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芝
摘 要:無論是班級多媒體的使用還是網絡資料的搜集、處理,現在已經越來越離不開網絡了,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的確為語文課堂的有力開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保駕護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無論是班級多媒體的使用還是網絡資料的搜集、處理,現在我們已經越來越離不開網絡了,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的確為語文課堂的有力開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一、信息技術的運用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積極認識,積極探究的學習心理特征,也就是說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最好動力,最有持久力的動力。一個對學科知識無興趣也無需要的學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學習這門學科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再現情境,使課文內容形象化,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如教《牧場之國》一課,因為荷蘭這個國家有很多孩子都不熟悉,所以,我利用多媒體搜集了很多關于荷蘭的圖片、視頻、文字等資料,并做成了幻燈片,上課時展現給孩子們看,由于孩子們親眼看到了那誘人的奶酪,迷人的風光,所以被荷蘭深深地吸引住了,有力地提升了對課堂的興趣。
二、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語言感悟能力、審美能力和個性閱讀體驗。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達到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作品主題,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受為目標呢?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符合教學要求的情境是一種最好的辦法。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由于時代的不同,偉大周總理的形象對當今小學生是比較陌生的,歷史背景與他們有距離感。如果只讓學生讀幾篇文字,教師做一些分析講解,學生是不能感受到一個形象豐滿、精神崇高偉大的周總理。
三、解決難點
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是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為了克服小學生思維發展的不足,縮短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距離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克服教學難點,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開發學生的智能,提高語文教學在實效性。如,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學生對“生命”一詞沒有什么具體的概念,于是我利用網絡搜集了很多生命的圖片,讓孩子們有了直觀的認識。這樣又快捷又輕松就突破了課文中的難點,同時還激發了學生提出其他撈鐵牛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補充豐富的課文學習資料
語文是一門信息量極大的學科。它幾乎涵蓋了其他幾個學科。有人說,語文外延=生活的外延,也有人說:“語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語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開發語文學習資源,擴大課外延伸,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大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運用信息技術能很好地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如教學《牧場之國》一課,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學習情感的發展。我為學生補充了以下內容:(1)荷蘭三寶:木鞋、郁金香、奶酪;(2)牧場上的牛、羊、豬、雞等等動物;(3)荷蘭有名的城市;(4)荷蘭的建筑、荷蘭的大學……以上內容都預先存放在電腦里,上課時讓學生有選擇地欣賞、閱讀。這些內容都是小學生十分感興趣的內容,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提供了大量的知識,促進師生互動,對于學生全面、深入理解課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反饋及時,提高效率
利用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成反饋快、知識遷移快的課堂教學環境,將語文知識轉化為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和智能發展。如,閱讀文段分析,教師用掃描儀或漢字鍵盤輸入甚至從網上下載的文字材料或練習事先儲存好,當需要時就會很快把文字材料在屏幕中顯示出來。學生也只要敲打鍵盤或看著屏幕便可以閱讀或作答。學生的答案、問題也可以直接地在屏幕上顯示出來,方便了師生的交流互動和生生的交流互動。這種做法比起傳統的教學操作省時省力,能大大提高40分鐘的內容含量。
六、為學生建立有機的知識系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新課標要指出,要為學生開發更多的語文學習資源。利用信息技術能有效地開發學習資源。利用信息技術的儲存、顯示、交互等強大功能,可以為小學生建立一個有機的知識系統。把小學十二冊書中零散分布的語文知識系統化。把各種語文知識點、作者介紹、各種歷史背景、名篇欣賞、練習資料、視頻材料和課件和一些與語文學習相關的網址等組合制成課件放到局域網或互聯網上提供給學生查閱或識記,讓學生清晰地認識理解小學語文知識。
人類踏進新紀元,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信息技術在人類的生活、學習中將擔當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更有人預言:21世紀的人類將會在網絡中生活。那人類未來的教育勢必是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以網絡系統為紐帶的新型教育模式。因此,21世紀的老師們要與時俱進努力掌握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編輯 薄躍華