基調是不能改變的。而《曉松奇談》會有一部分的檔期,推出時事評論與熱點趣聞。在大眾傳播的世界里,更輕松詼諧的內容毫無疑問會是更加具備吸引力的。第二,《一千零一夜》這個節目開播于2015年1月29日,《曉松奇談》這樣一檔節目開播于2014年6月6日。由于兩個節目的開播時間有半年的差距,很可能會造成傳播面的不同,對于一個正處于上升期的節目,這段時間顯然是不能夠忽視的。
接著我們討論美籍華人學者陳丹青先生的《局部》和《一千零一夜》之間的對比。
《一千零一夜》的點擊量大概為《局部》的十三倍。這兩個節目的比較顯然不同于《一千零一夜》和《曉松奇談》的比較,因為以上兩個節目是明顯存在于同一個量級上的,而《局部》很顯然有不小的差距。這也就從另一個角度證明,從傳播有效性的概念上,《一千零一夜》這一節目的選題是非常成功的。
最后,我們和馬未都先生的文化類節目《都嘟》進行一下相關的對比。
《都嘟》這一節目開播于2014年12月10日,時間略早于《一千零一夜》。
在節目的形式上,《都嘟》屬于比較傳統的形式的節目,由馬未都先生坐在固定的場景下,娓娓道來種種故事與人生經驗。在整個風格上,相較于《一千零一夜》更偏于死板,但在內容上,選擇許多比較風趣幽默的東西,這在無形之中為這個節目加了很多分。同時,這個節目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情況,這一節目并未顯示出明顯的主次平臺之分,他同時在網絡新媒體平臺和電視平臺播放,主次平臺隨著時間變化,不斷地在兩個平臺之間調整。
《一千零一夜》傳播有效性的評估
在前文中,我們首先將《一千零一夜》這一節目與《開卷八分鐘》節目進行了對比,從傳播學的角度進行相關的分析,可以從定性的角度看出,《一千零一夜》這一節目明顯具備非常強的優勢。在傳播的精確度與廣度上,都明顯有了質的飛躍,只是在倫理學意義上的內容價值這一方向,存在一些弱點,本質上是“在思考的下降線上行走”。
在這之后,我們又從點擊量這一定量指標出發,和其他的同類節目進行相關的對比。可以看出,這類節目在目前的基本傳媒狀況下還是比較火爆的,明顯是呈上升的趨勢。與《一千零一夜》相比,《曉松奇談》《都嘟》等節目也都具備非常強的實力。《一千零一夜》這一節目表現出較強的集中性,因而在傳播的過程中受眾群體比較穩定,但是,受眾的總數會偏少,在這一點上,相較于《曉松奇談》和《都嘟》這兩檔節目顯然會顯示出劣勢。
對于一檔節目的傳播有效性進行評估,只是從點擊量、普及程度、接受程度這些與經濟導向直接掛鉤的標準來看待,似乎已經成為主流。但近年來,傳播倫理、價值倫理等知識向這一領域進行介入,似乎要將這一格局進行改變。本文只對于經濟導向標準下的情況進行了分析,這無疑是一種局限,我期待未來有人能對于這一節目或是這一類節目做出更全面的傳播有效性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