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舒琪
摘 要:在小學信息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注意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做好教學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營造良好的氛圍,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從而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興趣
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強、實踐性強、應用性廣等的學科。信息技術在小學階段的根本任務是:傳播信息文化,普及信息技術,提高學習者的素質。要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從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開始,精心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營造良好的氛圍,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當今是信息化的社會,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讓學生有素質地活躍在信息社會中。
一、端正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看法
我做過一項調查,讓小學生談談自己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看法。在被調查的幾個班級中只有極少部分學生覺得要好好珍惜現在這個機會,努力多學一點知識,為自己以后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大部分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程一點都不重要,上這個課就是為了能玩玩游戲,舒緩學業(yè)上的壓力。做完調查后,對于那些認為信息技術課程不重要的小學生,我這樣引導他們,端正他們的看法:現在是信息的時代,“信息”所涵蓋的范圍很大,在社會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現在有種說法叫做“21世紀不懂外文、電腦、駕駛的人就是新時代的文盲”。可見,從小學習并學好“信息技術”是非常重要的。
二、充分準備教學計劃,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的特點,針對這一特征,作為教師應及時調整信息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以靈活多變、新穎獨特為原則,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可以通過各種主題活動,例如,電子板報、電子相冊、電子小刊物的評比活動,讓學生在積極上進的環(huán)境中制作自己所感興趣的電子板報、電子刊物,不僅能提高小學生運用計算機的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學習和求知的能力。此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或更新原有的教學計劃,在出色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多進行信息教學的革新,增加學生的新鮮感,從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教學的任務。
三、教學中提供實踐機會,加大信息教學的實踐力度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主要的任務是讓小學生掌握獲取、傳輸、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一般情況下,以嚴密的教學過程和技術要領為教學重點,但是小學生的具象思維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應該以實踐作為教學的主要方式,只需對學生進行要領的點透,而著重對其進行實踐上機的指導,讓小學生在親身接觸計算機的過程中,了解并熟悉信息接收、傳導的操作方式和流程,使其較為輕松地掌握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操作要領。
四、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如今是一個信息技術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它給人們帶來了精彩,也因為其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給學生成長造成了不良的影響:計算機病毒肆虐,在互聯網上傳播暴力、色情內容,惡意侵犯他人隱私,充當“黑客”……面對這些,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尚未定型的小學生自然會有不少的思考和困惑。在課堂上,教師要以身作則,并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堂示范教學和上機指導過程中,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教育,循循善誘、曉之以理,使他們認識到養(yǎng)成良好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性。
五、注意學以致用
信息技術課是小學生愿學、樂學、愛學的一門學科,在每一內容的學習中,老師們要習慣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討論這一內容該如何操作,并布置相關的任務,讓學生自己去運用所學知識,有些孩子家有電腦,他們的學習經歷比同齡孩子更適合課后增加應用任務。比如,為了讓學生能夠制作多張幻燈片,讓學生明白說說如何去操作,還可以說說操作過程中注意什么,讓學生把課上學習的簡單知識運用起來,體會到知識的有用性。
例如,上“計算機的組成”時,我首先給小朋友介紹了各個組成部分的名字,然后再讓大家去仔細觀察各個設備的前面后面有些什么。每一個小朋友都興致勃勃地彎下腰去查找,有的說顯示器前面是一面鏡子,有的說鍵盤上面有很多“積木”,甚至還有的小朋友能說出主機后面有很多很多小洞,然后我就順其自然地引導他們尋找這些小洞都是和什么接口連在一起。通過這樣的教學,小朋友不僅了解了計算機的各個設備,而且掌握了計算機的連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們對計算機的神秘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該注意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努力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多渠道、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獲取信息,做好教學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營造良好的氛圍,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掌握千變萬化的信息技術,才能適應信息社會飛速發(fā)展的需要,從而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同時,課堂上時間是非常充足的,我們要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