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紅
新課程標準提倡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教學內容,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有機整合,這就使得掌握信息技術已成為學好數學課程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指導數學教學必須改善教與學的方式。
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利用計算機作為學習數學的工具已勢在必行,我們完全有必要對課堂教學過程重新認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數學活動進行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進行探索與發現;幫助學生獲得技能與經驗;幫助學生觀察與實踐;幫助學生建立模型與分析決策。
一、解讀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所謂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不是把數學整合到信息技術中,而是把信息技術有機融入數學教學去支持數學教學。在內容上把算法融入數學課程的各個相關部分,在教學中更加注重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方式,改變教師—學生的單向知識傳授模式,形成教師—計算機—學生三位一體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新課標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認識計算機的智能畫圖、快捷計算、機器證明、自動求解及人機交互等功能在數學教學中的巨大潛力。”這也表明了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整合,會逐步改變教學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正確、恰當地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整合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使抽象問題直觀化。例如,在進行球的結構特征教學時,可使用幾何畫板逐步演示它們的形成過程,化靜為動,突破難點,幫助學生認識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特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對數學教學的意義
1.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注入了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新課程通過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要求數學教師具備搜集、采集、處理信息的意識;要有推進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普遍應用的意識;要有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使學生學會獲取信息與處理信息的意識。
2.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為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提供空間
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更有助于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把重視結果的教學轉變為重視過程的教學,拓寬學生學習的方式,如通過網上交流,能使合作學習富有成效。另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可根據學習任務,利用現代學習工具去觀察、分析、歸納、總結,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
對“數學探究”課題的研究,通過信息技術工具的應用,把師生從重復的、繁瑣的運算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探索、歸納與發現上,指導和幫助學生有意識地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養成在計算機網絡上查證和引證資料的習慣,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引導與幫助學生通過計算機學會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豐富學生的想象,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意識與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成為教育活動和自身發展的真正主體。
三、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思考
1.數學教師駕馭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亟須提升
由于受教師自身因素、環境因素等制約,即使能夠制作數學課件以及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也只突出了動態顯示功能,如圓錐曲線的動態演示、幾何圖形的疊加及移動等。而圖形變換功能、圖形構造與規范語言表達的配合功能等卻無法展開,這使得信息技術用來從事數學教學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一方面必須加大數學教師培訓的力度,幫助教師形成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從事教學的策略,另一方面,須盡快開發、研制,建立完善的信息庫和有關模塊,使數學教師在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技術后,能夠利用已有的模塊、信息庫,通過優化組合形成自己所希望得到的教學軟件,以便改進教學,增強教學效果。
2.提升信息技術的使用價值
任何教學手段都以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率為目的,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特有優勢,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使用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由教師的講解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讓學生親自參與。當然在數學教學中使用技術的原則是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有利于學生的數學思考和理解,因此教學手段也是多樣的,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不搞形式主義、教條主義,把簡單問題復雜化,有時看似課堂熱熱鬧鬧,而學生注意力卻不集中,達不到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整合,導致學生不會計算、不會畫圖、懶于思考。
在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過程中,揚什么,棄什么,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中,把信息技術從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方式的改變,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堅信信息技術也一定會為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探究性學習插上騰飛的“翅膀”,真正發揮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許紅玲.信息技術與數學函數的整合[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劉濤.信息技術與中學教學整合的探索與思考[D].遼寧師范大學,200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